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雅与低俗、精神追求与吃喝玩乐均以书为媒,是试图兼具文化与贸易的香港书展每年必有的特色景观。有人诟病,亦有人甘之如饴
来书展的人各式各样
7月22日,周六,节气大暑,正是香港夏天中典型的酷热一日。
离香港会展中心最近的港铁站湾仔站A2进出口人潮汹涌。一群群拖着拉杆箱的各类乘客簇拥着,按照蓝、橙两种颜色的临时指引牌,沿着七拐八绕的人龙,缓缓地进入会展中心。
在每年的7月中下旬的“香港书展周”里,这是通往会展中主干道上总会固定出现的场景。
今年的香港书展从7月19日开始,至25日结束。“旅游”,是作为书展主办方的香港贸发局今年为其选定的主题。按照该局发言人的说法:选择这个主题,是因为香港人热爱旅游。能对此形成佐证的是:在去年香港公共图书馆公布的成人中文非小说类书籍借阅榜上,占据前十名的,除了榜首的文凭考试参考书,其余全是旅游书,尤其以“食买玩”的日本系列最受欢迎。
和去年选定的“武侠文学”类似,这其实也是一个不怎么为知识、文化界所称赞的选择。这一“主题之所以尴尬,因为‘旅游’摆明贴合香港人热衷去旅行、逛书局为找旅游书的心态,却怕显得市侩,故又要以也斯、西西(皆为香港作家)的文学作品坐镇,以为包装得有格调,就是有文化。”书展进行中的上周末,香港某报的一篇评论称。
对于拿着大箱子小提包、和正值暑假的孩子一起“联合参展”的一众家长们来说,不管每年官方定调的主题为何,其所真正关注的,却始终只有一个,那就是教育。也因此,家长提着装有商务印书馆、牛津大学出版社各类参考书的大袋子,再让孩子左手拿一本《医好写作不是梦》,右手拿一本《文言字典》,是熙熙攘攘的书展人流中并不鲜见的场景。“豪掷八万港元”的一位家长,更是成为了今年香港书展期间“怪兽派”购书家长的代表。
“家长加孩子”经典组合
作为创新项目之一,今年香港书展还在儿童天地旁新增了“香港运动消闲博览”的展台。但据《财经》记者现场观察,其核心主题,实际上更多的仍是为了要推广各式各样的兴趣班。
书展的各类活动
虽书展会在周末期间营业至凌晨12点,但为了避开人流高峰(近日正时值香港流感高发季节),大多数有意参展的香港家长,还是选择了在周四或周五的工作日请假陪孩子来逛书展。“要么请半天年假,要么请半天病假。公司一般都会准许这种做法,可谓是香港特有的‘书展假’。”在新界大浦区某工业企业从事HR工作的周女士对《财经》记者称。
除一众热切参展的家长外,为提高调性及吸引人流——旨在保证书展的财政可持续性——每年书展期间,均会举办大大小小近百场各式讲座,主题或文学、或人文历史、或商业、或教育、或养生,讲者最低只需要于书展开始前出版过书籍,便会被冠之以作家之名登堂。为保证现场的效果,此类讲座也往往被设置在会展中心的大大小小的会议室内,以与纷纷攘攘的售书现场区隔。
商务印书馆站台
以今年登台的讲者名单为例,来自内地的讲者中,既有《人民的名义》作者周梅森,亦有方方、韩少功、许知远、路内等作家,以及演员刘晓庆;香港讲者中,则既有前香港立法会主席曾钰成讲“矛盾对谈”,亦有艺人古天乐参与的“不负此生-日月当空思黄易”;而来自国外的讲者,则涵盖了冰岛、小王子、非洲法语文学,以及旅行等众多主题。
内地多位作家在书展演讲
书展的国际化元素
虽活动依旧繁多,但受制于天气酷热、暴雨及流感等多重因素影响,截至周末,不少参展商均对今年书展的人流数字仍不太满意。为保证销售业绩,在开幕日当天,便有参展商将价格降至往年在书展末几日时才会给到的价格,亦有店员在人群大声叫卖廉价的打包书,“一种价钱几种享受”。
“展会汇率”
按照以往经验,即使今年香港书展的参展人次结束连增态势,保证近百万人次,亦应不会有太大问题。而这也意味着,除了要刨除掉少部分访港旅客外,在人口数为700万左右的香港,大约每7个人中就会有1人去参加书展。
除了大量的家长参展之外,对于一项已连续举办了近三十年的活动来说,希图以“从香港阅读世界”的香港书展,已然在各个层面悄然融入了香港市民的生活,变身为一场“文化嘉年华”活动。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香港贸发局投资兴建的香港会展中心一期工程落成,香港出版界希望由其以专业经验来操办以往由个体书店每年举办的书展。1990年,第一届香港书展举办。近三十年后,香港书展已跻身成为了亚洲最大的综合性书展。
对于这种“赶大集”式的书展形式,多年来坊间其实一直不曾缺乏批评。认为其只是大卖场,与文化其实并不沾边,以八折甚至五折乃至归堆儿十元一本出售,更多的只是服务于书店、出版社的清货需求。而真正的读书人也会去帮衬更有品味的“序言书室”等二楼书店的生意,来书展的,只是“一年只买一次书”的香港人。
“满载而归”
在来参加书展的一些年轻人当中,可能确实更多的将其当成了一种热闹的社交或者约会场所。以书展大展厅外的日本馆为例,就显得比各家出版社都认真贯彻落实了“旅游”主题,九州、和歌山、北海道各占一个摊位,一众年轻姑娘轮流试穿浴衣拍照留念。
但对于坚持文化与商业并重故而显得并不文气、安静的香港书展,“从出版专业的内部研讨到文学名家的议论纵横,以至明星出书和嫩模签名,多元混杂。香港书展很可能是两岸三地里‘最诚实’也‘最自在’的书展,坦然面对读者分殊,不避俗,不卖弄,自由包容,是香港核心价值的折射映照。”香港作家马家辉在前些年时就如此指出,“七天盛事,只要进场,总能如你所愿、有你所喜。”
对于目前仍作为书展核心主角的纸质书来说,“纸本书如果会消失,我们用人力、情感、怀旧、激情,用所谓理想来维持一个必将消失的东西,意义不大。然而从成本与效率来说,人类不可能进入无纸化时代,因纸能够做到非常便宜,比电子化技术的东西还便宜。因此,用纸量会降低,但难以被彻底取代。”
7月20日,在牛津大学出版社(香港)出版了《书虫牛津消夏记》繁体字版的内地作者王强,在书展登台演讲“回到书本,回归阅读”时称。
(《财经》记者 焦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