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最新的医疗服务数据。统计显示,2015年1-5月,医院病床使用率为87.9%;与2014年同期相比,降低3个百分点。
综合历史数据可知,自2013年以来,中国的病床使用率已呈现出回落趋势,而且下滑仍在持续。
在医改的大背景下,医疗保险“提待”和“扩面”双管齐下,中国公立医院遭遇到门急诊患者和整体收入的快速增长。在公立医院建筑面积和床位均急速扩张的同时,医院病床的整体使用率一直稳步攀升,从2003年的65.3%一路爬升到2012的峰值90.1%。
如今,病床使用率进入下降通道,预示着中国医疗硬件投资的需求遭遇拐点。
下滑两大原因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数据,2013年三级医院、二级医院的病床使用率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滑,前者从104.5%下滑到102.9%,后者从90.7%下滑到89.5%,仅有一级医院有小幅提升。
据业内人士分析,床位使用率的缓慢回落的原因在于“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
所谓“开源”就是中国医改期间病床数的持续增加。2005年,中国医院的病床数为244.5万张,2013年已经达到457.9万张,短短8年之内增加了将近一倍。
尽管民营医院病床数自2003年到2013年增加了5倍左右,从14.4万张增加到71.3万张,但增量的主力还是公立医院,从230.1万张增加到386.5万张。
所谓“节流”,即医院通过管理手段和技术手段来控制床位使用。上海华山医院内科主任李勇指出,随着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等医保控费手段的实施,医院在管理上开始控制患者的住院天数,以节省医保总额。
医院控制住院天数就会导致所谓“平均住院日”的下降。在医院管理中,平均住院日降低,实际上相当于向患者提供了更多的床位。
数据显示,中国的平均住院日在2003年为10.8天,2013年,这一数据降为9.8天。
此外,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指出,随着微创手术、日间手术、局部麻醉等日渐普及,使许多原来需要住院的患者如今可以不占用病床,实际上就相当于腾挪出了更多的床位。
医疗投资需谨慎
过去10年,中国公立医院收入大幅增长和政府财政支持力度较大,公立医院基建投资增加;受到社会资本办医政策的激励,民营医院病床数也在扩张。
2003年,中国的医院数量是17764家,至2015年5月,已经达到25046家,也几乎翻了一倍。
上海和窗医院管理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牧樵介绍,最近两年他在全国各地看到不少公立医院、民营医院、股份制医院建设项目上马,一旦建成,未来还将有更多的床位数增加。
不过,病床使用率的缓慢回落,显示市场正在发生变化。
第一,占据中国医疗市场主导地位的公立医院病床使用率虽然下滑幅度不大,但也已处于下行通道。中国公立医院的床位使用率从2012年顶峰94.2%开始下降,2013年回落到93.5%。
第二,中国民营医院的病床使用率持续偏低,2003年民营医院病床使用率仅为49.8%;到了2013年,这一数字也仅为63.4%,但同时病床还在持续增加。相应的,民营医院数量在2003年为6240家,至2015年5月,则达到13153。
病床使用率回落,或许意味着中国的医疗硬件建设进入转型调整期。
北京恒和医院副院长张松伦指出,以建筑面积、床位数为中心的硬投资需求越来越低,而以人才、技术和管理为标志的软投资必将越来越重要。而且,医院竞争的决胜因素不是物业设施和床位数,而是取决于优质医生,“取决于医生的权责利能否最优化的体现出来”。
华昕浩仁投资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尉昕具有多年医疗投资和医院管理经验。在目前的形势下,他特别提醒,毫无医疗经验的社会资本,动辄兴建千张床位以上的医院,已经不太适合。
此外,一些投资人建议,政府投资医疗或者社会资本办医都可以考虑综合利用已有资源。璞信投资执行合伙人王广英认为,医院的物业其实可以剥离出来,整合资源做医院物业投资基金,长期专门持有运营医疗物业,提供给各种专业医疗团队使用。
北京和睦家医院院长盘仲莹也指出,大健康领域不同细分产业具有层次性和互补性,医疗服务市场竞争已经比较激烈,不如可以考虑投资康复、养老等相关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