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芳:科技和未来社会的关系|未来商业源代码

2022年12月29日 09:00  

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  郝景芳

“未来商业源代码”之:破解未来代码

当前突飞猛进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不断孕育颠覆性的技术,为颠覆现实提供了空前的历史机遇,引发了无数种破解未来密码的可能。我们在不断思考,有哪些科技的因子在悄然出现?对商业世界而言意味着什么?我们又该怎样看待人类文明和科技繁荣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科幻作家、童行书院创始人郝景芳认为,科技本身作为一种工具是中性的,决定科技向善还是向恶的是人的动机。让科技更有益、有心、有爱,需要我们的共同努力。

以下为郝景芳发言内容

对于科技和未来社会发展的总体关系,这些思考源于近些年的社会观察。我认为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此外,关于人的异化和分化以及人性的未来,尤其是人类善恶方面和科技相互交缠的关系都将是我今天分享的重点。

科技是把双刃剑

我常会被问到:AI是否会和人类对抗?AI是否会消灭人类?人类应怎样抵抗?这些问题有一个共性,就是将人类和AI划分为两个阵营,很多科幻影视作品也有这样的论调,默认人类和AI是相互对抗的两个阵营。在我看来,未来很可能是人类内部分成多个互相仇恨的阵营,阵营间以AI军队为工具,实际对抗的依旧是驾驭AI的人类。

AI可能会杀灭人类,但并不作为有意识觉醒的物种,而是承载着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恶意和相互进攻的欲望。2018年委内瑞拉总统马杜罗正在检阅军队,就有AI无人机携带炸药对马杜罗发起攻击。2021年伊拉克总理卡迪米在巴格达受到AI无人机的攻击,现场一片狼藉。AI武器的威胁,未来甚至可能扩大范围,变为敌对阵营间相互攻击,使更多人遭受苦难的武器。

但这不能理解为AI和人类的对立,因为AI并没有觉醒,它们没有暗杀的动机,也不是发起方,实际上仍然是人与人之间的敌对和杀害,AI只是工具。现在很多国防科技公司都在开发如体积非常小的自杀式无人机,或有的体积比人的掌心还小,可以搭载摄像头的狙击武器。这些在未来也一定会成为敌对阵营间互相攻击的武器。

因此,在我看来,最紧要的并不是研究AI觉醒和AI对抗人类这种虚无缥渺的话题,最重要的是研究科技怎样才能不成为人类自相残杀甚至自我毁灭的工具。因为人与人间的恶意与敌意,才是所有杀戮行为的本质动机。

科技既承载了人与人间的善意,如利用AI人脸识别找寻丢失的儿童,也承担了人与人间所有的恶意,如用人脸识别去进行谋杀和自杀式袭击。
此外,我们会思考大数据究竟是提供保护还是控制。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走得比较靠前,结合基建的优势,在一些沿海城市能够看到大数据可以把能源、交通、城市管理和很多方面联合在一起,大数据、云计算会使行政能力得到显著提升。然而一旦大数据被滥用或者进行不当管控,它将变成人们的牢笼。

科技是把双刃剑,会把善意放大,也会把恶意放大。而工具本身是中性的。我们用它来提供善意的服务,还是将其变成控制和毁灭他人的工具,体现的仍然是人性。我们真正需要思考和讨论的是如何管理技术的操纵者把技术全部用在善的方面而不是其他。

人的异化  

马克思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提出了“异化概念”,机器的发明导致人的异化,将人异化为流水线上的零件和工具。今天我们发现:不仅是人的劳动、人的体力工作被机器所异化,人的脑力劳动甚至是人的大脑在很大程度上也开始被异化。我们慢慢接受所有信息都来自于数码信息,每天90%甚至以上的信息是数字世界给予的。我们整个思维方式、思考方式也由数据信息的算法方式所决定。尤其是最近几年,AI、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越来越习惯依靠算法逻辑所不断推出的结果,并让每个人成为算法数据的持续贡献者,被算法所吞噬,这是今天的异化。

对数据算方的依赖,导致我们丧失了许多原有的能力,比如依赖GPS导航,让我们失去了认路能力。这些能力,包括观察能力、空间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等的退化不可逆。一旦人脑不再使用这些能力,就会立刻用这些能力去做别的事,比如大脑会被短视频吸引,这是头脑被数据世界异化的体现。

如果不想被数据世界异化,真正地贴近自然是很好的方法,这能帮助我们的本能“重新上线”,我们需要为自己创造更多这样的机会和体验。

人的分化  

人的分化很大程度上是技术一定会导致的结果,我们必须通过一些社会机制进行纠正和调整。科技发展的本身带来人群的分化,除了因身份地位和收入上的分化外,目前人群的分化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是否能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内容。

马斯克在硅谷新创办的私立学校,由顶尖工程师来带领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做工程和科技上的探索。因此学生在很小的时候就能接触到前沿科技,了解到前沿工程师、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使他们长大后就很容易像科技工作者一样工作。

