上海力争到2030年未来产业产值达5千亿元 打响未来产业发展第一枪 

作者 | 《财经》实习生 邓雨洁 编辑 | 李皙寅  

2022年11月23日 18:52  

本文3714字,约5分钟

响应国家号召,融合本地产业特色,上海市率先开启五大未来产业发展行动,积极布局未来发展新赛道

11月23日上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近期印发的《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 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下称《行动方案》)。

为落实国家“十四五”规划、对标国际前沿技术趋势、挖掘鼓励本市产业特色,上海正以三维立体的政策,发力未来产业发展。

“如果说‘3+6’新型产业体系是上海产业的‘今天’,数字经济、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等新赛道领域是上海产业的‘明天’,未来产业就是上海产业的‘后天’。”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说道。

《行动方案》主要聚焦五大未来产业: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材料,并以2030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左右为目标。吴金城介绍,新兴产业领域的融合演进,能进一步完善上海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为全面保障未来产业方案的落地,上海预计实施未来技术“筑基计划”、未来布局“领跑计划”、未来伙伴“携手计划”、未来场景“开源计划”、未来人才“雁阵计划”和未来生态“雨林计划”的六大计划。

此外,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曾刚认为,上海政府如何与国家政府部门对接;上海能否与其他地方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共同协作;上海作为海派城市,如何在未来产业方面推进中外合作的问题更值得关注。

一个融合上海特色的方案

“依托‘3+6’新型产业体系,上海已经具备发展未来产业的扎实基础,在五大领域集聚了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和高水平研究机构。”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总工程师张宏韬说道。

首先体现在未来健康领域,上海被视为中国合成生物学的发源地,集聚了全国三分之一的细胞治疗研发企业,研究基础雄厚。2015年,上海成立了国内首个合成生物学创新战略联盟,并且构建了完善的产学研协同链条。

上海交通大学微生物代谢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邓子新介绍,近年来,联盟在DNA硫修饰与生物诊疗、超级分子催化机器、合成基因线路与精准治疗、基因编辑新工具及基因治疗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骄人成绩,整体已经进入国际合成生物学竞争快车道。

“未来空间中,深海观测领域是一个亮点。”曾刚对《财经》记者说。

作为三大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之一,上海也是我国内地首个海洋生产总值(GOP)超万亿的城市。《2021年上海市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显示,上海海洋生产总值为10366.3亿元,全市海洋生产总值占当年全市生产总值的24.0%,占当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的11.5%。

在空天利用方面,上海拥有我国航天领域唯一一个集固体火箭动力系统与推进剂配方设计、研制、生产、试验为一体的专业研究所。“过去发射卫星、火箭,上海都是最主要的生产商。”曾刚对《财经》记者说。

而上海产学研资源最丰富的领域在材料,不仅在高端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领域有传统优势,在新型领域也有全国领先的高性能膜材料研究与应用团队。在此基础上,上海将聚焦高端膜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非硅基芯材料三大领域,进一步发挥优势作用。从《行动方案》来看,做到了基于各区禀赋有的放矢,让各有所长的区强化长板。

材料还具有很强的产业集聚性,且有产学研一体化的现实需求。上海利物盛企业集团有限公司位于宝山区临近上海大学产业园和南大智慧城,利用石墨烯轻薄、强度高、导电性强的特性,将其应用于功能性涂料,散热膜及电热膜等领域。利物盛集团董事长张忠远表示,上海出台新的方案,将加快石墨烯产品的推广,新产品和技术的应用,不但能提升用户体验,还能降低能耗。

除此之外,未来智能、未来能源领域,上海都有一定产业基础。不仅有2000年就成立于浦东张江高科技开发园区的上海超级计算中心,还有具有强大吸引力的临港“国际氢能谷”、嘉定“氢能港”等特色产业园区。

“作为产学研一体化条件较好的城市,在围绕未来前景的新兴产业中,上海需要走在前面,发挥龙头作用。”曾刚对《财经》记者说。

氢能是重要产业赛道

当前,氢能产业正在加速步入快车道。中国氢能联盟预测,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1万亿元,2035年产值有望达到5万亿元。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为氢能做了产业定位,将氢能认定为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方向。

