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GDP增速不会大跌

《财经》杂志 刘彦 | 文  

2016年01月19日 14:41  

本文1424字,约2分钟

2015年经济全年统计数据在今天上午由国家统计局发布。不出所料,全年国民经济GDP增长6.9%,首度破七,这也成为自1991年以来的25年首度破7。

但是,6.9%的增长速度,是在多重困难的背景下取得的,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悲观的数字。事实上,无论是2015年的整体经济增长表现,还是政府宏观经济政策表现,还是在2016年的预测上,6.9%甚至是一个可以保持乐观的数字。为什么可以这样说?

首先,这个数字的取得,是在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中央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压制投资增长率,房地产去库存化的结果。在2015年各方面经济增长数据不是特别理想、尤其是出口剧跌的背景下,中央和地方政府没有加大投资,央行没有过度放水,保持了全年稳定的信贷增长率,没有像之前那样启动四万亿拉动,也没有对房地产政策进行更大的激励和驱动,而是依靠政府改革,工商注册简化手续,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小城市降低农民入城市户籍的门槛等种种手段,来取得这样的经济增长地位的,仍然不能不说是一个值得肯定的数字。尤其是横向比较起来,6.9%的增长率,仍然是全球范围内最高的增长率。

其次,6.9%的增长数据,是在对冲了进出口增长-7%的情况下取得的。也就是说,如果不是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促进中国出口的欧美消费增长降低的话,中国今年的整体经济增长率就绝不可能是这个数字。也正是因为对冲了进出口的低迷和投资增长的减速,全年增长数据的背后,就更可以见到两个根本性的支撑要素:服务业增长和内需增长的动力之强劲。从统计结果看,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0931亿元,比上年名义增长10.7%,远高于GDP增长率。而支撑国内消费增长的最终动力是居民收入的增长,此次统计数据显示,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名义增长8.9%,也高于GDP增长率。而从产业结构来看,产业结构继续优化的特征也很明显。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5%,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高于第二产业10.0个百分点。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66.4%,比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这一增长还是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中西部差距进一步缩小的结果。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3,比上年缩小0.02;区域结构协调性增强,中、西部地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分别增长7.6%和7.8%,分别快于东部地区0.9和1.1个百分点;中部地区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5.7%,快于东部地区3.0个百分点。城乡收入差距缩小和中西部增长差距缩小的比例虽然不大,但是这种趋势已经显露出来。这表明,在不算过快的增长中,区域平衡和立基于国民收入增长的内生性动力进一步增强。

但是,即便有改革因素,宏观政策的均衡,以及刻意去产能去杠杆地压制,中国2016年面临的整体宏观风险仍然不小。地方债的危机,国际汇率的大幅波动,服务业增长不及一二产业下降的幅度,互联网经济与传统经济的融合还不能快速显示出其效应,金融改革和国企改革滞后,整体经济增长核心动力缺乏等诸多因素仍然掣肘中国经济在新一年的增长。但是,正如2015年的宏观答卷不算理想亦不乏亮点一样,2016宏观政策稳中有进,改革与结构调整整体有序的前提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仍值得期待。另外,人民币汇率的贬值趋势或有利于2016年的出口,这是一个向好因素。从数据上看也确实如此,比如12月份出口14289亿元,增长2.3%,这个数字在2015年全年来看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