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发力万亿“办公”蓝海 钉钉智能硬件欲打造企业版“苹果”

王宇/文  

2017年11月19日 18:10  

本文4233字,约6分钟

三年间,钉钉进行了多次大版本的迭代。期间,从企业内部到企业外部,各种各样的更新之间看似关系不大,却始终保持着一致的内在逻辑——基于中小企业移动办公需求的产品创新,而这次亦不例外。

11月19日,阿里钉钉CEO陈航(无招)宣布推出钉钉4.0版本。新版本上线了“专注模式”、智能人事HRM系统等。同期,钉钉方面还推出了智能前台、智能通讯中心以及智能投屏系统三类硬件产品,希望基于软硬件一体化实现中小企业的智慧办公。

值得关注的是,试水硬件并不意味着钉钉将向硬件公司转型。无招表示,未来仍将会聚焦工作商务场景,解决工作商务场景的问题,“如果不能在软件上解决,且需要硬件连接的,我们才会做硬件。”

欲成企业办公版“苹果”

市场数据显示,经过2014年和2015年的酝酿,国内SaaS企业级服务市场在2016年进入了高速增长时期。从规模上来看,2016年国内SaaS服务市场规模已达到128.5亿元,同比增速为31%。同期,钉钉的企业组织规模从年初的150万家增长至300万家,增幅超过100%。而在今年9月底,这一数字更是突破500万,钉钉也由此成为全球最大的企业级平台。

但在无招看来,突破500万这一量级只是说明钉钉刚刚拥有活下来的资本,距离活得好仍有很大差距。他还认为,现阶段的钉钉只证明了方向的正确性,“似乎已能感觉到前面存在着巨大的成长空间,但空间内却充满了雾气,谁也看不清楚具体的样子。”

面对未知,无招认为,只有跑得足够快,才能让他和他的团队感受到足够的安全。所以在一年前,无招秘密召集硬件团队进驻阿里创业圣地湖畔花园,进行企业智能硬件研发,并在一年后的此时,向市场同时推出智能前台、智能通讯中心以及智能投屏系统三类硬件产品。毫无疑问,从软件到硬件,这是三岁钉钉为找寻蓝海市场的又一次努力。

谈及此次试水硬件市场的初衷,无招还表示,以往初入企业市场时,钉钉团队可以有选择地先从自身优势的软件能力出发,解决所能解决的问题。不过随着用户数量的逐步增长,越来越多像工厂、制造车间等兼具软硬件需求的中小企业场景出现在他们面前,而传统纯软件的解决方案已无法消除其中的痛点,所以钉钉才会有了这次软硬件一体化结合实际场景的尝试。

以考勤场景为例。在当前市场中,传统考勤机多是为窗明几净的办公环境而设计,但是到了工厂、制造车间等一线场景中,特殊环境通常会令其功能大受影响,比如当工人指纹磨损厉害时,指纹机的识别率就会大幅降低。不仅如此,在每次使用时,传统考勤机还只能进行单人识别,这也根本无法满足在一线场景中,大量用户要同时快速通过的需求。“我们曾多次将中小企业的需求和硬件厂商沟通,希望一块改变这块市场的现状,但是他们往往出于成本的考量不肯接单,所以我们被逼无奈,只能撸起袖子自己干。”无招说。

不过无招也坦言,从头做硬件的难度超乎了他团队的想象,所以在未来的硬件研发方向上,钉钉只会聚焦工作商务场景,解决工作商务场景的问题,“只有不能在软件上解决,且需要硬件连接的问题,我们才会做硬件。”

据悉,此次推出的智能前台M2针对工厂等场景,不仅提供昏暗等极限场景的人脸识别功能,还可同时满足最多识别5人的考勤需求。此外,设计团队还针对目前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的前台智能化需求,在M2中加入了访客识别、日程管理、门禁管控等功能。

另据记者了解,钉钉还针对企业日常网络及办公会议两大场景,同步推出了智能通讯中心、智能投屏系统等硬件设备,全面优化中小企业的办公场景。

更为值得关注的是,对于钉钉这一次推出的硬件产品,市场方面还普遍关心着一个问题,“究竟能否为其带来盈利?”

而面对市场的不断追问,无招始终在保持着淡然态度,并会不时反问一句“乔布斯做苹果的时候,你觉得他一定会觉得赚钱吗?”