今年以来,上海市也陆续出台多份针对氢能产业发展的文件,实施多项举措,累计推广应用近2300辆燃料电池汽车,约占全国总量的21%,全市已建成各类加氢站14座,初步构建了纯氢、油氢合建等多模式供氢网络,预计到2025年,建设各类加氢站70座左右。

在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裘文进看来,上海燃料电池汽车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但仍需解决“汽车购置价格高、氢气价格高、加氢站少、应用场景少”等“两高两少”的问题。

下一步,上海市将从三方面稳步推进。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关键材料国产化,如催化剂、碳纸、质子交换膜等;强化供氢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市内输氢管道的规划建设;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打造“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空间布局。

氢能的相关举措,让业内如沐春风,也让产业界对未来也有了更多期待。

“上海出台这样的政策其实是体现了上海对发展氢能的决心、力度和科学性”。神力科技副总经理周斌对《财经》记者表示。

上海作为我国燃料电池产业高地,有企业、人才等多方面的优势。辅以这样的政策引导,其实可以很好地带动我国氢能和燃料电池产业链的发展壮大。同时也有前瞻性的布局,对关键核心技术、未来前沿技术的规划,可以更好地推动产业安全、健康、永续的发展。

上海诚信鼎创富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欣对《财经》记者表示,期待社会层面,为公众强化科普氢安全知识;在政策层面,盼望出台氢储运加的标准,降低成本;在氢源层面,统筹规划,与下游应用场景结合,合理布局;在应用场景层面,从路上交通场景逐步扩大道内河航运等其他场景。

筑巢引凤,打造人才的“宜居”环境 

未来新兴产业离不开顶尖人才的支持。

“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和创新第一动力的关键结合点,一直是基础研究主力军、原始创新策源地和人才培养主阵地。” 上海市教委副主任孙真荣肯定了高校在未来产业人才输送中的重要地位。

目前,上海市共有64所普通高等学校,15所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聚集100余名“两院”院士、3000余名各类高层次人才组成的高校人才队伍。如何留住人才,尤其是顶尖人才,是上海需要思考的问题。

孙真荣介绍,围绕《行动方案》,上海将依托本地高校学科专业、人才资源和科研平台,从四个方面支撑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强化学科建设筑牢创新基础,引育一批高水平领军人才,提升高校学科整体实力;通过优化人才培养对接产业急需,深化科教融合、产教融合;通过布局平台基地强化服务实效,不断建设科研基地服务未来产业;通过加大融通协同提升服务能级,产学研协同攻关和大学科技园共同推进。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二级巡视员陈宏凯指出,当前,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正进入关键时期,我们将继续突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引领、加快布局前瞻基础研究、增强颠覆性技术供给,为未来产业发展营造良好创新生态。

陈宏凯补充称,按照科技部、教育部的统一部署,支持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所在地区领军企业协同,依托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建设未来产业科技园;着眼未来产业重点方向,探索“学科+产业”的创新模式,打造未来产业创新和孵化高地,希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涌现一批高质量的原始创新成果,孵化一批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

目前,上海交大正联合闵行区、宁德时代等,筹备建设未来能源与智能机器人产业科技园,同济大学将联合杨浦区、嘉定区、上汽、百度等建设自主智能未来产业科技园。上海市科委将支持更多市属高校联合所在地区开展相关建设试点。

除此之外,曾刚认为还有三方面可以进行完善。

首先,可以借鉴《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中相关举措,引进全球双一流高校在上海举办中外合办教育项目,厚植人才基础,为他们来华生活、执业、学术交流合作提供便利。

其次,引进全球顶级的医疗机构在中国开展医疗服务。目前,仍有许多大病需要到国外体检、治疗,如果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医疗水平,曾刚认为一定会给高档人才带来很大的吸引力。

最后,为高端人才营造自由开放的空间十分必要。“没有人知道未来产业是什么样,需要鼓励人才的冒险精神和试错精神。许多人才并不是完全为了补贴而来,他更想要的也许是完成自己的理想,空间氛围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