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康:现代化需走产融结合、财政后盾的超常规之路

2017年11月04日 13:14  

本文4875字,约7分钟

“我们这几年的探索过程中,必须在各种各样的可能出现偏差的中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超常规发展的路。产融结合、财政后盾,一定要经受历史性的挑战和检验,把中国的超常规发展之路,真正走出来。我愿意更多强调必须承担风险,走理性的供给管理和改革之路的要领。”11月4日,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在“2017杭州湾论坛——新时代 新金融 新经济”上如此表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原所长贾康

贾康指出,金融是一个国民经济的新血管系统,这个要服务于整个机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决定中国能不能按照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全盘战略设计的意图。

有的学者完全否定产业政策,在现实中我们基本不考虑这样的主张,这种反对派的学者强调产业政策非常可以走偏,这是对我们是有惊醒意义的,这是怎么防止?这是问题的真谛之所在,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容易认定,但是好的机制是比较难的。

在讨论环节,贾康还表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定要破除过多的要素流动方面的阻碍,要让金融充分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应该是个全光谱,无缝连接的,资产证券化在这里面也要一个多样化的理解。

以下为发言实录:

贾康:我先简单谈谈自己的看法,后面还有讨论的时间。产融结合这个概念我的理解,显然指的,我们通常说的实体经济,产业要说金融也是个产业,但是这个地方把实体经济放在一边成为产,融就是金融。结合在一起,首先在大概念上要强调一下,融是服务于产的,金融出发点和归属都要落在支持实体经济怎么发展,怎么升级换代,这是一个明确产和融的关系。

但是现实中融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讲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什么意思?它是一个国民经济的新血管系统,这个要服务于整个机体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它的核心地位和作用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决定中国能不能按照三步走现代化战略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实现现代化全盘战略设计的意图。

实际生活中大家也感受到金融的重要性,像长三角的发展,杭州区域的发展,显然在投融资方面是大手笔才行。产业的发展是整个发展里面的一个基础,不能光看看到杭州和杭州周边的地区,城市建设做的这么令人特别的,应该加以肯定,要注意它这个城市的发展一定有产业集群的支撑,杭州有影响的像阿里巴巴公司总部所在地的地位,还有萧山一带产业集群,密集配置的工业化区域,等等。合在一起这个产融发展,我是觉得我们今天讨论的重点在融的角度上,怎么样抓住金融深化、金融创新,两继续我们区域的和中国的现代化的超常规发展过程。

中国是在工业革命以后落伍的,这么一百多年的,整个探索中间,现在进入了新时代。我们还要继续改革开放新时期演变过程中超常规发展特征,常规发展不解决中国实现现代化的问题,因为你是甩在人家的后面,现在是新起点上大踏步的实现,现在必须延续这种合乎规律的发展。这个产融结合过程中要有整个中国体系,符合中国发展,通盘的供给侧的体系设计。供给侧的改革要在整个的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提高的导向之下做。

我说阿里巴巴公司做的事情,它在杭州起家,现在在全球都有影响,在北京的阿里巴巴总部上有一个显示屏,阿里巴巴的小贷怎么样发放的,滚动的,不断表现的它的运行机制里小贷,对应实体经济层面的小微企业的不断播放。这么多笔高的有三十几万的,低的是几万块。它的机制在商业性金融定位,在商言商,商业化金融定位运行过程中,它的对接和新技术革命时代的大数据、云计算,新的一套风控体系。据他们介绍,他的这个小贷发放的平台里面是零人工干预,他把整个的数据库、大数据对接到这个平台以后,有全套软件的设计以后,没有人操作,接受不断来的申请以后,通过大数据判断这个贷款能不能发放,一笔一笔的贷款就发放出去,他能够把风险控制在商业性金融之下,它的贷款利率比起我们大银行发放的利率水平高一点。

这个机制使我想到,我们过去探讨多年的小额贷款,那时候还努力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但是过去不成气侯,到了现在阿里巴巴做这个事情,似乎开始有可能成气侯,这是商业兴金融,原来的活动舞台里面把商业性金融边界扩展了,原来做不成的事情,原来照不到的地方,现在有可能被照到了,结合了新技术革命的支撑,我们现在所说的大数据、云计算、海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支撑起来的这样一个融资体系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当然是一种产融的结合,大量的原来很难设想能够取得贷款支撑的小微企业,草根创业者,他可以在这方面争取得到贷款支持了。

