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峰谈能源安全:要建立稳定可靠有韧性的产业链

来源 | 《财经》新媒体   

2022年12月18日 16:17  

本文3845字,约5分钟

12月17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合中心首任主任李俊峰在由《财经》杂志、财经网、《财经》智库、财通汇联合主办的“《财经》年会2023:预测与战略”上指出,努力维护一个全球的政治安全和和平,对于维持全球的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要建立一种稳定可靠有韧性的产业链,它需要广泛的合作,这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和任务。不要天天说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在某种商品的供应能力可以占全球80%到90%,这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们希望均衡发展,我们的企业也要到国外去部署产能和进行产能合作,无论在中东,欧洲、南美、北美,还是在东盟、非洲,都需要均衡发展。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合中心首任主任

以下为发言实录:

俄乌冲突之后,特别是2021,包括2022年,全球能源形势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稍微更正一点,主持人说的2022年延续了2021年的能源态势,这个分析是不准确的,2021年能源的快速增长,包括价格的暴涨是一个自然的变率,就是经济增长了,去年全球的经济都增长了,美国接近5%,中国超过了8%,欧洲超过了4%,在这种条件下,能源的需求快速增长导致价格增加,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即经济增速加快,能源需求增加,能源供应不充分,最终导致价格上升,在新的价格水平上,形成新的能源供需平衡,这是一个基本规律。2021年的能源价格的暴涨,只能说能源界没有经济快速反弹做出充分的准备。比如中国去年一年发电量净增8500亿千瓦时,这是历年来没有的,超出了过去接近三年的增量,我国的新增发电量一般每年2500亿千瓦时,高的时候3000亿千瓦时,去年是8500亿千瓦时,造成了能源和电力的供应一度紧张和价格上升,其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反弹,这是经济发展和能源供需关系的自然的现象,我们搞经济规划、能源规划的人应该考虑到的。

2022年情况恰恰相反,今天上午和昨天很多经济学家分析,2022年全球经济增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特别是中国,全球都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全球的一个引擎,这个引擎今年虽然没有熄火但严重乏力,全年的增速远远低于年初的预期,年初预期5.5%左右,现在全年下来能不能保住4%,3.5%,都是比较困难的,导致了全国的能源需求有了大幅度的下降,发电增量去年增加了8500亿千瓦时,2022年估计不会超过3000亿千瓦时,在能源需求不畅的前提下,能源还出现了所谓的危机,这是一种人为的因素,也就是政治的因素。所以,2021年的情况和2022年的情况做一个对比时,做能源政策研究的,做规划的,甚至做投资的,都应该想到一个问题,政治的不可抗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如果政治家们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在技术上做再多的储备,做再多的选项,都是于事无补,像欧洲发生的事情就是这个样子。

欧洲对俄罗斯的石油依赖超过了40%,天然气超过了50%,在一夜之间要脱钩,会造成一定时期内供应的危机,这是一个必然的现象,政治家们在做政治决策的时候应该有勇气承担这个责任,没有必要说是能源的问题,能源没有任何问题,是政治上出了问题,包括价格通胀,能源短缺,以及能源价格暴涨传导到粮食安全,这些政治上应该负起责任,不要说是能源问题。

总之,2022年全球范围内能源供需的紧张关系是政治决策造成的,不是自然现象。如果在全球范围内出现了这么大的政治动荡,能源再有本事不可能保证全球的能源安全,所以说这一点上,对全球的政治家们提了一个醒。这一次习主席去巴厘岛参加G20峰会,提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大国应负起责任维护全球的安全,尤其是中美两个大国,因为这两个大国不仅对中美两国人民负责,还要对全球负责,所以说在这些问题上大国应该负起责任,维护全球的能源安全。

中国现在也深深认识到这一点,就是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或者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安全也给我们敲了一个警钟,只有世界是安全的,中国才是安全的,世界能源是安全的,中国的能源才是安全的。所以我们立足在这种条件下通过谈判和协商解决问题,尽可能不使事态恶化,形成一个全球政治安全的态势,为全球能源安全提供保障。

2022年的能源危机对新能源发展的影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更大一些,不论是欧洲还是中国,包括美国。全球范围内大部分国家都认为,通过这一次俄乌冲突政治影响造成的能源供应的紧张或供应的短缺,使得人们坚定了摆脱对化石能源依赖的态度和决心,欧盟再电气化的方案也加速了进程,他们打算2027年基本上摆脱对俄罗斯的化石能源依赖,现在看来可以大大提前,德国已经做好了2023年与俄罗斯能源全面脱钩的准备。