很多科技领域的成功创业者,都是在很小时候接触到科技工作者或创业者,将耳濡目染的经验变成自己未来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也因此他们更容易将知识和经验转化为财富。

可以看到,21世纪后,世界上最富有的群体都是科技创造者,世界上的首富和最主要的大公司都已慢慢变成了科技创业公司。无论选取哪个方向进行创业,科技创造都是当前最主要的财富创造来源。而有财富进行科技创造的群体的下一代又更接近科技创造者,未来也更容易进行科技创造,人类的财富便像马太效应一样不断地拉大人群间的差距。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手机和科技产品的普及在很多农村地区并没有带来人群差距的弥合,反而使得相当多的留守儿童陷入并且沉迷到手机中,造成学业的荒废,进而导致他们在智力发展、知识发展和未来工作技能掌握上,与城市孩子的差距变大。

所以,如果没有一定的人文关怀去干预,我们对于科技能否弥合人与人之间的差别,并没有那么乐观。

我一直很关注人群间的差异,我发现科技时代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有可能不是缩小而是扩大。童行书院努力弥合乡村儿童教育和城市儿童教育的差距,做了很多科技教育,我们用实际行动探索如何通过教育缩小人与人的差距。

贫富分化也有可能导致人的寿命和身体健康发生很大分化。近年来世界顶级富豪或是成功创业者,将大量金钱投入到前沿生物科技中,对延年益寿做了很多探索,尽管干细胞技术、基因修复技术、人造器官的培养和器官更换移植、新假肢技术、新脑机接口技术可能被用来改善人的健康、延长寿命,但目前只限富人消费。因此,如果没有相伴的医疗保障公共服务系统和强有力的社会慈善事业,这些科技本身也将导致人群的分化。

人性未来  

技术都有两面性,无论AI、大数据还是互联网技术,亦或是工业科技、社会科技。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投射”,人们把自己对世界的认知投射到世界,也就是说你眼中世界善恶基于你对世界的态度。人们常用自己投射看待技术。比如人类投射我们将AI机器人当作奴隶,当奴隶反抗时,就会杀死我们。这是典型的投射,将人类的痛苦经历投射到机器人身上。但实际上,机器人按照程序做事,并不会觉得痛苦。再比如,当一个人从小缺乏科技教育,也缺乏对前沿科技的了解,便非常容易认为现代科技全是危险的,就很容易站在现代技术的对立面,这也是一种投射。

另外是乐观主义的投射。乐观主义的投射特别常见于科幻想象和部分科技工作者身上,尤其是对于自己做的事情充满期待,放大其光明的一面,乐观地认为所做的技术能够帮助人类解决所有问题。实际上,狂热地寄希望于科学技术,极易忽略人间疾苦,并且没有一种技术可以一劳永逸的解决所有问题。

人性具有两面性,既可以怀着同情心去帮助他人,也有可能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不顾其他人的需求和利益。我们当下的世界是这样,未来的世界也是这样,会被每一个复杂的个体创造,人们依旧会将感受的善意和恶意继续投射到外部世界。

童行书院希望用科技放大人性之善,除了促进教育公平也在做其他的探索和尝试,包括使用元宇宙课堂让孩子自己动手去探索。

我们曾经做过的一个案例,是将甘肃敦煌一个乡村小学的孩子和北京清华附小的孩子,联合组成科技文创工作小组,并将他们联合制作的科技文创作品送到故宫参展。两边的孩子们始至终没有见面,都是通过线上远程会议沟通。敦煌的孩子以丝绸之路为题,做了一个很大的绘画作品,寄送到北京。清华附小的孩子做了AI智能巡路小车,巡路小车可以自己巡路走出丝绸之路。两件作品都在故宫博物院展出。我们还制作了元宇宙展厅,把作品做成了元宇宙版本,让孩子们在元宇宙展厅进行交流。两边的孩子们都非常友好,这件事情让我很感动。如果我们有心去做的话,科技可以让我们做到很多美好的事情。

*本文根据郝景芳在2022未来管理大会的现场演讲整理而成


关于“未来商业源代码”

当下,我们正处在商业发展史上的巅峰位置,即将面临席卷全球的新一轮变革风云。风暴之中,当我们习以为常的观察、经验、方法都将不再奏效,我们应该从哪里出发、怎样定位、如何寻找新的增长方向?面对外部的种种和挑战,我们应当如何拓宽认知、观照自我、领导他人?怎样成长进化才能穿越周期,与时间做真正的朋友?又如何将颠覆性科技变为强劲的驱动力,在通往未知的旅途中一路驰骋?

《哈佛商业评论》中文版希望给这些问题和挑战找到尽可能多元的答案,以解析未来商业的“源代码”。

虽然前方仍充满了不确定性,但是在巨变中寻找暗流下的确定性,是我们能在岁尾年初送给自己的最好的新年礼物。加入我们,听优秀的企业家、学者和观察者将他们的想法和思考娓娓道来,通过一场场深度的交流和碰撞,获取真正的智慧,实现丰盈的人生。


点击图片,了解更多

最新评论
  • Mia
    未来科技的改革
更多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