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创富一代的选择

文|杨威  

2015年07月31日 11:28  

本文3619字,约5分钟

中国第一代企业家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进军实业,通过在计算机、家电、房地产、食品饮料等领域的多年深耕,走出了一条典型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富增长之路

出身寒苦、历经磨难;披肝沥胆、敢作敢为;嗅觉敏感,于改革开放之初赚得第一桶金;专注实业,借经济腾飞之机实现做大做强⋯⋯这是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中国第一代企业家共同的人生轨迹。

无论是“企业教父”柳传志、“中国制造业的代表”张瑞敏,还是“地产三剑客”王石、冯仑、任志强,亦或是一度登顶福布斯榜的刘永好、何享健、王健林,中国的这些创富一代们的财富增长路径大抵如此。

 

第一桶金

如果把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企业发展历程看作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级影片,那么,当镜头拉回到20世纪80年代初时,这部电影的主角们才刚刚踏上他们的创富之路。

彼时,中科院计算所新技术发展公司(即联想前身)刚刚成立,还不知道干什么,柳传志和公司的员工们只好在中关村当“倒爷”,后来因为倒卖彩电,联想还一下被骗去14万元。

这一窘境直到1985年柳传志将计算所倪光南主导开发的“汉字系统”带到公司,推出“汉卡”以后才有所改观。当时每台电脑经过改装后利润高达一两万元,联想在6个月内为公司带来了约40万元毛利润。

当时的柳传志和李勤(现任联想控股常务副总裁)等人往往要顶着烈日酷寒,人拉肩扛地搬运微机。回想当日情景,柳传志后来表示,“我们第一桶金就是靠出卖技术劳力赚的。”

相比之下,地产大佬王石的第一桶金要更加辛苦——做饲料中介商,倒卖玉米赚了300多万。1983年,王石来到深圳谋发展,发现只要解决了交通运输的问题,玉米就不愁销路,于是一头扎进了倒卖玉米的生意,短短几个月就挣了四十万。

然而,好景不长。同年8月,香港媒体报道称鸡饲料中发现了致癌物质,一夜之间港人都不吃鸡了,王石手上的30吨玉米只得以一吨400元的价格贱卖。经此一役,王石赔了110万。

眼看之前订购的7000吨玉米就要到货,届时将造成更大的积压,香港媒体刊发了一条新闻,称此前报道有误,鸡饲料中不存在致癌物质。这下王石的玉米又有了销路,不仅补回了赔掉的钱,还赚了300多万,王石凭借这300多万元创立了主营视频器材的“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也就是万科的前身。谈起这次经历,王石调侃称:“如果当时我不转行,‘饲料大王’的名分怕就是我的啦。”

王石并没有在饲料行业继续做下去,而后来成为真正“饲料大王”的刘永好、刘永行、刘永言、陈育新(刘永美)四兄弟此时刚刚典当了手表、自行车等值钱的家当,筹集了1000块钱,开始养鸡、养鹌鹑。

“当时真的是一分一分挣钱,看着鹌鹑下了一个蛋,就意味着赚了一分钱。”刘永好印象很深刻的一件事情是,当时骑车载着鹌鹑蛋被一只狗追赶,后来摔倒在地,200只鹌鹑蛋全摔碎了,他当时掉下了眼泪,不是因为被狗咬得疼,而是惋惜碎掉的鹌鹑蛋。

就这样,到了1986年,四兄弟已经积累了近1000万元资金。由于意识到鹌鹑的生意不可能再扩大,四兄弟开始把资金转向猪饲料市场,希望集团诞生了,随后成为了本土饲料企业龙头。2001年,刘永好兄弟以净资产83亿元人民币登上福布斯大陆富豪榜榜首,并在以后的福布斯排行榜中始终占据一席之地。

在2013年的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凭借860亿元人民币的净资产首次登顶,而鲜为人知的是,这位商业地产领域的巨擘最初靠的是棚户区改造起家。

如今,万达集团是收入连续八年增长的大型企业,而在1987年,大连万达房地产总公司的前身大连西岗住宅开发公司不过是西岗区区属的一家全民所有制企业。根据王健林的说法,凭借棚户区改造项目,这家亏损数百万的区属企业,在其接手后的第二年即实现了营业收入1285.8万元、利润291.2万元的业绩。

