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巴菲特炼成记

文|海林   

2015年03月20日 18:28  

本文4232字,约6分钟

对于投资,巴菲特有着清醒的认识:世界上再没有什么可以像大笔的飞来横财一样令理智麻痹的了

“在便宜的时候买进一个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在没有合适的令人惊喜的目标出现之前,完全可以按兵不动,一年两年都可以。他们认为这是 ‘睡得着觉的投资’,是一条快乐而富有的路。”这些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格言”,或许为每一个中国中产者所熟知。不过,在这些投资经验总结的背后,是巴菲特一生投资经验的凝练。

在长达84年的人生之中,巴菲特的第一笔投资可以从11岁开始算起,他鼓动姐姐与自己共同购买股票,他们合资买了3股“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每股38美元。最后,该股票上涨到每股40美元,小巴菲特将股票全部出手,赚了6美元。

不过,时至今日,巴菲特依靠精明的投资,在2014年个人财富增加了135亿美元,增长了23%,其个人总资产已达726亿美元,是该年度全球第二赚钱的人。而全球第一赚钱的人是凭借阿里巴巴上市而身价倍增的马云。

纵观巴菲特的一生,从一个杂货铺老板兼内布拉斯加州议员的儿子,到纵横全球资本市场的巨鳄,其传奇的一生离不开三个主题:成长、“股神”和慈善。

 

成长

可能是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巴菲特从小就有赚钱的强烈欲望,梦想在35岁时成为百万富豪。当其他孩子还在玩飞机模型、玩棒球或赛马的时候,他却一门心思盯着华尔街的股市图表,像大人一样,专心致志地画出各种股票价格波动的曲线,画得像模像样,使得父母惊叹不已。

11岁时,巴菲特进行了人生第一次不太重要的股票投资,并盈利6美元。正当他得意的时候,该股价格狂升,姐姐埋怨他卖早了。这是他第一次涉足股市,赚得不多,收获了教训:在股市中一定要不为震荡所动,相信自己的判断,持之以恒。巴菲特不断地在股市中尝试,不断地总结经验,加上父母的指点,小获成果。初中刚毕业,他就用炒股赚的钱在拉斯维加斯州购置了一块40亩的农场,成为一个“小地主”。正因为小时候的炒股经验,锻造出巴菲特决定长线投资的心态。巴菲特选择投资标的物时,从来不会把自己当做市场分析师去预测,而是把自己视为企业经营者。

21岁时,巴菲特从大学毕业,并在股市获利达9800美元,这笔钱是他日后赚钱的“种子”,是致富的孵化器。

“大量的阅读,我在9岁的时候就读完了图书馆有关财经方面的书籍,你不知道书什么时候有用,但是阅读非常的重要。”当有人希望巴菲特给年轻人一些建议时,他给出了如上的回答。他人生的其他重大转折也源于阅读,并由此而开启了不同的人生。巴菲特人生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本杰明·格雷厄姆——就因阅读而入场,自从拜读了这位大教授的《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之后,巴菲特便打定主意要前往格雷厄姆所在的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就读,后来果如愿得偿。

1954年,格雷厄姆邀请巴菲特到自己的公司——“纽约投资”公司共事,巴菲特自然大喜过望。他仔细研究《股市导向》杂志,以教授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来寻找那些被格兰姆称作“烟蒂股”的股票,所谓“烟蒂股”即股价十分低廉,花很少钱就可以买到的股票(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垃圾股”)。当他确定下股票后,会向格兰姆请教,然后,就力所能及地购买。4年后,巴菲特在股市投下的1万美元变成了4万美元。因此,有人认定巴菲特只买绩优股,不买垃圾股与事实不符,事实上,巴菲特的第一桶金恰恰是在“烟蒂股”上赚取的。

之后,因美国股市正处于熊市,巴菲特凭借这4万美元,开了一家制衣公司,小有积累,但是没有富起来。一段时间后,他果断地回到股市中,因为他的天才与兴趣是金融投资。至此之后,巴菲特再未离开过股市。

 

“股神”

走进任何一家书店,在证券投资书架前,总有这个大脑门、粗边黑眼镜的人冲你咧嘴微笑。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投资者,在他的名字前面不用加任何修饰词,如果要加,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股神”。

“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这可能是巴菲特最为人所知的投资格言了。在巴菲特自1962年以来的经营历史上,出现过两个年度的亏损,一是2001年亏损6.2%,二是2008年亏损9.6%,其余皆为盈利,这在全球资本五十年的历史舞台上是罕见的。

巴菲特的合伙企业于1956年开张,注册资本为10.5美元,大多数来自于他的叔叔、婶婶和其他亲戚。遵从格雷厄姆的教导,巴菲特购买“平淡无奇、简明易懂”的股票。这家企业于1969年停业,当时的资产已经达到了1.05亿美元。