这个例子是我觉得对于我们研究者的启示很重要的,原理的商业性金融体系没有加入政策因素的时候,它的边界性是没有扩展的。

政策性支持的机制怎么样往融资体系里面结合,这是几年前参加一个杭州的现场会,是西湖区财政局和当地的企业结合在一起,总结他们的一套机制。财政对于融资的介入,过去就有。改革开放以后,一直也有所谓的科技三项目费用等等,每年都有钱支持科技的发展。西湖区财政的同志,他们在多年的工作经验注意到,这种资金使用的绩效不高,撒胡椒面把钱用出去,用出去很难追踪,每年都得考核这些资金是不是用出去了,没有人较真是不是符合财政公共最大化的宗旨。西湖区要把这种消耗型的资金转换为循环型号,让它转起来,就是金融方面的创新机制。和杭州西湖区可以联系的,商业性的信用担保公司,形成战略同盟关系。这个信用担保公司又广泛联系了其他的民营企业为主的一些市场主体,也包括他们原来的业务和人脉关系,拉倒了硅谷银行一起入股,财政好像是两千万的资金,这个股是非常清晰的,在这里面财政说这个股可以特殊处理,这个股进入以后不分红,只要求转起来,但是有一种一票否决权,是事先说好的作为股东参与决策的权利。其他的市场看到财政不加入分红,他觉得风险降低了,他就积极入股。合起来的一笔资金就是基金,这是支持小型科技创新企业发展。

怎么样运行,要通过专业团队给他设计很多金融产品,有债券型的,股权型的,按照西湖八景命名的一批一批的产品。这个产品支持对象是怎么遴选,是由这些股东出代表,还有科技局懂科技的专家,有专门的相关的专家,社会贤达一起有一个项目遴选委员会,有申请的可能支持的项目里面,到底支持谁。不敢说支持一个成功一个,但是这方面出现的风险可以跟公众交待的,有财政做后盾的,引导资金已经加入的,支持小型科技企业发展的基金,在整体的运行中间,可以确立它的公信力、阳光化、控制风险让它的失误率在可接受下的之下的一个机制。

就是这样一套创新,我觉得这是非常肯定的一个探索方向,也是产融结合,也加入财政的后盾,财政加入进去不是沿用过去很多,弊病很多,撒胡椒面不好的机制,它是形成一个好机制。我不敢说像这样的案例一个都可以成功,但是我们应该鼓励这样的创新。

主持人说到现在的产业基金,在地方层面非常受重视,这个产业基金,或者是产业引导基金,在我们看到新技术革命,在硅谷那边没有这种政府介入的母基金或者是产业引导基金的时候,人家已经做的风声水起。欧洲也好,中国也好,其他的新兴体也好,想学硅谷,同时又冒出一个思路来,我们简单追随人家不够了,能不能家把劲,形成产业基金和母基金的概念。我觉得这个方面的产融结合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这里面确实有风险,中国的政府体系极为强大,我们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反复探讨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按照十八大和十九大的精神,无论怎么命名的基金也,政府在这里面关键的少数,强势的决策人物,他按照自己的意图,违背市场规律要做这个事情很容易发生扭曲,我觉得我们又不能否定这样一个探索。他以改革的名义,可能走到违背市场规律的错误方向去,我们要承担这样的一个风险,大家努力让政府在这里发挥作用是理性的,在中国特色之下探索的过程中,总体来说尊重市场前提下,加上政府的助推,我看到具体的和肯定的经验上面的要点是说,这种地方的产业基金,母基金这个层面,一定要非常明确的规定,不能够大包大揽,直接对于项目做融资支持,要分成若干个子基金,每个子基金都要有专业的团队承担风险,按照有些地方的经验,特别强调这个团队在决策的项目上跟投,掌握权责利的结合,母基金就是给它助推,我觉得这倒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机制创新的,至少是一个非常值得我们思索的一个初步的思路。

