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念变了,宫颈癌筛查不需要每年都做

《财经》实习生 杨帆 陈仪方/文  

2016年01月23日 14:20  

本文1926字,约3分钟

适当的延迟宫颈癌筛查并不会影响病变的发现,反而是过度筛查易引发“患者”的心理焦虑,且导致过度医疗

每年都要做宫颈癌筛查的观点显然有些不合时宜了。2016年1月,美国最主要的提供妇女健康保护和治疗的专业机构——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ACOG)在《妇产科》杂志上发布了最新的子宫颈癌的筛查和预防实践指南,提出不需要像世界卫生组织(WHO)所言每年检查一次。

新指南引起了国内研究宫颈癌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相比于2012年11月发布的第131号实践指南,新指南有了明显的改变,包括女性的筛查频率、允许单一使用HPV初筛、9-valent HPV疫苗的使用指导等。

宫颈癌一直是威胁全球女性生命健康的最常见女性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仅次于乳腺癌。据调查显示,近20年来,中国宫颈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有明显上升,发病率已跃居世界第二位,约占全球患者总数的三分之一,且发病年轻化趋势尤为显著。

其实,宫颈癌是最容易预防的癌症类型,病因明确、潜伏期长,所以有效、积极地开展宫颈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对于降低宫颈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新指南提出,30岁以下的女性每三年做一次细胞学筛查就可以,超过30岁的女性则既可以做三年一次的单一细胞学检查,也可以做五年一次的联合筛查,而不需做到之前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每年检查一次。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应该在诊断HIV感染时即行宫颈细胞学筛查,如果连续3年细胞学筛查阴性,后续的细胞学筛查也可每3年一次。

同济大学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医师程静新赞成这一新提议,并对《财经》记者解释称,“每年筛查确实没有必要,频繁筛查会提高假阳性结果出现率,而癌前病变与浸润性宫颈癌之间存在较长的滞后时间,适当的延迟筛查并不会影响病变的发现。并且过度的筛查极易引发“患者”的心理焦虑并且导致过度医疗,对女性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与以往不同的观点还有,不管女性第一次性生活发生在何时,ACOG都不推荐21岁以下的女性做宫颈癌筛查,除非她确认是HIV携带者。不过,重庆市肿瘤医院妇科肿瘤科主任王冬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建议,虽然只有极少的宫颈癌案例发生在正常女性20岁之前,但21岁以下女性如果已有三年及以上的性生活了,还是应该进行检测,提早发现病情,达到预防的功效。

实际上,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测正在成为宫颈癌筛查的主角。ACOG在新指南中推荐,“25岁及以上年龄女性,采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HPV检测方法进行初始筛查,可以考虑作为现今基于细胞学的筛查方法的替代”。但是,此观点在新指南出台前就遭到了不少质疑。

美国妇产科医学家爱德华(Edward Evantash)就曾表示“单一的HPV检测将会是一个错误,会让人错过癌症。”

程静新则认为,HPV检测与细胞学检测各有利弊,前者的预测和敏感度比较高,可以在初筛时使用,但如果条件允许,还是两种检测方法都用更好。

HPV检测日常体检机构就可以完成,可是在国内还没有被纳入医保,目前公认效果最好的是TCT联合HPV检查,但费用也相对较高。

疫苗接种是预防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但还不能取代常规的宫颈癌筛查。新指南还给出了包括9-valent HPV疫苗的使用指导。研究表明,该疫苗能预防9种不同的人乳头瘤病毒株,同时对肛门癌、阴茎癌等其他癌症也能起到预防作用。美国的一项新研究表明,在儿童十二岁之前给他们注射9-valent HPV疫苗能有80%的概率预防宫颈癌。

此前的2价和4价疫苗只能免疫2种HPV高危型病毒,即HPV16和HPV18型,9价疫苗的使用就覆盖了另外五种高风险的病毒,能大大减少宫颈癌的发生。但即使这样,还是不能完全涵盖所有的病毒类型。

时至今日,HPV疫苗在大陆还迟迟没有上市,引发不少人的担忧。王冬建议,“因为与国外在疫苗有效性评判标准上存在不同,所以疫苗还没有在中国获批,但国内临床研究一直在进行并且取得了初步进展。而且就个人而言是否需要接种HPV疫苗也要看年龄、是否感染等因素,不用心生恐慌更不能盲目去香港甚至国外接种疫苗。”

虽然ACOG的实践指南对宫颈癌的临床工作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但中国与美国在筛查历史、筛查人群、医疗保险体制、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都有着较大差异。王冬分许,“中国目前还没有自己的实践指南,考虑地区差异和财力支持问题,对美国出台的新指南不能盲目借鉴,还是要因地制宜。HPV筛查价格较贵,在国内一些乡村贫困地区HPV检测就无法开展,所以在技术支持上可以遵循美国的指南,作为一个引导,但在实际医疗中应该努力寻求成本更小的HPV病毒检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