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中国西南深山的神秘古堡

外滩画报 王丹 | 文  

2015年07月06日 16:25  

本文3575字,约5分钟

申遗成功的湘鄂黔彭氏、覃氏和杨氏三土司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规模大、格局完整,其建筑历史过程和功能布局十分清晰而真实地表现了土司制度的兴亡过程和治理特征。

很多人对于土司的了解来源于阿来的长篇小说《尘埃落定》。借着麦琪家的傻子二少爷的眼睛,看到了结束于上世纪 40 年代的土司制度。

其实土司是中国边疆的一种官职,最高级别是宣慰使,为从三品,元朝起便开始设置。之后各个朝代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地区首领世袭官职,负责当地行政、赋税、官司、招兵等等责任,“齐政修教、因俗而治”,算是现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雏形。

中国土司遗产分布于南方多民族聚居的湘鄂黔三省交界的武陵山区。现存的主要遗址类型包括土司城遗址、土司军事城址、土司官寨、土司衙署建筑群、土司庄园、土司家族墓葬群等。

而申遗成功的湘鄂黔彭氏、覃氏和杨氏三土司遗址,均是土司制度鼎盛时期的遗存,规模大、格局完整,其建筑历史过程和功能布局十分清晰而真实地表现了土司制度的兴亡过程和治理特征。更难得的是,这些地方还能够看到千年土司文化在原住民的生活中完整地保留着。

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

覃氏

距湖北咸丰县城 28 公里的鄂西边陲,“九溪十八峒”的土司之一唐崖土司在这里称王,相继十八代,历时 460 余年。

唐崖土司城东面是唐崖河,西面倚玄武山,南北两面都有溪沟,水源充沛;城墙沿一整片向东倾斜天然形成的缓坡和河沟的内岸砌置,崖岸高峻。在城中高地可见相当辽阔的良田平坝,和深沟坚垒相互映衬,在观瞻上雄秀两兼。

唐崖土司城三有街十八巷三十六院,建有衙署、钱库、牢房、靶场、万兽园等设施,总面积达 4 平方公里,甚至比明清紫禁城还大。据测量,城内能够确定的街道为 3.5 公里,是目前已知城市明代道路格局中最长的。

古城的废墟绵延在好几个山坡上,除了中央“衙署区”,遗址其他部分并未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几乎就是原址保护。虽然烜赫一时的衙署早已不见踪影,然而街道墙垣依旧清晰可辨,石牌坊、土王墓葬、夫妻杉等数十处遗迹仍然保存完好。

山脚下有一个罩马亭,里面一对石人石马保存完好。石马为公母二马,作提腿欲行状,前有执辔石人两名,皆武士装束,侍立马旁。

顺着罩马亭上行 300 米,有一尊全石仿木结构的牌坊。石牌坊是土司城的屏障,矗立在唐崖土司城中央,距今已有 370 多年的历史。牌坊前为街道,后为衙院,临街一面阴刻明代皇帝题写的“荆南雄镇”,临后衙一面阴刻“楚蜀屏翰”四个大字。石坊两角有象鼻对峙,两侧基石柱各有撑鼓,石柱两侧配有石狮,庄重古朴,保存完好。

这里正是整个城池的“心脏”。以该牌坊为中轴线,土司处理朝政和宴居的场所,向后山坡上次第展开,分布在四级台地上。

土王墓在土司城后山坡,4 米左右的圆形土墩微微隆起。墓分前中后三部分,前呈等腰梯形的小坝由青石铺成,两侧浮雕花墙;中为墓厅走廊,厅前壁还有 8 扇石门;后为灵寝,并排四间,均有棺床,也有 8 扇石门。

唐崖土司的历代土司王,都没有在墓碑上留下姓名。传说当年土司覃鼎死后,用了 48 口一模一样的棺材,在同一时间不同地点采出殡安葬,混淆真伪,以防盗墓。如今在土司城后山发现了不少格局各异墓葬,均无碑刻文字,无法辨认。

距土王墓后 200 米远的玄武山上,有两株合围近 5 米、高 40 余米的古杉,枝叶繁茂,相传系土王覃鼎和夫人田氏共同栽培而成,人称“夫妻杉”。

地址: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咸丰县尖山乡

门票:30 元

开放时间:8:00-17:00

如何到达:

【恩施清江宾馆车站——咸丰县】 06:30 发车,每 40 分钟一班;

在咸丰县汽车站内转乘到唐崖司镇下车即到。

贵州播州海龙屯遗址

杨氏

驱车从遵义市区开往海龙屯,很快便看到绵延的群山。在盘山公路上行至一山间木屋前,必须下车步行前往遗址所在。海龙屯随山势而建,绵延十余里,山脚海拔 970 米,山顶海拔 1350 米。

与其他两个遗址的不同之处在于,海龙屯最初作为军事城堡存在,亦最后毁于军事战役中。

1600 年,播州第 29 代世袭土司杨应龙反叛朝廷,在 24 万明军 100 多天的围攻下,杨应龙自缢死,官兵在囤上杀戮焚劫,履宇街市夷为平地,阶础纵横,瓦砾成丘,这座雄踞中国西南边陲几百年的古代土司军事城堡从此掩于灌木、杂草和黄土之下,不见真容。

