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释放了哪些信号?

《财经》杂志 文/《财经》记者 孙颖妮 编辑/王延春  

2023年01月02日 12:27  

本文7255字,约10分钟

2023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

在系列支持政策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预计有所好转,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图/法新

 

2022年12月15日至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京举行。作为每年最高级别的经济工作会议,其成为中国新一年经济政策的风向标。

会议对当前面临的经济形势定调,指出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外部环境动荡不安,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影响加深。

会议强调,2023年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大力提振市场信心,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对此,中泰证券首席分析师杨畅对《财经》记者表示,2022年前11个月的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依旧较大,在此背景下会议进一步强调2023年经济工作要稳中求进,有利于把经济工作的重心进一步聚焦到稳住经济总量上来。

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在2022年12月17日举行的《财经》年会2023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做出明确判断,2022年11月经济的大幅回落显示疫情带来的宏观经济收缩效应已经显现,先行参数也预示下一步经济收缩压力会进一步加剧。此外,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短时间内会对劳动力市场、生产体系、交换体系造成冲击,因此2023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压力是超常的。面对这种巨大压力,出台有利政策举措,采取超常的扩张政策已成共识,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的宏观政策已经印证,财政政策力度将更大,货币政策的精准有力则体现在结构上宽松。

中银国际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在《财经》年会2023上也表示,会议对宏观政策的表述显示2023年货币政策会偏积极,结构性货币政策需要发挥主导作用,2023年的货币政策将会在加强政策协调联动的前提下,进一步发挥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

此次会议对扩大内需做了重要阐述,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这是2022年会议中的新提法、新内容,显示了国家对扩内需的高度重视,表明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战略主基调,恢复和扩大消费则是扩内需的重要战略抓手。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财经》年会上表示,中国2023年稳外贸难度加大,2022年4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是0.1%,而2022年11月,中国外贸进出口的增速还是0.1%,也就是从4月的谷底到了11月再次回到谷底。在外需收缩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的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扩内需、稳消费,这对于中国经济走出困境十分重要。

会议还对增强社会信心做了阐述,指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此外,会议还对外界十分关注的房地产政策、民营经济、平台经济、对外开放等作出重要部署。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罗志恒表示,总体上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23年形势的严峻挑战做出了充分估计,对市场和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如提振发展信心、支持平台经济、化解房地产风险、社会上关于民营经济的不正确论调等都作出了直接的回应,“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上升到更高甚至2023年经济核心工作的位置。

 

扩内需是2023年经济战略主基调

在定调了“当前中国经济恢复的基础尚不牢固,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仍然较大”的经济形势后,会议定调了2023年经济工作依旧是“稳字当头、稳中求进”,这也是会议连续第二年强调这一经济工作总基调。

稳中求进主要靠什么?

此次会议将扩大内需摆在重要位置。会议提出,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表示,“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的新提法,表明扩大内需将是2023年经济战略主基调。

2022年以来,中国内需持续疲弱,尤其是居民消费全年低迷。近期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1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5.9%,增速比10月的-0.5%回落5.4个百分点。消费疲弱成为当前经济最大的痛点和“绊脚石”。

此外,当前外需的收缩也使得扩内需的重要性更加凸显。美国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乔虹在2022年12月17日的《财经》年会上表示,预计2023年进出口对GDP(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将下降,外需明显收缩,因此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寄托为内需。投资方面预计只能看到基建维持相对平稳的增长,但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并不会有明显反弹,因此消费将是“三驾马车”中提升最明显的一项。随着疫情防控政策的调整,消费的反弹,预计2023年中国经济会整体回暖。

东方金诚宏观经济团队也认为,疫情影响消退后的消费修复将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进而改变2022年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局面,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将有望增强。

如何让居民敢消费?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市场研究部副主任张继行认为,重点从三个方面发力,一是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二是扩大消费的供给、丰富消费模式;三是加大政策支持,提高促消费政策力度和精准度。

此次会议也提到,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养老服务等消费。

钟正生表示, 2023年,除了会议里提到的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和养老服务等消费外,预计扩消费的重点举措还包括适当增加公共消费、向特定群体发放更大规模的消费券等。

 

