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人的终身学习之道

文|徐书鸣  

2015年10月03日 16:55  

本文3154字,约5分钟

以色列奇迹般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当地人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持续不懈的学习激发了以色列人的创造活力

以色列因其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而备受世界瞩目。在1948年建国后的短短几十年间,以色列就成功地从“农业小国”跃居为科技强国,产生1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目前,以色列人均GDP已经超过3万美元,跃居世界发达国家前列。以色列奇迹般的崛起在某种程度上得益于当地人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持续不懈的学习激发了以色列人的创造活力。那么,以色列人终身学习的文化氛围是如何形成的?什么机制推动了他们终身学习?这都是值得梳理的问题。

 

流亡民族的学习信仰

犹太人有句名言“人在世之年,唯一不被夺取的是知识”。犹太人在亡国之后,经历了长达1800余年的漂泊迁徙,在饥饿、杀戮和欺侮的磨难中,他们的民族文化依旧存留了下来,究其原因在于犹太人坚持不懈的学习,希伯来语的复兴就是最好的例证。语言是维系一个民族团结、复兴的纽带,希伯来语在古代曾经是犹太人的民族语言,《旧约·圣经》就是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但是犹太人流散到世界各地后,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逐渐接受了所在国的语言,这导致希伯来语的式微。19世纪犹太复国运动兴起后,犹太人提出“一个民族,一种语言”的口号,近百年来,以色列人通过教育和自我学习,让希伯来语重新成为一种表现力强、词汇丰富的“活语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犹太人自认为是上帝的选民,换句话说,他们自认为是人类精英中的精英。当整个世界沉沦的时候,他们将担负起救赎人类的责任。这种宗教意义上的“救世情结”成为很多犹太思想家的思想原型,其塑造了犹太人终身学习的信仰——为“救世”而不断地储备知识。

事实上,根据犹太宗教经典规定,学习和钻研本身就是信仰的组成部分,是犹太人神圣的使命。除了犹太民族,尚未有其他民族将学习视为信仰。在犹太人社会中,追求学问是最崇高的事情,最受尊重的饱学之士。犹太人重视知识,所以也十分尊重有知识的学者和传授知识的教师。在某些问题上,犹太法律赋予教师的权威甚至高过父母,因为“父母只把孩子带入今世的生活,而教师则把孩子带入来世的生活”。

这种学习信仰在犹太人的日常生活中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古代,不少犹太人的墓园里常常摆放着各种书籍,因为犹太人相信,死去的人们会在夜深人静时出来读书。为了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在每一个犹太人的家庭中,当小孩稍微懂事时,母亲就会翻开《圣经》,滴一点蜂蜜在上面,然后让小孩去吻《圣经》上的蜂蜜,这一仪式的用意在于让孩子从小就知道书本是甜的,读书对人生将大有裨益。犹太人家庭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习俗:书橱一定要放在床头,将书柜放在床尾的行为,会被视作对书不敬,并遭到人们的鄙视。犹太人从不焚书,即便是一本攻击犹太人的书,也不会遭到被焚毁的厄运。

古往今来,犹太人家庭的孩子,几乎都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烧毁,你的财产被抢光,你将带着什么东西逃命?”如果孩子回答是金钱或钻石,母亲将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态、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是什么吗?”要是孩子回答不出来,母亲就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就永远跟着你。”

对智慧的渴求让以色列人保持终身学习的习惯,并在以色列社会营造出浓厚的阅读氛围。安息日是犹太人的重要宗教活动日,具体时间是从周五的日落到周六的日落。按照有关规定,在这段时间内,以色列人开的一切商店、饭店、娱乐场所都得关门停业,公共汽车也要停止运营,甚至连以色列国家航空公司的班机都要停航,人们都得在家中“安息”祈祷,民众走亲访友、外出旅游和参加其它社会活动都是不允许的。但有一件事是特许的:读书和买书,大大小小的书店都敞开门营业,光顾书店的人络绎不绝,书店里不会有人大声地喧哗吵闹,人们都在静悄悄地读书。

 

教育立国与学习氛围的塑造

恶劣的生存环境、强烈的危机感以及坚定的学习信仰,铸就了以色列人特殊的生存智能——重视教育。教育在犹太文明中拥有一种超然的地位,以色列流传着一句古老格言——“学习、学习、再学习,是犹太人存活的秘诀”,其视教育为犹太人生命的根和源泉。

以色列在建国后制定的第一部法律就是《义务教育法》,其规定5至16岁的孩子必须接受义务教育,18岁以下的孩子均能接受免费教育。以色列开国总理古里安曾指出,犹太的历史经验就一条:质量胜过数量,没有教育就没有未来。以色列在建国后的第二天便爆发了战争,战火中的古里安也没忘记把只有两个人的教育部留在后方起草《义务教育法》。以色列第四任总理梅厄夫人也曾说过:“教育投资是最有远见的投资”。在以色列的政治家和有识之士看来,教育投资并不是国家的负担,而是一种有效的国家资源。没有资源、金钱并不要紧,只要能通过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以色列就会拥有一切。

因此,自上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以色列教育经费投入一直仅次于国防开支,约为GDP的10%,即使在战争年代也至少占GDP的7%。这仅是教育总开支的2/3,此外还有来自于社会、企业、海外等的教育资助。有着130年历史的犹太人学院是全球最庞大的非盈利教育机构,其在60多个国家有超过800个分校专门从事职业培训和大学预科教育。以色列全国200万学生的人均教育经费为4000美元,当地教育的预算、设施和师资均居世界前列。

教育立国的政策为以色列人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环境,而崇尚创新的教育理念则培育了以色列人终身学习的能力。以色列教育拒绝死记硬背或“考试定能力”,拒绝给予孩子“正确的标准答案”。耶路撒冷的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说:“什么是创意?就是不按常理出牌!突破框架思考!”正因如此,在以色列的教育环境中,丝毫不见权威色彩。魏兹曼研究院一位资深研究员曾说:“等级权威是扼杀创意的最大来源。”在不需要敬礼的以色列军队中有一条明文规定,“若长官下的命令明显属于违法,士兵可自行判断,对长官命令予以否决”。这种环境培养了以色列人自由思考、独立判断的天性。

以色列人把只有知识却没有才能的人喻为“背着很多书本的驴子”。他们崇尚创新,认为没有创新的学习只是一种模仿,学习应该以思考为基础,要敢于怀疑,随时发问。在以色列人看来,怀疑是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一个人知道得越多,就越容易产生疑问,其获得的知识也就随之增加,所以发问使人进步。这让以色列人在脱离学校以后,仍能够通过不断地发问来充实自己。

对习惯权威教育和标准答案的亚洲人而言,不畏权威的以色列孩子完全是“没大没小”、“粗鲁野蛮”、“天不怕地不怕”的。但正是这种不受束缚的教育理念让以色列人能终身保持学习的热情和能力,而权威的应试教育却让亚洲人在脱离学校后,过早地丧失了学习的动力。

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理论,成功阶层之所以能成为一个独立阶层,除了其自身所拥有的经济/社会资本外,还需要文化资本作为辅助。以色列偏居一隅,却孕育出数量惊人的闪耀人类星空的成功人士,这与犹太民族的学习信仰、以色列人自小接受的创新教育密不可分。在这样的环境中,以色列人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不断地努力充实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一步步地走上发迹成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