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冬:审慎应对中国经济的复苏挑战

来源 | 财经智库   

2023年03月16日 16:57  

本文1433字,约2分钟

2023年,在中国经济逐渐走出疫情阴霾的正面影响下,人们期待全球经济可以重新回归增长轨道。然而,久拖不决的乌克兰危机、持续不断的高通胀和产业链重组问题仍在给全球经济带来下行压力。

《财经智库》、《财经》杂志、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连续第四年组织了“全球经济信心指数调查”,历时三个月对801名全球杰出经济学家、政商学界领袖和媒体专业人士进行问卷访问,凝聚各方智慧共识,解析全球经济机遇挑战,探究中国经济增长前景,了解政商学界的信心与远见,前瞻实体经济新趋势。

《2023全球经济信心指数》报告

“全球经济信心指数”的调查表明,全球经济仍处于复苏与调整周期,高通胀和乌克兰危机是2023年最重要的风险源;与此同时,全球经济也表现出超出市场预期的韧性,近六成的受访者仍对增长持有较为乐观的看法,这主要源于对东南亚、印度和中东等地区的增长预期。

虽然部分地区可能出现强势增长,但全球经济总体增速仍将明显放缓,并给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外需增长带来压力。新冠疫情对经济的长期影响,不仅改变了全球产业链布局、消费者需求和劳动力供给,各国刺激政策引起的失衡也将难以一时恢复。更为长远的问题是我们遇到了30年未见的供给约束,货币、财政政策见效甚微,加上老龄化挑战迫在眉睫,或将步入一段长期的缓慢增长期。

根据调查,2023年中国经济回升可期。但出口面临重大压力,或成为经济增长的拖累因素;居民收入增长受到约束,尽管经济复苏有助于扩大就业和提升消费,然人们对消费的预期并没有那么乐观;房地产投资仍不乐观,提升民营经济信心是扩大有效投资的最重要支撑。多数受访者对就业形势、中美关系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存在不小的担忧;地方政府债务、房地产市场和民营经济信心等也是受访者关注的重要风险点。

应该清醒认识到,政府工作报告将2023年的增长目标设定在5%左右,全球各大机构也纷纷表示看好中国经济的复苏提速,这样的增长预期主要源自上一年的低基数效应,疫情防控调整后的中国经济并没有出现人们期待的强劲反弹。

因此,我们既要看到经济回升的良好局面,又要对经济复苏的困难和复杂性有充分估计,保持审慎乐观态度。诚然,中国经济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备、产业基础较好的优势依然存在,特别是在以绿色低碳和数字经济、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为主要方向的诸多领域上具备重要的发展机遇。面对未来,虽然机遇大于挑战,但我们必须曲突徙薪,未雨绸缪。

既有发展潜力的充分释放,更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综合施策,从中长期视角审慎处理短期问题。首先是着力提振民营经济信心,在制度上保证其合法性。民营经济是最有活力、最有效力的主体,是解决就业的主战场,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和推进创新的重要主体。其次是要积极促进消费增长,要提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国内大循环的内生动力,健全公共服务设施和基本保障,使消费真正成为重要的动力来源。此外,还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减税降费,持续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为企业松绑,让广大企业轻装上阵。促进房地产市场稳步回升,着力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问题,防范金融风险,也应该是今年工作的重要着力方向。

与此同时,在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复杂多变、国际产业布局剧烈调整、各国产业竞争更趋激烈的背景下,外商投资下滑趋势应引起高度重视。需要着力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进一步扩大开放和市场准入,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增强外资企业对中国市场长期发展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