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路径依赖

2014年11月24日 17:56  

本文1734字,约2分钟

2014年,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而改革图景的渐次展开,2015年更具观察性。《财经》每年年底推出年度特刊“战略与预测”,即意在与读者诸君交流这“不远处的远见”。

2014年,被认为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而改革图景的渐次展开,2015年更具观察性。《财经》每年年底推出年度特刊“战略与预测”,即意在与读者诸君交流这“不远处的远见”。

中国经济近两年最显著的变化是,经过30多年10%的高速增长后,经济增速在2013年-2015年间出现拐点,向中高速换挡。这个“经济新常态”的背后,必然会发生深刻的结构变化,从依赖高投资、高出口的增长模式转变为主要依靠内需拉动、创新驱动的增长方式。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阻碍我们创新的,往往是业已取得的成就而形成的路径依赖。

从企业的视角看,曾连续六年蝉联全球市值第一大银行的工商银行董事长姜建清称,必须认识到自己所处的行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行业,真正的落脚点是消费者的选择。只有因需而变、因势而变,适应消费者需求才能生存。

以创新而闻名中国的海尔,仍在追求变革。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张瑞敏说,希望海尔做到这样一个程度:每个人都是一个创业公司,每个人都是一个创客,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不会互相打乱仗,因为每个人都会创造市场价值。

从国家之视角衡量,旧的意识形态和盘根错节的特殊既得利益,是阻碍革新的巨大障碍。穷其一生为中国改革事业呼吁奔走的吴敬琏先生撰文指出,必须对改革实际推进的难度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全面深化改革需要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

吴敬琏认为,虽然中国经济面对着风险,但现在还在可控范围之内。只要采取措施来堵塞漏洞,防止风险积累,加上灵活的财政货币政策,维持宏观经济的基本稳定,完全有能力控制风险,争取时间来推进改革。只要通过改革建立一个好的体制,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就完全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困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症结问题。

新一轮改革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但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也对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进行了部署。吴敬琏认为,建立法治是政治体制改革最容易取得成效的途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正在不断推进的强力反腐,亦是为改革保驾护航之举,制度反腐专家、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原副院长李永忠表示,更大的政治勇气已经不是敢不敢反,更大的政治智慧是敢不敢改。他认为,从下定“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的反腐决心,到明确“形成科学的权力结构”政改目标,制度反腐的新视野已经打开,制度反腐的试点必须尽快设立,这既是制度反腐的成功之道,也将是中国改革开放成功的不二选择。

十八届三中全会还对土地制度改革做出了全面部署,之后就如何实施提出具体原则,然而到目前为止,几项关键性制度改革方案仍未面世。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刘守英提醒,在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前,还要经历一个换挡期。为了实现经济增长从旧模式向新模式的过渡,近几年的土地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非常关键,既要保障换挡期的平稳过渡,又要为经济新常态准备新的土地制度架构。

无可回避的是,诸多紧迫的社会问题和继续深化改革中的新问题亟待解决,其中不少需要国家或地方政府拿出相当财力和资源加以解决,以保证改革和发展的平稳进行。联办财经研究院课题组研究指出,首要问题是如何快速、有效、平稳地增加中央和地方的机动财力,保证各类紧迫问题的及时、顺利解决。其中,盘活国有资本存量是一条现实路径。

放在世界范围的大图景下观察,美国经济趋势基金会主席杰里米·里夫金认为,一种新的经济体系“协同共享”正在登上全球舞台,并且已经开始改变我们组织经济生活的方式,数以百万计的产消者可以在社会共享中免费地进行相互协作,创造新的信息技术和软件、新形式的娱乐、新的学习工具、新媒体、新的绿色能源、新的非营利社会创业企业,其结果是创造力的激增,增长程度至少与20 世纪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所经历的创新动力不相上下。在新兴的协同共享中,中国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当然,企业之创新非朝夕可至,国家之革新更需应时势而动,循序渐进。

2015年,虽不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但却是改革能否走向深化的关键一年。让我们拭目以待。

《财经》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