财政政策力度或更大,货币政策以结构优化为主

在“稳中求进”的经济工作总基调下,会议提出五大政策协调配合,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社会政策在内的政策体系。会议指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优化组合赤字、专项债、贴息等工具,在有效支持高质量发展中保障财政可持续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要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力度,推动财力下沉,做好基层“三保”工作。

对此,罗志恒分析,会议对2023财政政策的基调是“加力提效”,力度和规模置于效果之前,显示稳增长的意愿强于2022年和2021年。相较2022年财政政策为“提升效能,更加注重精准、更可持续”和2021年“提质增效,更可持续”,2023年则更接近2020年“更加积极有为”的基调,与2019年的“加力提效”一致,意味着财政支出力度将更大,赤字规模和专项债总和仍会保持一定强度,进而财政支出保持一定强度,带动总需求回升。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预计,2023年目标财政赤字率将设定在3%左右,较2022年上调0.2个百分点,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规模也会达到4万亿元左右。预计2023年财政政策“加力”重点,或将从支持基建投资提速逐步转向促消费。

红塔证券研究所所长、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认为,会议对地方政府债务的表述也较多,在财政部分虽然提到了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力提效,但同时也说了要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可控。会议关于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的部分还专门讲到了“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其中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靠地方债务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是不可持续的了,必须加以遏制。未来大概率会优化政府债务结构。

货币政策方面,会议指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精准有力,要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广义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支持力度。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强化金融稳定保障体系。

对此罗志恒分析,货币政策基调由2021年经济工作会议的“灵活适度”改为“精准有力”。一是当前经济形势更加严峻,全球经济下行引发出口回落、疫情反弹制约消费、房地产市场风险拖累房地产投资,需要更有力的货币政策支持;二是货币政策要兼顾短期和长期、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坚持不搞“大水漫灌”,不超发货币,而是运用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现精准滴灌、正向激励。

此次会议还重点提到了安全。会议指出,产业政策要发展和安全并举。优化产业政策实施方式,狠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着力补强产业链薄弱环节,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过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产业政策发展与安全并举、紧迫性提升,或开启新时代“朱格拉周期”元年。延续“二十大”、202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思路,会议强调产业链供应链补链强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等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或带来新一轮产业投资周期。

 

房地产将迎来更多利好政策

2022年以来,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此次会议召开之前,外界对会议将如何定调接下来的房地产发展方向和政策也十分关注。

会议指出,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满足行业合理融资需求,推动行业重组并购,有效防范化解优质头部房企风险,改善资产负债状况,同时要坚决依法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要因城施策,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探索长租房市场建设。

要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推动房地产业向新发展模式平稳过渡。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压实各方责任,防止形成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集中统一领导。要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坚决遏制增量、化解存量。

《财经》记者采访的多位专家认为,会议提出多项举措支持房地产平稳发展,意味着2023年房地产市场将迎来更多有利政策。同时,会议在“有效防范化解重大经济金融风险中”提到了“要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发展,扎实做好保交楼、保民生、保稳定各项工作”,显示了房地产政策主要是为了避免地产硬着陆造成系统性金融风险,为了保交楼、保民生,而不是为了刺激经济。

一德期货副总经理、首席经济师郭士英向《财经》记者表示,外界对近期房企政策的基调不应有太多误解。当前的房企系列政策是在市场持续低迷情况下对过去紧的房产政策的纠偏,主要是为了避免房地产市场系统性崩溃,并不是为了将房地产作为短期的经济刺激政策,房住不炒的总基调是没有变的。

李奇霖表示,会议中提及要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未来更需关注在“房住不炒”的大基调下,在房地产市场脱离了金融属性后,政策能否有效激活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入场,提振房企资金回笼能力才是最关键的。预计2023年会有更多购房需求端的措施出台,限贷限购有望进一步放松,但支持政策只是托底,因为“房住不炒”的大基调还在,满足的也只是房企合理的融资需求,房地产市场去金融化依然是大趋势。

不过,在系列支持政策下,2023年房地产市场预计有所好转。贝壳研究院首席市场分析师许小乐表示,展望2023年,企业融资支持政策将加快保交楼的实质性进展,消费者对购买新房的观望情绪有望缓解,2022年部分延迟的购买需求在2023年释放,换房退税等改善性需求支持政策也促使换房需求在2023年入市,预计2023年市场将逐步呈现量价趋稳的走势。王青也预计2023年年中前后,房地产市场有望出现趋势性回暖,这将结束行业约两年的下行周期。

