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将带领大基建走出去

长江商学院  

2015年02月04日 15:37  

本文1936字,约3分钟

“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将呈现产业链化“出海”趋势,中国企业在公路、铁路、桥梁、港口、机场、电信、核电等项目建设上具备国际竞争力。

“一带一路”是“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统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同年10月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014年11月12日,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加快同周边国家和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形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一带一路”的概念正式官方化。在随后访问俄罗斯、蒙古、印度等国时,政府高层多次提及该设想并获得了多国元首政要的肯定和支持。

习近平在《联通引领发展,伙伴聚焦合作》讲话中指出,“要以亚洲国家为重点方向,以经济走廊为依托,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以建设融资平台为抓手,以人文交流为纽带,深化合作,实现‘一带一路’和互联互通”,并表示中国将出资400亿美元,成立丝路基金。随即资本市场的热情再次被点燃,交运、建筑板块大涨,多个中字头建筑企业接连涨停。从范围上看,“一带”主要包括俄罗斯、乌克兰等东欧国家、蒙古、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和印度、巴基斯坦等南亚国家,“一路”主要包括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埃及等非洲国家和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亚洲国家占到“一带一路”的多数,这也与亚洲国家在中国贸易结构和对外投资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相一致。

近日,走出去智库和长江商学院联合举办的“一带一路”国别投资实务论坛在京召开。“走出去智库”整合的国内外顶级投行、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品牌传播机构等专业服务机构代表,以及国开行、进出口银行、工行建行相关部门负责人、数十家大型央企代表出席论坛。论坛嘉宾认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实施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将呈现产业链化“出海”趋势,中国企业在公路、铁路、桥梁、港口、机场、电信、核电等项目建设上具备国际竞争力。

 

中信证券并购部联席负责人张欣韵认为,考量国家宏观政策、各种互通互联项目陆续落地、亚投行及丝路基金等专项资金支持等三大信心因素,受‘一带一路’战略直接带动的基础设施及建设工程、装备制造业、物流、能源等行业走出去,这个国策也是中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投资主题。”

 

由长江商学院、走出去智库共同撰写的《中国企业海外并购2014年度报告》在论坛上正式对外发布。数据显示,在2003至2013年十年期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总额增长了37倍。长江商学院中国商业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蒋德嵩解读时表示,如果说十年前中企出海还是蹒跚起步,今天‘走出去’已经是企业在全球拓展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必然选择。中国的高铁、核电、基础设施等产业,具有全球竞争比较优势。

 

走出去智库首席专家、中伦律师事务所国际法律顾问吕立山律师表示,据数据显示,中国23家国际工程公司中,仅有10家公司的国际业务毛利率高于国内业务。对中国基础设施和建筑工程类企业来说,它们过去普遍遇到过严重违约和对目标投资国政治风险认知不足的问题,这也是其国际投资回报比不高的主要原因。伴随这两大问题出现的是巨大的投资风险,所以中国企业在“走出去”之前选择合适的专业服务机构进行协助就显得尤为重要。

 

同时,走出去智库创始合伙人白桦也表示,大批中国企业已经具备技术和生产成本等方面的全球竞争优势,但相关企业的短板也非常明显——缺乏国际市场竞争经验、不熟悉境外政策法律风险、国际管理经验及人才匮乏等。“走出去智库”正是在中国企业“走出去”呈现产业链化出海新趋势下应市场需求而生的。

 

参加论坛的专家普遍认为,“一带一路”战略兼顾了国际和国内需求,加上国家宏观层面外交战略初见雏形且具备持续性,因此“一带一路”战略将有望带动中国经济从过去 30 年严重依赖劳动力及资源要素的“世界工厂”增长模式,转型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积极参与者”。

专家判断,未来30 年,装备制造产业链、基础设施产业链、能源管道产业链、农业、商贸及物流产业链、以及配套出海的银行、保险、融资租赁等金融产业链企业,将最有希望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的增长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