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接连下调中国金融机构评级,交行回应:个别指标片面

《财经》记者韩笑 | 文 袁满 |  编辑  

2017年09月08日 19:49  

本文1349字,约2分钟

9月7日,国际信用评级机构穆迪将交通银行(601328.SH/3328.HK)的长期/短期存款评级(等同于主体评级)从A2下调至A3,并将该行的基础信用评估(BCA)从baa3下调至ba1;同时将其交易对手风险评估从A2下调至A3。

此次评级行动结束了穆迪于5月24日开始的对交行评级的下调复评。今年5月,穆迪将中国主权评级由Aa3下调至A1,并在之后相继调整了26家中国政府相关发行人和13家中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对于五大国有银行的评级,穆迪维持了中行、建行和工行三家银行A1的长期存款评级,将农行的长期存款评级从A1下调至A2,并将交行A2的长期存款评级列入下调的复评名单。

穆迪表示,下调交行评级的原因在于,与其他国有银行相比,交行的资金来源较弱,同时市场资金成本上升导致交行盈利能力承压。

穆迪指出,交行2017年上半年的市场资金比例有所企稳,但其对此类资金的依赖度仍相对较高,市场资金占有形资产的比例已从2015年底的26%上升至2017年6月底的34%。穆迪银行业分析师万颖对《财经》记者表示,市场资金主要是存款和资本以外的其他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来自央行的借款、同业短期拆借、同业存单和长期债券等。

这种批发融资的成本较高,尤其是在今年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情况下,银行间市场利率持续走高。穆迪指出,由于资金来源较弱而资金成本上升,交行的盈利能力承压。2017年上半年交行付息负债的平均成本同比上升10个基点,而其他国有银行的这一指标有所下降。交行2017年上半年年化总资产回报率为0.91%,同比下降9个基点。

对此,交行相关负责人对《财经》记者表示,2017年上半年交行各项经营指标稳健,利润增长好于预期。此次穆迪下调交行评级过于关注个别指标的表现,存在一定片面性。“即使穆迪下调了交行的评级,交行A3的长期评级无论是在中资银行还是在全球银行范围内依然处于相对较高的水平”,交行在回应中强调。

据《财经》记者了解,穆迪的整个评级过程分为三个部分,包括基础信用评估、关联公司支持和政府支持分析。由于交行没有其他关联公司支持,在基础信用评估基础上,穆迪会分析政府支持。

在分析政府支持时,主要考虑存款的市场份额和股权结构。穆迪指出,交行由中央政府通过财政部和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持股41.26%。2017年6月底,该行占银行系统存款3.0%的份额。

万颖表示,交行与中行、工行、农行、建行和邮储银行的政府支持都是4个子级。交行的基础信用评估为ba1,基于政府在必要时将提供极高水平支持的预期而计入4个子级的提升,因此其主体评级为A3,仍属于较高级别的投资级别。

对于穆迪接连调整中国金融机构的评级,联合评级金融机构评级部总经理刘克东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穆迪等国际评级机构采取的评级方法与国内评级机构不同,“主要体现在评级时考虑政府支持的权重不同,国际评级机构更关注机构本身,而国内评级机构认为政府支持因素更重要。”

上月,交行披露了其半年报,2017年上半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390亿元,同比增长3.5%;营业收入1037亿元,同比增长0.3%;不良率为1.51%,季度环比下降1bp。

《财经》记者韩笑/文 袁满/编辑

(《财经》记者张威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