沿着木道栈梯拾阶而上,是由东北方向入屯的第一道关——铁柱关,这座修建在坡面度四五十度的雄关险隘犹如铁柱一般,巍然不可撼。在关口拱门左右角柱上,凿有对称圆孔 4 个,可能是曾设有吊桥的遗存。

继续向上走四五百米,就是长 50 米,斜 30 度的“三十六步天梯”。每一级阶梯约到成年人膝盖的高度,全部由上百斤乃至上千斤的条石斜砌而成。这短短的 36 道阶梯不仅具有生活意义上的排水功能,还具有无比杀伤力的军事意义,易守难攻。

站在天梯之上,环顾四周:山势陡峭,左右深谷,前后重关,军事城堡的地理优势十分明显。

但这仅仅只是前沿防御体系。杨氏在屯上还设了飞龙关、朝天关、飞凤关;屯后又设三关:万安关、西关、后关。关墙重重叠叠,三道城墙环绕城堡,其沿山蜿蜒的姿态,酷似万里长城。

大概要行走1个多小时左右,才能到达建于龙岩山之巅的海龙屯核心区域。遗址南北侧临渊而立的 5000 米城墙保存完整,东西两端高达七八米,城墙状似“ 9 ”字形,绕山巅一圈,囤前留一条“尾巴”随山势逶迤而下。

屯内最核心的遗迹,是坐落于中央偏西处的两组规模庞大的建筑群,居南者当地人称“老王宫”,居北者为“新王宫”,彼此相距约 200 米。均因山取势,从东北向西南逐级抬升,虽然大部分建筑已毁于万历年间的战火,但其石质基础裸露于地表,四周散落着饰有精致莲花的瓦当,完整而真实地保存着明末废弃时的格局。

地址:贵州遵义市汇川区高坪镇白沙村龙岩山

门票: 20 元

开放时间: 8:00-18:00

如何到达:

【遵义高桥客运站——高坪镇】车票 2 元

在高坪镇转乘海龙屯专线车,车费 5 元

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

彭氏

在永顺有一种低档香烟,名字就叫做“老司城”。据当地人讲,2、30 年前,这种烟盒上印着老司城祖师殿的烟很畅销,红白喜事随处可见。

老司城位于湖南永顺县城东 19 公里处的灵溪镇司城村,距张家界不过百余公里,一路高山峻岭,途中还会经过“挂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镇”芙蓉镇——公元 910 年,第一代土司彭士愁定都于此,直至公元 1135 年,土司王彭福石迁都永顺老司城。

彭氏土司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少数民族王朝,历经 818 年,止于公元 1727 年清“改土归流”,共有 28 代 35 位土司王继位。老司城分内罗城和外罗城,拥有东南西北四城门。王城后有四面山脊为屏障,前有灵溪河为湟濠,在风水上属“万马归朝”、“龙凤呈祥”之地。

茂树翠竹掩映中的老司城遗址到处点缀着断石残碑,云遮雾绕间,木为墙柱、黛瓦盖顶的典型土家族老民居若隐若现,错落有序。

河水在西门开始转向东流,城内也跟随水流沿河而下,分布着宫殿区、衙署区、居民区、教育区、墓葬区和宗教祭祀区,这些区域既相对独立,又通过街巷、道路和河流彼此串联、随形就势。街道全由红褐色花纹卵石砌成的图案,构成三角形、菱形等几何图案,随地势而变,整齐匀称,古朴雅致,有着浓郁的土家民族风格。

站在高高的宫殿区山坡上向左右眺望,视野所及皆是土司王城的范围。椭圆形的王城地面积为 2500 亩,城址中的彭氏宗祠、玉皇阁、文昌阁、子孙永享牌坊等古建筑保存完好,古城墙、古街道、排水沟渠、土司墓葬群等仍然可见。

从老司城宫殿遗址沿古栈道步行 2 公里左右,到达老司城祖师殿。守殿的老人说,当年修建北京的紫禁城时就大量使用了老司城山区的楠木,由土司彭廷椿亲自督送到京的。殿内有一口黄褐色明代巨钟。

彭氏宗祠位于老司城中心,内供历代土司的牌位,精美的木雕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收藏着历代土司制定的三纲五常法谱。从祠堂大门直到正街有一条 200 多米长的官道,要经过四个平台和五段石阶梯三十余个石级,逐步高升的地势显出一种威严的气派。

祠堂前有三棵古老的桂花树,据说是土司时代栽植的,现在这些桂花树依然葱茏,每到八月,老司城处处都能闻到馥郁的桂花香。

地址: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永顺县灵溪镇司城村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全天

如何到达:

【长沙市汽车西站——永顺】车票 134 元 / 人, 9:10 发车;

【张家界汽车站——永顺】车票 25 元 / 人, 7:00 发车,每 30 分钟一班;

【吉首汽车站——永顺】车票 25 元 / 人, 7:00 发车,每小时一班。

在永顺县城乘小巴即达老司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