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发展驱动力|《财经》书单

作者 | 臧博 编辑 | 何刚  

2023年05月27日 18:12  

本文4248字,约6分钟

从促进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考察在中国语境下政府参与并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复杂性

林毅夫先生在《论中国经济》中提到,“经济增长是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结合,发挥各自应有作用的结果。”此论有助于纠正过往经济学理论中片面强调政府或市场的倾向,也是深入探究中国政府在推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与实现机理的关键所在。

“有效市场”与“有效政府”不仅要有机结合,更不可偏废一方。因为“有效市场”对保护和激发企业家精神至关重要,而一些市场失灵问题又离不开“有为政府”。此前关于企业家精神、创新等主题书单中,“有效市场”相关著作已多次推荐,不再赘述,本文更多关注“有为政府”。此外,书单筛选时诸派理论各备一说,不全以一家为断。

下述三本著作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发展进程中“有为政府”的具体角色与功能:其一为兰小欢所著《置身事内》;其二为周黎安的《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其三是周飞舟著《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

周著从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的特征和机制这一角度提出新颖观点,以解释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所取得的经济增长奇迹,以及长期积累的种种问题。就此,作者引入纵横两个分析支点:纵向而言,是本书第一版中提出,第二版中得到进一步提炼和发展的“行政发包制”,即从中央到地方的纵向视角解析中国政府间关系和治理过程;横向而言,则是作者多年前便提出的中国特有的政府激励模式——政治锦标赛,也被称为官员的“晋升锦标赛”。透过这些概念和分析框架,作者“揭示中国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的运作机制、特征、内在逻辑,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独特性质以及与中国经济转型与发展之间的深刻联系。”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从财政角度入手,对中央—地方关系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探索,力图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作出深入思考。作者指出,地方政府的一些行为模式,是政府间财政关系的一系列变化所带来的结果。

本书序论引用周黎安提出的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理论,以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又将其扩展成“锦标赛体制”,并认为,这一颇具中国特色的体制,最引人瞩目的特点就是极高的效率。

《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兰小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21年8月

《置身事内》是作者多年教学与研究内容的凝练,将经济学原理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实践有机融合,广泛采纳各领域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地方政府投融资为主线,深入浅出地考察中国经济发展。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解释微观机制,包括地方政府的基本事务、收支、土地融资和开发、投资和债务等;下篇解释这些微观行为与宏观现象的联系,包括城市化和工业化、房价、地区差异、债务风险等。

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体系的论述,作者简明地刻画了地方政府进行经济治理的基本方式,并指出中国政府通过深度介入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步推动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以一种有别于所谓发达国家经验的方式实现了经济奇迹。

作者认为,有效的市场机制是不断建设的结果,这一机制是否构成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取决于发展阶段。在经济发展早期,市场机制缺失,政府在推动经济起飞和培育各项市场经济制度方面,发挥主导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经济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的角色也需要继续调整。

《以利为利:财政关系与地方政府行为》,周飞舟著,上海三联书店,2012年2月

20世纪80年代,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繁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对于这一经济现象,学界研究主流是从产权角度入手展开解释,作者则指出,中央—地方财政关系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解释因素。

本书集中讨论中国当代的政府行为特征及其运作规律。作者在序论中指出,要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分析政府在其间的作用至关重要;离开对政府行为的深入理解,就很难理解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特征,“这些特征包括……投资始终是GDP增长的主要动力,国内消费需求始终没有成为GDP增长的主要构成要素,国家的金融和货币政策始终是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主导力量等等。”作者还引入周黎安提出的地方官员“晋升锦标赛”概念,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的高效率。在这种“锦标赛体制”下,地方政府想方设法达到中央政府设定的目标。只要中央采取积极的经济政策,全国各地随即就会出现投资规模扩大、经济飞速增长的现象。

《以利为利》从财政的角度入手,对中央—地方关系和地方政府的行为模式进行了探索性研究,力图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历程作出反思。作者指出,从宏观上看,中央—地方关系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超越“收权一放权”模式,但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其中的变与不变是理解经济增长等诸多问题的关键所在。

《转型中的地方政府:官员激励与治理》,周黎安著,格致出版社,2019年1月

中国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经济增长奇迹,各方学者力图求解其根源。本书从中国地方官员激励与政府治理的特征和机制这一角度提出了新颖观点,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及其长期积累的一些问题与中国地方官员的激励和政府治理的独特制度联系起来。

