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供港食品首进内地

《财经》记者 周哲/文  

2015年07月11日 11:45  

本文2222字,约3分钟

同样的食品在香港和内地,能否做到同质同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供往内地的供港食品要实施大规模的监测、监督、流通、品牌等工作

“去国外买奢侈品无可厚非,连酱油这样的基础消费品都要去国外买,我觉得是一种耻辱。”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主任许京在谈到国内消费力流失时难掩失落。

为了消除这种耻辱,引导境外消费回流,以及满足内地对高品质食品的消费需求,7月9日上午,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与广东江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北京共同举办供港标准食品进内地座谈会暨供港标准食品交易中心项目签约仪式,双方就供港标准食品交易中心项目落户江门高新区达成战略合作协议。

据介绍,该项目是全国首个、华南地区唯一的供港标准食品内销平台。该交易平台尝试将品质好且价格并不高昂的供港标准食品供往内地,将供港生鲜供应链复制到内地。

“我们有能力保障香港的菜篮子,就一定有能力保障自己的菜篮子。”许京在会上许下豪言壮志。

他解释到,该平台要做的事,是在确保满足香港供应的前提下,扩大生产规模和供应商数量,以相同的标准和生产线生产出更多符合供港标准的生鲜,供往内地,使供往内地的生鲜食品真正与供往香港的食品一样享受同等质量和同等价格,真正做到“同标同线、同质同价”。

供港生鲜质价皆优

一直以来,供港生鲜就是品质与安全的代名词。香港特区政府食物及卫生局局长周一岳曾表示,供港食品在港抽检合格率已经达到99.999%。

令人意外的是,供往香港的生鲜不仅更安全,而且还更便宜。根据国际品牌管理中心在6月10日到14日对于香港市场食品零售价格和国内某知名电商非促销售价的比较,在调研的12项生鲜产品中,除西兰花略高于之外,其余11项供港食品价格皆比国内电商售价便宜。

参会的华西希望集团代表坦言,我们作为消费者,听到供港食品的时候更多的是羡慕嫉妒恨。品质好并且价格并不高昂的供港标准食品,为何迟迟不能进军内地?

供港标准食品供应企业在内地有8000多家,这些企业可与香港特区方面签订长期订单,产量及价格相对稳定,并且支付有保障,企业只需搞好生产。而如果想进军内地,则存在着品牌、运输、销售这三大困难。

第一,供港企业缺乏自有品牌,即使拥有品牌也难以获得消费者认知。据悉,在香港,一般是以经销商的同一品牌对外销售,以提高消费者的接受程度。比如,华润旗下的五丰行就承担了部分供港商品的销售功能,在香港以统一的品牌销售内地供港生鲜。

第二,物流成本高,运输过程中损耗大。内地市场相对分散,生鲜产品运输的冷链配套相对不够完善,从而造成产品损耗率极高,甚至达到40%左右。

第三,销售渠道门槛高、费用高、账期长。比如商超渠道,进场费、上架费、节庆费等费用相加,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成本门槛,不利于产品的销售。

要想破解这些难题,从根本上说要解决消费者信任和价格问题。信任方面,就要复制供港监管体系,真正达到与供港供应链同样标准、同一生产线生产的“同标同线”的目标。

据悉,供港食品99.999%合格率背后,是内地和香港同时执行极其严苛的高标准监管。

将“优质、适量、均衡、应时”的优质生鲜送往港澳,是一项政治任务。1962年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下,“三趟快车”正式开行,内地高品质生鲜随着三趟快车驶入香港。

此后,国家质检总局也将供港生鲜的监测当成“政治任务”来完成,制定了比内地更严格的新标准。香港食环署督察也经常到访内地“微服私访”供港蔬菜种植基地,检查其生产流程是否符合供港食物的检验卫生要求。供港生产商—旦违规,将面临撤销供港澳资格的严重后果。

简而言之,解决消费者信任问题,需要将这样一套极其严苛的供港监管体系复制到内地。而价格方面,则需要复制供港采购平台,由商务部指导,社会主体和企业主体共同参与,建立一个采购平台,真正实现“同质同价”。

转供内地有待检验

“为什么供港的生鲜价格会低于国内的电商产品的价格?这里边跟供港蔬菜这几年的特殊背景有关系,因为包括监管、一些检测等都是政府无偿支撑这个体系。”中国农业科学院教授杨记磙指出。

杨记磙认为,该平台今后运营可能存在的最大难点,是如果今后供港生鲜的市场和供应扩大了,政府是否还会继续提供无偿或者廉价的监管资源。“政府无偿地帮助港澳地区,它是一个政治任务,如果在内地变成商业任务,就存在有效性的问题。”杨记磙说。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博士钟凯也担忧,同样的食品在香港和内地,能否做到同质同价,还有待时间的检验。因为供往内地的供港食品要实施大规模的监测、监督、流通、品牌等工作,这种支持如果不能持续地由政府无偿提供,则成本需要由居民承担,消费者是否愿意花更高的价格购买供港生鲜则成为需要考虑的问题。

然而,面对这样的质疑,多位与会专家纷纷反驳,认为现在国内对高品质的生鲜食品的消费需求很大,身边存在着大量的对于品质敏感、对价格不敏感的人群。哪怕不能做到同质同价,还是有很大一部分消费群体愿意为高品质的供港标准生鲜产品买单。

“其实我们可以供港,今天北上广深每一个城市的消费能力和都不会(比香港)差,这个群体出现了。消费者不缺购买力,缺的是正确的引导以及可靠的背书。”北京志起未来营销咨询集团董事长李志起坦言。他认为,价格问题不用过分担心,保障食品质量才是这个平台能否顺利运营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