与这些如今的行业大佬们类似,中国的创富一代大都在20世纪80年代初完成了自己第一桶金的积累。趁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凭借自己敏感的嗅觉和对商机的把握,他们顺利拿到了进入下一轮商场征战的入场券。

 

实业之路

从改革开放到刚刚过去的2014年,中国经济平均每年以超过9%的速度增长,并迅速坐稳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位子。“中国速度”、“中国制造”备受称羡。即便是在内忧外困,全球金融危机余威尚在的当下,中国经济增速也在7%以上。日渐庞大的经济规模之下,中国企业也在野蛮生长,它们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并发展到开始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初露峥嵘。而推动这一历史性转变的,正是中国的第一代企业家们。

这些企业家们并没有满足于改革开放带来的第一桶金,他们堪称真正的创业家,以极其有限的资本起步,抓住了中国经济腾飞、国内市场爆发和全球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加深等战略机遇,打造出了一个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巧合的是,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进军实业,通过在计算机、家电、房地产、食品饮料等领域的多年深耕,走出了一条典型的工业经济时代的财富增长之路。

张瑞敏是改革开放的标志性人物之一,在他的带领下,海尔从一个亏空147万元的小厂发展成为全球营业额1631亿元的全球化企业。

张瑞敏曾经自己总结认为,海尔这30年走过的路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比较重要的节点上抓住了机遇:1984年引进技术和设备,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时机;2000年以前,知道中国要加入WTO时,海尔就坚决“走出去”;2001年提出“不触网就死”,2012年正式实施网络化战略。

从某种意义上说,海尔是“中国制造”崛起的代表性公司,虽然迄今为止张瑞敏在海尔集团中的持股外界仍无法确切知道,但想必也是很可观的一笔财富。

论及中国第一代企业家,王石亦是绕不过去的人物之一。这位全球最大专业住宅开发商的缔造者,如今已潇洒转身,功成身退,从企业家转型成为探险家、慈善家。

早期的万科,只是王石用倒玉米赚来的钱开办的一家贸易公司。那时候,王石一门心思在于如何挣钱。转折点发生在1986年。这一年,深圳市颁布了“国营企业股份制试点暂行规定”。在大多数人还处于懵懂之中的时候,王石意识到了其中的机会。两年之后,王石带领“深圳万科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

此后,万科的路子与众不同。很多企业都在“多元化”的时候,王石开始砍掉其他业务,最后做成一个专业房地产公司。经历房地产行业的黄金十年之后,才有了现在的万科。

这位房地产暴利时代的英雄对财富似乎并不看重,早年就放弃了可能获得的万科大笔股权。2011年年报显示,王石在万科共持股511.3万股,加上历年万科给予王石的薪酬,王石个人财富应在1亿元以上。

另一位借助国家政策发展起来的实业家是梁稳根。他由一位农民的儿子成长为首富,靠的是过人的眼光与坚定的信念。

1986年,梁稳根创办涟源市茅塘乡特种焊接厂,到了1991年,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娄底最大的民营企业,年销售额过亿元,然而,梁稳根并不满足于此。经过一系列调研与论证,梁稳根认为,公司目前所从事的金刚石特种焊接材料行业市场容量太小,一定要重新确立战略方向。

很快,梁稳根确定了进入工程机械行业的战略方向。这一方向性的转变为三一集团带来了持续数十年的高增长。到了2002年,梁稳根又适时开始推动“走出去”,再一次享受到了国家政策支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红利。2011年,梁稳根家族以700亿元身家成为中国首富。

再续辉煌

时过境迁,当经济进入新常态,“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互联网+”概念喷薄而出之时,中国的创富一代们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许多过去的领跑者选择坚守阵地,广种深耕;同时冒险转型,二次创业,大多数人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

海尔正在彻底平台化;联想也已向过去硬件制造商的形象说再见,开始踏上一条“硬件+软件+云服务”的创新转型之路;万科从开发商变身服务商;连娃哈哈都开始打造工业4.0,对生产线进行智能化改造,输出机器人,进入高新技术产业⋯⋯

第一代企业家或许还在为如何转型拥抱互联网时代而忧心,新一代企业家却已携金融优势、互联网优势汹涌而来。2014年底,成立刚满4年的小米科技估值450亿美元,这已相当于3个联想集团。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千千万万个“雷军们”,正在将“中国制造”变成“中国智造”和“中国创造”,正在以让人瞠目结舌的速度打造互联网时代的航舰,同时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创造着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