一些学者从政府的角度来解析经济发展之谜,尤其关注地方政府在发展中充当的角色以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的博弈过程。本书则指出,我们需要在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下去理解中国政府治理的过去和正在发生的变化。本书侧重从地方官员的激励和政府治理的视角,揭示中国高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政经条件和制度基础,提供一种关于中国经济增长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作者在前言中指出,本书是理解中国行政体制中所包含的独特因素的一种尝试,记录了其关于中国地方官员的激励与政府治理问题的一些观察和思考。

《人地之间:中国增长模式下的城乡土地改革》,陶然著,辽宁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

过去40年间,中国逐步从一个绝大部分人只能获得最基本生存资料的贫困国家,变成相当比例人口初步达到小康生活水平的中等收入国家;从一个开放程度不足的国家变成全球最大的贸易国、第一大制造业生产国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如此剧变,许多学者给出了自己的解释。本书也是这一学术努力的成果,是一本全面讲述中国过去40年经济增长模式及未来发展策略的著作。

在考察中国现有经济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模式的历史背景、演变过程及其理论逻辑的基础上,《人地之间》分析了过去经济增长模式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土地利用的多方面影响,并最终提出城乡土地改革方向及具体政策组合等建议。

作者在序言中指出,有关转型发展及其不同模式的学术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者不仅需要对既有框架的洞见和谬误在理论、实证层面进行清理和重估,还需要提出正确的研究问题。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重设中国转型发展研究乃至转型发展一般研究的议程。

《中国式现代化》,蔡昉等著,中信出版集团,2022年12月

本书是蔡昉先生领衔之论文集,汇集众多名家之作,剖析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各个关键环节。全书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内涵出发,立足于高质量发展,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治理、共同富裕等维度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部署与发展路径。

“序章”给出了全书题旨。作者指出,要达成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远景目标,需要填平诸多发展水平上的缺口。在此过程中,要注意解决随时出现的短期问题,应着眼于既解决紧迫的挑战难题又推动实现远景目标,揭示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补足的短板,并从具体举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首先,形成创造性破坏机制,显著缩小与参照国家在劳动生产率上的差距。其次,继续推动资源重新配置,加快缩小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最后,加强社会共济、社会保护和社会福利,加快中国式福利国家建设步伐。”

关于共同富裕,作者指出,“作为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相互协调配套基础性制度安排,三个分配领域都有着紧迫的改革任务,也存在获得改革红利的巨大机会。”

《结构性改革:中国经济的问题与对策》,黄奇帆著,中信出版集团,2020年8月

本书与前述著作不同之处,是从解决中国经济的“问题”切入。从2018年开始,作者就中国经济当前面临的“基础性、结构性难题”发表一系列演讲和论文,系统阐述了其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系列观点。本书即为上述内容之结集。全书从多个维度深入剖析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挑战与问题,并提出了解决思路和方案。这些对策有些来自其对亲身经历的成功经验的总结,有些源于对国际经验的比较借鉴。

《结构性改革》关注中国经济现状,展望未来发展,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从供给侧改革的性质到数字经济,从房地产开发到国际政治、经济新格局等我们当前所关注的几乎所有重大领域。”余永定在该书推荐序中评价:“……黄奇帆先生不仅从自已独特的视角,对许多重要理论问题,系统地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而且力图澄清一些本来应该由职业经济学家阐明,但却被经济学家说糊涂了的理论问题。”

《土地制度与中国发展》,刘守英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1年12月

中国过去40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和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有很大关系。独特的土地制度安排与变革,是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发动机之一。作者通过一手调查、丰富实践,深刻体悟到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特征、制度运行中的问题,以及土地制度作用于经济发展的典型事实,给出了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路、解决方案和实施机制等切实建议。

本书提出,任何发展模式的独特性都会因约束条件和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发展模式必须作出调整和改变。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一些重要的趋势性变化,已经和正在对“以地谋发展”模式产生巨大冲击,土地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功能已在减弱。因此,上一轮土地推动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结构变革的一切因素都在发生变化,势必带来土地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重大改变,也使得寻找发展动能和转变发展模式更具紧迫性。作者认为,为促进发展模式转型,应进行主动有为的土地制度改革。

(作者为《财经》文化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