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性生殖器、女性阴道和乳房因人而异有所不同,但不会影响生育或者成为一位优秀性伴侣的能力
| 非插入式性行为可以避免意外怀孕,也可以降低感染包括HIV在内的性传播疾病的风险
| (合法有效的)紧急避孕能够避免意外怀孕
这只是联合国2009年发布的最新版《国际性教育指导(International Technical Guidance on Sexuality Education.)》手册中给12-15岁青少年设定的性教育目标中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这本手册给5-8岁孩子设定的性教育目标是了解什么是“性虐待”和“身体权利”,给9-12岁的青少年设定的目标是了解如何合理使用安全套以及正规合法堕胎是安全的。
中国在2008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也明确规定了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的教学目标。
与联合国性教育指导手册中清晰的目标设定相比,中国版性健康教育目标更多是例如“女生月经初潮及意义(月经形成以及周期计算)”、“男生首次遗精及意义”等生理卫生方面的知识,并没有涉及“安全套使用”、“堕胎”等相关知识,且在第五个阶段(高中)明确将“避免婚前性行为”作为教育目标之一提出。
美国一家专门从事生殖健康研究的非营利组织Guttmacher Institute将各国青少年性教育大致分为两类:较全面的性教育——既包含如何推迟性行为,也包含如何正确避孕;禁欲型的性教育——必须让性行为在婚后发生。
很显然,从最后一个阶段的性教育目标来看,中国的性教育更偏向后者。
较早的青少年性教育可推迟初次性行为发生时间
联合国如此“大尺度”的性教育目标自2009年6月草拟版发布之日就颇受非议。不少人质疑,在如此早的年龄向青少年提及性甚至堕胎的话题,这会不会使青少年的第一次性行为提前?
根据2006年至2008年《美国家庭成长调查》(NSFG: National Survey of Family Growth )的数据,Guttmacher Institute的研究人员发现,接受过正规性教育(不管是全面型还是禁欲型)的青少年初次性行为的发生时间相对更晚,并且,相比完全没有接受过性教育的同龄人,他们更倾向使用避孕措施。
研究者还发现,接受过避孕指导的女性更可能在首次性交中使用安全套保护自己。
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陈仲丹博士告诉无界数据新闻(微信ID:wujiedata)记者,针对高中阶段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应更注重安全的性行为引导,“15岁以后有不少青少年已经面临着发生性关系,或者已经发生性关系,这个时候的侧重点应该是如何防止意外怀孕,如果有怀孕如何处理,如何保证安全性。”
1月10日,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95后的初恋时间发生在13岁之前,第一次性行为时间已经提前到了17岁。而根据中国《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设定的目标,这个年龄的中国青少年还没有接受过任何例如“如何正确使用安全套”相关的性安全教育指导。
“在不会开车之前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
智行基金会创始人杜聪明确表示,在初次性行为发生之前普及安全性行为知识是有效预防HIV感染的重要途径,“就像我们让我们的孩子在不会开车的时候就养成系安全带的习惯,安全的性行为习惯也应该在初次性行为发生之前就培养起来。”
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的一大后果是艾滋病低龄化趋势。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提供的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5年,中国新报告的HIV感染者中,15-24岁青年学生的人数正逐年增加。
从全球范围来看,低龄女性的分娩和堕胎问题是青少年不安全性行为的另一大严重后果。据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的数据,全球目前每年约有1700万19岁以下的少女分娩。
艾滋病感染群体低龄化特征、低龄女性堕胎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近些年中国青少年性安全教育的发展。2001年发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将性与生殖健康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课程体系”。2008年发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不同年龄阶段生长发育和青春期保健的教学目标。2014年首部突破传统尺度的小学生性教育校本课程试点教材《成长的脚步》出炉。
尽管如此,中国在性健康教育方面更多给予的仍是知识方面的教育,让青少年将这样的知识转化为性安全意识仍需时日。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陈仲丹博士告诉无界数据新闻(微信ID:wujiedata)记者,现在国内学校里即使有一些性教育课,教育形式也非常单一,以灌输式为主,深层次的知识都没有涉及。
“与性、性倾向、毒品有关的知识都没有人讲,而且学校里边也没有能力讲,没有教材,老师也不懂得这么多知识,面临实际问题如何处理,没有人真正告诉你怎么做。”陈仲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