欧盟提出来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的供应量,在整个能源消费中的占比,由原定目标的40%提高到45%。大家也许觉得5个百分点不是特别大,不要忘了,现在欧盟可再生能源在整个能源消费的占比只占23%,到2030年提高到40%,增加17个百分点,如果增加到45%,增加23个百分点,现在剩下7年时间,平均每年要增加3.5个百分点,这是非常非常艰巨的一个任务,但他们下了这个决心。欧盟有可能做不到这一点,但也会非常接近。

欧盟恒下一条心努力增加可再生能源的供应,这样他们就可以逐步摆脱对俄罗斯乃至对全球化石能源的依赖,因为欧盟的非化石能源发电在2020年已经达到了63%,通过俄乌冲突,今年有可能接近70%,从政治上来说,这是他们有底气宣布和俄罗斯能源脱钩的一个重要的物质基础,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提高到45%,发电占比有可能达到80%,乃至90%的时候,它的底气就更足了。

2022年,我国的新增发电量在3000亿千瓦时左右,新增的非化石能源发电量今年有可能超过3000亿千瓦时,实实在在的对煤电以及其他的化石能源发电,特别是天然气发电,形成有效的替代。非化石能源占比提高的速度,2021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2022年有可能增加到1.5个百分点,有了倍增的可能性。并且我国非化石能源产业,特别是风光发展的速度,产业基础的锻造,可以说又进了一步。在今年年初,曾经做过一个预测,到2030年的时候,全球的光伏发电装机需求概是630GW,各方面的估计到2025年,也就是有可能提前五年完成这样的目标,去年产生的多晶硅供应的短缺,2022年已经上量了,2022年底或者2023年年上半年,多晶硅的产量可以满足325GW的光伏生产组件的需要,2025年多晶硅的产量可以满足630GW的生产能力,换言之,中国光伏产业链的供应能力,做好了满足2030年各方发电装机增长需求的准备。

它意味着什么呢?如果达到每年新增光伏发电600GW的增量,差不多相当于每年增加一万亿千瓦时发电量,相当于现在发电量增量的60%左右,所以说,它就可以弥补由于化石能源供应短缺或供应紧张所带来的问题,但是它有明确的不确定性,地缘政治的问题,单边主义的问题,这种问题不能解决,产能无法发挥出有效的作用。同时,如果发生了贸易战或人为的政治干预,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时,可能加大成本,这是需要努力避免的。好在现在大家形成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一块努力,合作共赢来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对抗,对抗无法解决问题,也无法确保安全,只有合作共赢才能避免危机,产业链也需要维护政治安全,只有政治上的安全,才能形成一种能源的安全环境。

最后,我的观点就是这样,只有政治的安全才有能源的安全,努力维护一个全球的政治安全和和平发展局面,对于维持全球的能源安全和推动能源转型至关重要。

问答环节

主持人: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有人说它的产业链控制力堪比美国对于芯片产业的控制力,在全球大力发展新能源的时候,本来是中国新能源产业的一个非常好的走向全球的机会,与此同时,无论是欧洲还是美国,保护主义此起彼伏,一个是正向的力量,一个是负向的力量,这一正一负之间我们能不能看到一个相对明确的前景?

李俊峰:

前景是明确的,大家虽然都站在十字路口上,十字路口一个向好的方向走,一个向坏的方向走,俄乌冲突给大家提一个醒,通过军事手段干预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能添堵,所以说现在全球通过和平协商的方式,合作的方式解决问题,尤其是中国这么一个大国,我们带头,二十大中有一段话大家一定要记住,中国坚持改革开放,包括前两天刚刚结束的中国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到,不论外面对我们两个坚持怎么解读,我们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坚持走市场化的道路不动摇。另外,在国际上坚持多边主义,别人脱钩我们不脱钩,我们坚持合作的态度,最终我们是会感动人的,因为我们确实没有称霸,也不寻求对抗,不可能拿光伏产品做武器,不卖给欧洲、美国光伏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

当然在产业布局上,让大家放心的安全布局,产业链的安全需要在全球范围内构筑,一国独大,一个地区毒打都不是好的事情,相对均衡一点,在构筑产业链上相对均衡的发展,这也是全球的共识。在很多问题上,石油、天然气供应问题上,我们不希望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在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全球也都有这种心态,希望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所以要建立一种稳定可靠有韧性的产业链,它需要广泛的合作,这是全球面临的一个挑战和亟需完成的一个任务,不要天天说我们占80%到90%,这不是一件好的事情,我们希望均衡发展,我们的企业也要到国外去部署产能和进行所谓的产能合作,无论在中东,在欧洲,在南美、北美,在东盟也是,尤其在非洲,我们可以共同合作,做好这样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