1965年,巴菲特收购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公司,由此开始了一段人们可能永远无法复制的真正传奇投资经历。1967年3月,伯克希尔出资860万美元购买了奥马哈的两家头牌保险公司——国民赔偿公司和火灾及海运保险公司的全部流通股,其合计拥有2470万美元的债券和720万美元的股票组合,开始了保险帝国的营造。整个70年代,巴菲特一共购买了3家保险公司,并另外组建了5家保险公司。

自伯克希尔1967年全力投资保险业以来,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每年以20%多的复合成长率增加。从1968年底的2000万美元,到2006年底的509亿美元,这些浮存金大部分时间的成本为零,甚至是负的,2002年伯克希尔的浮存金成本只有1%。如此低的资金成本成就了巴菲特的投资梦想。

数额庞大且成本为零的保险浮存金是理解巴菲特投资风格的关键因素。在迄今为止的44年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年复合增长率达到了20.3%,公司的每股账面价值从当年的19美金上升到70530美金。很难想象时间跨度如此长的复合增长率是怎样的结果,简单地说,如果1965年投资1万美元在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那么这个人现在拥有3400万美元!这也应了格雷厄姆的告诫:“不必为了非凡的结果去做什么非凡的事。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神话建立在业绩稳定和复利的基础上。”

当然,巴菲特的事业也不是完全一番风顺的。在巴菲特的投资生涯中,投资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他在1973年投资《华盛顿邮报》,买入后不久便跌2成左右;1987年买入所罗门兄弟公司优先股,买入两年后几乎因公司丑闻全部亏光;1988年股灾后买入可口可乐,在买入之后不久就下滑了30%;即便是为中国投资者津津乐道的中国石油H股,其初期的账面亏损也达3年之久。

但是从长期来看这些股票,大多获得了增值。例如,在他介入《华盛顿邮报》之后,其利润大增,每年平均增长35%。10年之后,巴菲特以1000万美元的投入获得了2亿美元的回报。

 

慈善

毫无疑问,在投资上精明的巴菲特十分懂得巧妙地利用自己的个人影响力取得数额庞大的善款,所以他的慈善事业和经营脱离不开。

在早年,巴菲特对慈善事业并不感冒,也没有为自己妻儿的慈善机构捐赠很多钱。直到前妻苏珊去世后,他才决定将大笔财富捐给盖茨基金会和子女们的基金会,并开始将很大精力投入慈善事业。

自2000年以来,巴菲特创办了在纽约知名的牛排馆共进午餐的活动,每年拍卖以此,出价最高者得之。每年“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拍卖所得都会捐给旧金山慈善机构葛莱德基金会,用于帮助旧金山海湾地区的贫困人群。

虽然相比于巴菲特的巨额捐赠,拍卖午餐只是极小的慈善行动,却影响深远。2007年,巴菲特写信给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东说,他估计自己死后大约需要3年的时间清理其全部家产。当时,其名下资产估值近370亿美元。因此,他已在遗嘱中写明,他持有的全部公司股票收益将在此之后的10年里被用于慈善事业。资产将主要馈赠给5家慈善基金会。他计划将所持有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1205万B股捐赠给各大基金会,其中“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将获得1000万股,以巴菲特妻子名义创立的“苏珊·汤普森·巴菲特基金会”将得到100万股,另外的股份将分摊给其子女名下的3个基金会。

同时,巴菲特并非一次性将这些股份捐出,而是承诺每年捐赠的5%。换句话说,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每年可以获得伯克希尔公司50万股的B股,第二年可以获得47.5万股的B股,也就是剩余的950万股的5%,以此类推。显然,如果未来伯克希尔公司的股价还能不断上涨,那么,巴菲特的捐赠就能更值钱。

2009年底,伯克希尔公司股东投票通过巴菲特的提议,将1股伯克希尔公司B股拆分为50股,该公司B股股价将从约3247美元降至约67美元。尽管此次分拆是要为收购伯灵顿北方圣太菲铁路运输公司融资,但加速减持公司股份,不禁让人将其曾承诺把公司的多数股份捐献给慈善机构一事联系起来。

2010年,他和自己的密友比尔·盖茨进一步发起了“捐赠誓言”活动,号召美国的富人向社会捐出至少一半的个人财富用于做慈善。

同样,他也不忘记自己三个子女的慈善事业,2006年,巴菲特首次宣布,将把他的旗舰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一定数额的B股股票,分别赠予他的三个子女用于做慈善。巴菲特的儿子彼得管理着NoVo基金会,专注于帮助女性等弱势群体,消除性别等方面的不平等社会现象;另一个儿子霍华德管理着霍华德·巴菲特基金会,专注于促进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和水清洁事业;而巴老的女儿苏珊管理的Sherwood基金会,则主要是支持巴菲特家乡奥马哈的非营利组织和儿童早期教育等。

巴菲特事后称,他的三个子女对这笔赠予资金的使用“超出了我的最高预期”。所以,2012年,在巴菲特82岁生日之际,他宣布向三人管理的慈善基金的捐赠将提高一倍,即再增加1220万股伯克希尔B股股票,总计约31亿美元。此外,巴菲特通过每年拨付的方式向上述基金捐出股票,最终目标是让这三只基金收到总计大约75亿美元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