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追风炒作人工智能产业园

《财经》记者周哲 | 文 王延春 |  编辑  

2017年09月25日 21:18  

本文2888字,约4分钟

不少做软件的企业说自己是AI企业,传统企业+机器+互联网,也说是智能智造公司,甚至有的学校原来做自动化的实验室都改成“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

美国漫画界元老级人物斯坦·李出现在成都的“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及产业化论坛”的屏幕上,一度让现场气氛高涨起来。但这不是斯坦·李本人录制的,而是他的虚拟形象,足够以假乱真。视频中他的一切话语、动作都被一位工作人员实时操纵,不是通过手柄等工具操作,而是工作人员说什么,斯坦·李就会同步做什么。

新兴产业百人会“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及产业化论坛”于8月21日至22日在成都举办,数字王国不是唯一一个如此展示的公司,包括在会议登记处与人互动的小i机器人等等,都无不揭示着人工智能令人神往的未来图景。

“我们很可怕,千万别惹我们。你让我们扫描三个小时,我们就可以让你说从来没说过的话,做从来没做过的事。”数字王国总裁谢安在上述论坛笑称。当这个曾经做特效、参与过泰坦尼克号变形金刚等电影制作的公司遇到人工智能(AI)时,谢安直言,它们可以赋予AI以生命。

这次论坛上,来自工信部的官员、高校学者、人工智能企业家、证券分析师聚焦人工智能在中国的发展现状,面临的瓶颈与挑战。

谁是真正的人工智能公司?

“2015年是人工智能元年。据悉,2015年7月,“人工智能”被写入《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2016年3月“人工智能”一词被写入“十三五”规划纲要;2017年3月,“人工智能”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两年来政策层面对AI的支持力度一步步加强。

曾主持和执笔“中国制造2025”的工信部规划司原司长肖华认为,这是因为制造业的地位得到了认可和提升,后面人工智能等产业的发展才顺理成章。

他直言,“中国制造2025”最重要的作用是确定了制造业在国家中的地位。制造业的重要性不体现在对GDP的贡献和拉动上,通过对发达国家历史的研究发现,发达国家R&D(研究与开发)投入约80%都来自制造业企业,缺失了制造业就缺失了创新投入来源。

长虹技术中心副总经理兼AI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展华益谈起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瓶颈时称,从市场方面讲没有瓶颈,某种程度上中国的市场已经超过美国,但最大的瓶颈在于基础技术层面。

科沃斯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高翔直言,中国的创新投入,尤其是企业的创新投入仍然不足。在美国硅谷,AI的人才聚集在巨头企业,里面的专家比高校的专家更资深,而且已经开始和产业接触,有应用的需求了。但中国的专家主要局限在高校,导致中国人工智能做到应用的企业非常少。

对此肖华对《财经》记者解释称,中国的R&D投入中企业占比确实比发达国家低。主要原因是国企很少做创新投入,而民企生存都自顾不暇,不一定有那么多资金去投入创新里面。

面对快速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小i机器人总裁朱频频感慨,这两年他对此又喜又优。现在不少做软件的企业都说自己是AI企业,传统企业加上机器加上互联网也说自己是智能智造公司,甚至有的学校里原来做自动化的实验室都改成“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实验室”。

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研究院产业研究一室主任郭永海感同身受,政府在引导AI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只要涉及AI就给钱,让很多企业都转变成人工智能企业、智能智造企业。包括选评智能智造示范,可能前几批是真的智能智造企业,但后面评选出来的很可能就是往政策上靠的企业。“高端产业低端化,发展过快其实是真正制约人工智能发展的因素。”郭永海直言。

什么样的公司才是人工智能公司?

杨泽原认为,这取决于公司是否能策略性获取数据,构建统一数据仓库,以及实现普遍自动化。传统的科技公司加上机器学习或神经网络,也不等于是人工智能公司。

除了AI行业本身的发展瓶颈与挑战,工信部规划司副巡视员周虎关注AI与现有就业和法律体系的关系。AI对劳动力的替代引起关注,但周虎认为,二者的关系不仅仅是替代,还有互补和创造。比如未来人机交互将是重要发展方向,可能会催生新的岗位。技术进步既有破坏岗位的功能,也有创造岗位的功能。

周虎认为,人工智能产品内部运作不透明,难以打开黑箱。AI产品设计之初有不受控机制,还具备后天自学习的功能,一旦出现问题企业之间容易相互推诿责任。比如2016年5月特斯拉自动驾驶导致车祸一例中,特斯拉公司、用户、传感器企业各执一词,难以确定责任。

“园区都想发展人工智能”

在成都市南二环边上的高新区科技工业园里,《财经》记者见到了各式各样的巡检机器人。比如变电站智能机器人,可以在高温、极寒、高辐射等极端环境下替代人工巡检,既保证了工作人员的安全,还降低人力成本提高效率。(见图一)

 

图一:发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

图片来源:深圳市朗驰欣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官网

这样的巡检机器人来自深圳市朗驰欣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家公司2008年在成都建立机器人事业部和研发中心,迄今已有九年。目前成都不少区域都在争取这家公司,给予如保障用地、房租优惠、税收政策、人才引进、人才免租金公寓等优惠政策。

争取这类企业是各大园区招商的重点工作,因为单位面积增加值高,相反加工制造等传统制造业企业则相对不受待见,各区政府希望将加工工厂迁往郊区。

给江苏省不少地方做过规划的江苏省经济与信息化研究院产业研究一室主任郭永海称,现在每个县、每一个园区都想发展人工智能,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园。“曾经有一个县的领导找我,说想在县里打造人工智能产业链。”郭永海表示。

郭永海称,现在资源集聚在北上广深,江苏各地想做人工智能,只能在产业链中选择一个环节做突破,不可能贪大求全。以往的招商引资模式已经行不通了,现在最重要的是结合自身城市的发展背景,找到一个突破点,有针对性的去招应该招的企业,配备对方需要的政策,找准人才所在的地方。资本招商的模式要转变,真正想要推动人工智能区域的产业化,必须要拿资源换产业,跨界融合,拿出一部分资源来做示范应用。

郭永海直言,人工智能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产业,政府光搭一个台子、做一个孵化器,没有人才进来,人工智能根本不可能发展起来。

深圳朗驰欣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机器人事业部市场部总监韩明名告诉《财经》记者,这家在深圳起家的公司之所以把机器人事业部设立在成都,就是看中了四川的人力资本丰富,且流动性小。深圳虽然也有很强的人力资本,但是流动性太大。

对人工智能企业来说,最关键的是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投入人才、知识、数据、计算能力等,最影响选址的因素是高端人才。能否吸引到专业人才,才是一个地方是否具备吸引人工智能企业落户的基本条件。对此,成都、武汉等地区纷纷出台人才购房和租房的优惠政策,寄望吸引专业人才,并吸引人工智能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