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本“爆买”看“中国制造”

《财经》记者 王延春 | 文  

2015年12月04日 12:06  

本文3017字,约4分钟

中国制造业提升,固然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糟糕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犹如盛田昭夫、柳井正那样的企业家情怀,以及日本员工那种“那怕是最低级的工人也要追求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执着和专注

中国游客用千里搬砖的精神,为日本创造出一个新词——爆买。在日本国民会心消受这个词汇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实惠时,中国制造的某种困顿亦有所显见。

爆买,是日文“爆买い”(bakugai)的汉语直接对应,意思是“疯似购买”。这一词汇是日本人最近两年发明的,特指中国游客,可以说是我们的同胞肩扛手提、前仆后继,用金钱和汗水浇筑出的日语新词汇。由于这个词汇在2015年出现频率极高,日本一家出版公司“自由国民社”近日宣布,“爆买”获得了他们推出的年度“新语/流行语大赏”,据说,相当多的日本国民认为,此词入选“那是理所当然”。

主办方在推介词中称,持续增加的外国来日游客中,中国游客的“爆买”远超其他客流群体,在药妆店、家电量贩店、超市和百货店,人均购物超过17万日元。日本电器连锁店Laox总裁罗怡文出席了颁奖仪式,他认为“爆买彰显了日本商品的高品质”,据了解,Laox虽然每年要接待70多个国家的客人,但大约80%的销量都是中国人带来的。

今年春天日本樱花季节,日方统计,中国游客约在日本花掉了11亿美元;二季度,中国游客又在日本花掉了29亿美元,同比增长两倍以上,占所有外国游客在日本消费总额的40.3%,可谓一家独大。具体来看,中国游客在日本“爆买”的东西很杂,从高档电器到电饭煲、洗浴用盐、菜刀、纸尿裤、牙膏牙刷、大米,不一而足。

尽管不少日本人对中国游客的素质颇有微词,但日本舆论对中国游客的“爆买”颇为受用和感叹。“爆买”契合了日本极力推行的“观光立国”之策,日本先后采取放宽对华签证,增加免税产品,增加日本店中文服务等措施,加之日元持续走贬,爆棚的购买激活了日本旅游业,带动了日本酒店、餐饮、交通等相关产业链条的消费,部分支撑了低迷中探路复苏的日本经济。

日本株式会社思多励集团CEO刘海涛在近日召开的“2015中日CEO圆桌会议”上说:“爆买”成为日本年度流行词,他并不觉得惊讶。“爆买”这个词背后有很多内涵和意义,比如希腊每年有1900万游客,日本也能达到这样的数量,但是经济效果完全不同,希腊的旅游收入大约1.3万亿,而日本的旅游收入则为3-4万亿,也就是说中国游客给日本带来的收入是希腊的3倍以上。

刘海涛属于日本新华侨,他1989年到日本,创立的公司2007年在日本上市,当时的主要业务是日本国内的电子商务,但是最近几年其业务逐渐和中国市场对接,除了开设数家面向中国消费者的免税店,还通过互联网销售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需求。他说,招到能讲日语的中国人到免税店工作已经很难,即便是高工资也很难雇到中国雇员。尤其今年,会说中文又会讲日文的中国人才,在日本各个服务行业,包括百货店、旅行社等,都十分急需。

NE.TIGER(东北虎)品牌创始人张志峰感叹:我从事服饰行业,去日本的机会比较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日本大街小巷的百货公司都挤满了操汉语的国人,中国人拼命的在那里买东西,但是,回到中国的百货公司,却很少看到有日本人在那儿买东西。

1990年始至今,日本一直处于通缩时代,人们称为 “失去的十年”,在低迷的通缩时代,政府首相走马灯似地轮换,但是“日本制造”并没有因为经济通缩而日薄西山。日本制造一直在全球保持着强盛的竞争力。尽管全球产业链变迁带来产业转移、技术转移等,给日本制造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但这种压力并没能使日本制造业没落,反而激发起日本制造业的“匠人精神”,坚定走高质量、高智能、精细化的路线。日本企业深耕于技术研发和精益求精的制造。无论是机器人还是一把水果刀,甚至一只圆珠笔的滚珠,都要执着研究和制作到最优。这样貌似“阿甘”式的执着,让经历了30年穷苦挣扎如今腰包渐鼓需求升级的中国游客通过“爆买”点“赞”!樱花盛开的季节,50万中国人涌向日本的各大超市和百货店,这是怎样波澜壮阔的场景。这种沸腾犹如尖刀也直刺中国制造的软肋。

长期以来,不少“中国制造”产品以成本优势取胜。如今生产成本抬升,质量有待升级,制造的品牌意识和服务意识差等有待提升,一部分消费者流失国外也成为必然。除了技术研发体制掣肘,国企体制僵死,制造业行政环境恶劣等大环境外,中国制造界弥漫着不少浮躁气息,很多企业总希望赚快钱,房地产赚钱就投资房地产,养老旅游行业赚钱就进行多元拓展,少有踏踏实实静下心来搞研发制造的情怀。长江商学院创始院长项兵说,“日本工业的精细和专注令人惊奇,日本企业家和员工心静如水。”

如今,中国消费排浪式升级,但供给端升级的步伐并没有追赶上消费的步伐,甚至制造安全的食品和安心的用品都成为一种奢侈,国外“爆买”也是国人的无奈之举。

中国制造的模仿和代工时代即将终结。中国制造业想留住国人,学习日本企业那种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具有执着的“匠人精神”的专注态度成为关键。学习日本企业善于从细处发现消费者需求,从最基础入手钻研细节的服务理念,无论是马桶盖还是水果刀、无论是一管牙膏还是浴盐。只有在衣食住行各方面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中国制造”才不会中衰。

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欧阳辉教授说,中国人造卫星可以上天,人可以到太空去,为什么一部汽车造不好呢。如今,中国企业最应该学习的是日本,不是美国。学习美国人敢闯、敢干、猛冲、猛打“野蛮”生长的“西部精神”的阶段已经过去,现在真正要一步一个台阶上去,提高企业素质,就要学习日本的企业文化,学习日本制造业兢兢业业地的精神并继续引进日本技术。

张志峰感叹,“很少有人知道上千年的企业日本就有七家,日本企业的精神有一种坚守的理念,就是把一件事情要做就做到极致。

浙江建龙集团公司董事长张伟祥表示:我们公司主要是做制造业的,我和我的太太经常去日本,我太太很喜欢日本的食品、家电、服装,每次去日本回来航空公司都要提醒她行李超重。这对我们公司很大启示,因此,我和我的管理者经常去日本的丰田汽车等企业学习制造业的运营管理以及其他的管理经验。

此次参与中日CEO圆桌会议的多位嘉宾因此形成一个共识:中国制造业提升,固然需要从根本上改善糟糕的制度环境,更重要的是要有犹如盛田昭夫、柳井正那样的企业家精神情怀,以及日本员工那种“哪怕是最低级的一线工人也要追求把事情做到极致”的执着和专注。嘉宾们相信,如果中国制造可以再认真一些,“爆买”也将流行中国,给中国商品增添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