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专稿|小行星上珍贵矿藏多 美国已为开发做准备

《财经》 贺涛 | 文  

2015年07月21日 15:25  

本文1296字,约2分钟

尽管开采小行星矿藏怎么看都是“烧钱”,但中国还是应尽快开展相关研究,为未来进行小行星着陆取样做好技术准备。

当满载铂金的小行星2011 UW-158,7月20日6点30分与地球又一次亲密“会面”,以最近点240万公里的距离掠过地球后,地球上的一些企业已经在评估开采它的价值。

UW-158下一次与地球的亲密掠过时间在2108年。也许那时,人类已经有能力开发小行星上蕴藏的丰富资源。科学家研究预测,有7500颗小行星上可能蕴藏珍贵矿产。UW-158就是其中一员,它的直径约540米,形状像颗去壳的胡桃,估计其核心含有一亿吨白金,价值高达5.4万亿美元。

早在2012年和2013年,两家美国公司成立时,就准备到小行星上采矿。其中,谷歌创始人之一拉里·佩奇(Larry Page) 和该公司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联合其他投资者,共同成立了行星资源公司,宣布将利用机器人到小行星上开采贵重金属。行星资源公司认为UW-158是适合开采的小行星之一。

除了商业公司之外,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也在2015年3月宣布,打算在 2020年12月发射一艘太阳能无人太空船抵达一颗名为2008EV5的小行星,从其表面“抓获”一块大约4米直径的岩石,然后将其挪至月球附近,供宇航员采样研究。这一项目预算为12.5亿美元。

《国际太空》杂志执行主编庞之浩认为,NASA的项目除了对资源的探索外,此举也可验证载人探索火星任务所需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另外,通过试验“引力牵引器”行星防御技术,增加未来规划地球防御任务的技术可选余地,从而降低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潜在威胁

实际上,对从地外星球采矿的可能性,科学界已经讨论了几十年,争议很大,反方认为开采小行星矿藏是在“烧钱”。加州理工学院的一项研究显示,如果要在2025年将一个500吨的小行星拖到月球轨道,这个举动成本就要260亿美元,随后的矿石开采和运输可能还需要数亿美元的投入。

更何况,从技术层面看,捕捉小行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其难度不仅远超让航天员重返月球,有的环节甚至超过了载人航天器登陆火星。

由于小行星表面特殊的环境,以及高风险、高成本,只在小行星表面取样已相当困难。在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深空探测研究室主任果琳丽看来,小行星表面取样技术是制约小行星探测发展的瓶颈之一。

人类现已掌握的月球大功率取样系统,并不适用于小行星表面取样。由于小行星表面几乎没有重力,如果像在月球上一样以采掘方式取样,那探测器本身就会马上被反弹出很远。这意味着,传统的钻孔取样、挖掘取样等方法难以在小行星上应用,需要开发新型的取样系统。

小行星的结构千差万别,有的表面覆盖着坚硬的花岗岩,有的则是由松散的太空碎片组合而成,有的可能是一整块巨大的金属质岩石。截至目前,通过地面望远镜判定小行星的类别非常困难,也就是说,在取样器着陆取样前,科学家并不完全了解所取样本的具体特性。这就要求取样器具有很强的适应能力,能够在差异很大的地质条件下工作。

尽管如此,果琳丽还是对《财经》记者称,中国也应当尽快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为将来进行小行星着陆取样做好技术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