 

支持民营经济和平台经济发展,提振市场信心

除了需求不足,过去一年中国经济面临的核心问题还有预期走弱,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等市场主体都呈避险趋势。因此,提振市场信心成为2023年经济工作的重点。

会议指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要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更大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对此,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尚希在《财经》年会2023上表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特别强调了提振市场信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当前各项统计指标看,中国信心指数并没有那么亮眼,信心指数反映的是对未来的看法,说明我们对未来还是信心不足。市场信心具有不对称性,意味着市场信心下降很容易,但是上升却很难。所以,市场信心是一个复合函数,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有经济因素,也有非经济因素,而非经济因素的影响是越来越大。所以仅仅从经济因素上考虑提振市场信心,很显然是不全面的。对2023年的经济困难和经济分析要充分估计。

李奇霖也认为,从会议的表述中可以看出提振信心、改善预期是2023年经济工作的关键,而非简单地去搞大规模刺激。全社会信心不足主要是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疫情反复下形成的收入不确定性和超额储蓄;二是对一些领域政策的层层加码和“一刀切”影响了企业的信心。当社会信心受损,会产生宏观经济自我强化的收缩效应,企业信心不足就不会规划中长期投资,相关项目组就会裁员,进而产生宏观收缩效应,而越收缩越会影响信心,从而形成自我强化。

2022年,《财经》记者采访了京津冀、珠三角、长三角的数十家民营企业,了解到诸多企业预期转弱、信心不足,企业普遍采取收缩型战略,不敢扩大投资。对于部分企业来说,由于需求下降,订单减少,生产受到冲击,企业生存都很困难,对企业家来说,2022年最重要的事情是确保企业能够“活下来”。

《财经》记者注意到,此次会议中对发展民营经济也有重点阐述。会议提出,切实落实“两个毫不动摇”,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对此,李奇霖认为,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有利于提振企业家信心。

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钟正生表示,针对社会上对中国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此次会议中对民营经济的表述正是对社会舆论的有效纠偏,对民营企业家担忧的有力回应。

过去两年,平台经济发展遇到瓶颈,此次会议也涉及平台经济的发展问题。会议指出,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抓住全球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制胜新赛道。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表示,这显示出中央对发展平台企业的重视,认可平台企业在经济资源配置、供需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也认为发展平台经济是提升经济效率的有效方式。这将优化平台企业的政策环境,提高平台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平台企业将迎来新的发展。

钟正生也认为,会议对平台经济的态度转向,或意味着平台经济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本次会议提出“提升常态化监管水平,支持平台企业在引领发展、创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而2022年7月的政治局会议为“对平台经济实施常态化监管,集中推出一批‘绿灯’投资案例”。对平台经济的态度已然从最初对其“防止资本无序扩张”的遏制,转变为对其“大显身手”的支持。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会议还提出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会议指出,

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要扩大市场准入,加大现代服务业领域开放力度。要落实好外资企业国民待遇,保障外资企业依法平等参与政府采购、招投标、标准制定,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合法权益的保护力度。

对此,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小涓在《财经》年会2023上表示,2022年经济会议特别强调了高水平开放,强调了双循环、强外贸、利用外资,会议对对外开放有诸多本质、深层的要求。中国多年的开放不仅支撑了经济增长,促进了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以开放推动改革也是我们过去40年非常重要的一条经验。所以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开放的内容值得大家高度关注,这也是社会增强信心的重要内容。

江小涓表示,当前国际环境有挑战,其实更有机遇,要以更大的努力抓住机遇。同时,国内大循环的畅通高效也需要积极有效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此外,要以制度性的开放促进双循环的畅通。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赵萍分析,中国部署2023年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有多方面原因。一方面,利用外资一直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22年世界经济增速可能只有3.2%,2023年或将下降到2.7%,欧美经济增速会更加低迷。在这种情况下,投资者需要在全球寻找好的投资机会。而随着经济持续恢复,中国市场将会带给全球投资者更多更好的投资机会。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2023年将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既有利于吸收外资稳存量、扩增量,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新的动力,不断以中国的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实现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