类似的这种探索肯定我们还得做,简单的照搬其他市场经济的经验,不解决中国在已经有的发展基础上,继续超常规发展的问题,继续超常规发展处理不好会有种种的偏差,会有走回头路的可能性。把这种关系结合这里而不阳光化,一定是乌烟瘴气,我们这几年的探索过程中,必须在各种各样的可能出现偏差的中间找到一条可持续的,超常规发展的路。产融结合、财政后盾,一定要在这里面的经受历史性的挑战和,经受历史检验,把中国这个超常规发展之路,真正走出来。我这个想法结合了政府和财政起什么作用,我愿意更多强调必须承担风险,走理性的供给管理和改革之路的要领。

有的学者完全否定产业政策,在现实中我们基本不考虑这样的主张,这种反对派的学者强调产业政策非常可以走偏,这是对我们是有惊醒意义的,这是怎么防止?这是问题的真谛之所在,产业政策的支持方向容易认定,但是好的机制是比较难的。大家可以共同探讨,谢谢。

讨论环节

主持人:贾康老师我们接着郑老师的话题,资产证券化,无论是对地方的这些资产的存量资产的证券化,还是PPP对未来的证券化。除了刚才我们探讨的,你舍不舍得把那些里脊肉拿出来之外,另外大家感觉配套的大环境,到底财税改革,这个框架到底是什么,地方除了土地出让金之外卡在这里又不敢收房地税,土地出让金变少了,如果没有很好的财政收入来源的话,我们弄这些资产证券化,这个也要有一个大的生政经生态,您怎么理解?

贾康:资产证券化好几年以前就明显了,你刚才提到了PPP,我注意到前一段时间,相隔一天天津跟上海都挂牌,有资产交易中心的成立。这个资产交易它合乎逻辑现在对应的各个方面,指导下大力发展的PPP,它未来类固定资产的交易,是资产证券化的收益,要这个平台上要得到配套机制。

大家如果从这个资产证券化需要出发,我觉得要把它想的多样化一点。刚才苏总你说大家都希望去交易的高质量的里脊肉,大家都可以认同这个,好资产。但什么是具体的好资产,除了里脊肉之外,还有臀尖,市场把交易机制尽可能的配全。到了PPP一做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是五十年,那个资产期间的错配是大量发生的,这里面有人偏好就是不一样,这个不同的偏好,类似于这里面不同类型的肉,可以各得其所,如果是一个公平竞争的,充分发达的融资机制,在这个市场支持下,让它不断起作用,我觉得就是比较好的金融生态。

按照这个理解,回到金融改革,我愿意用这样的表述,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一定要破除过多的要素流动方面的阻碍,要让金融充分的多样化,金融产品应该是个全光谱,无缝连接的,资产证券化在这里面也要一个多样化的理解。

主持人:我觉得因为牵涉到有两种财权,土地是我们一个重要的储备资产,以后集体的土地入市这块,一旦性质改变,包括改革的节奏快与慢,决定它的估值模型都不太一样。

还有一点,刚才我们讲的这个,资产证券化到最后流动性,其实整个全国整个一盘棋,这个事您有什么想法?

贾康:我们现在是城乡分制,我们认为从长远来看,不要集体这个概念之下,试图找到一个长治久安的机制,但是现实是这样了,那怎么办?我们认为要借鉴深圳的经验,深圳他利用特区有两次实际上在授权之下的立法过程,把辖区所有的土地放在一起,最后把利益完全摆平以后,整个深圳的土地终极产权就是国有的。我不认为深圳的经验可以简单照搬到其他的地方去。

就各自在很窄的夹缝考虑,集体的土地流动起来,这个东西得定制化。另外的地方是变相的永久化,集体的所有者碰上谁就是天上掉馅儿饼,你这个地方碰上开发,大家都有股权,你再娶了合乎媳妇,生了孩子就没有你了,就把这个事摆平了,是同股同权,大家分红,谁撞上谁是好运气,谁错过了对不起没有你的份,这样的问题只要能摆平也是一个出路,不能一概而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