他同时表示,背靠阿里的全力支持,钉钉有着其他创业团队所不具备的资本,所以任何盈利问题都不会是他们现阶段需要思考的。

阿里瞄准万亿级企业市场

对于当前阶段的钉钉状态,无招总结了3个词语:用户第一、向前一步和创业之心。并且在无招心中,相比赚钱,活下来才是第一位的。

无招认为,钉钉团队虽是一群有专业能力、有使命感的“土匪”,但现在面对的始终是一片未知的市场,所以在不触碰底线的前提下,需要用尽各种办法努力地活下去。

如何活下去?“因为我们曾在‘来往’死过一回,所以现在已经清楚地知道,活下去只能杜绝各种臆想,专注做用户需要的产品。”至于无招口中那次“未死透”的经历,则是他作为产品线负责人涉足移动社交产品时的第一次失败。

2014年,他所在的“来往”迎来了“死亡”时刻,但无招不甘就此认输,在面临方向重新抉择的关键时刻,又一次选择了移动社交。不过在当时,社交市场红海已成,从哪里突破就成了对这支“新败”团队的第一重考验。

现在他回忆起来,在当时各条强关系社交赛道中,绝大多数都已有了领跑者,只剩下工作圈这条路还未有人趟过,“我们别无可选,这是最后翻盘的唯一方向。”

做工作社交,是无招最后的希望。不过在当时,即便是“自己人”都不甚看好他的选择。毕竟,以往社交产品的成功都是基于个人关系的创新,甚至许多还是建立在海外已经证明过可行性,才回流国内的“二次创新”。而针对中小企业等组织间关系的移动社交产品,却从未有过成功先例。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带着6名员工回到湖畔花园“闭关修炼”。

在“工作圈”也就是钉钉的前身诞生后,虽然方向上还是做社交,但再度创业的无招这一次却彻底改变了打法。

在“来往”时代,外界看到的多是阿里自上而下的全员创业,上至集团高层下至底层员工都在担任产品的推广。一位熟悉“来往”的阿里员工还曾透露,马云也会亲自为“来往”站台。

毋庸讳言,阿里是用熟悉的运营思维做“来往”。但事后来看,彼时用户吐槽“来往”最多却是产品本身的欠缺:创新乏力、功能冗余、设计丑陋等。

到了钉钉,无招开始坚持产品思维:用户第一、拒绝臆想,坚持和用户在一起共创都是他对团队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并且在这一次,对于钉钉,集团也保持了一种若即若离的态度。

一方面,包括马云、张勇在内的高层都会与钉钉保持一定距离,不会直接干预钉钉的创业。“当年做‘来往’马老师意见有很多,现在(做钉钉)他却不会提意见。因为他知道,我们为中小企业而生,很多时候包括阿里在内的大企业需求不见得是我们产品的需求,马老师此时能够不说才是牛逼。”无招说。

另一方面,由于钉钉承载了阿里的使命,所以集团也会提供相应的支持以保持亲近。无招表示,“阿里巴巴的使命是为中小企业服务,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但以往做的多是‘外功’,钉钉却是阿里第一次聚焦中小企业的‘内功’修炼问题。”

智能共创场景化办公

值得注意的是,在接受《财经》新媒体等采访时,无招也进一步透露了钉钉的“内功”来源——“共创”模式。同时据其介绍,在钉钉,所有的产品和功能创新都是来源于“共创”。

所谓“共创”,就是让员工到用户的真实办公场景中挖掘痛点,再将设计出的产品放回这些场景中进行实际检验。换言之,共创伙伴之间会打破组织边界,并与后期参与产品体验的“种子用户企业”组成模拟生态,验证产品的真实可行性。

“钉钉的共创可以做到什么程度?比如说有一次考勤统计时,我的员工因故并不在岗,钉钉的产品经理竟可以立即补位,完成所有的统计工作。”在钉钉首家共创伙伴、杭州康帕斯负责人史楠看来,在实践中设计产品,是钉钉最大的竞争力。

“从中小企业来,到中小企业去,用户在真实场景中到底应该怎么去用,我们就会怎么去设计,创新的过程中比较少讲逻辑。”这是无招对其团队创新出发点的根本思路。

时至今日,他和他的团队已拥有数万家共创伙伴,并且还保持着最初每周到中小企业一同工作的习惯。同时据无招介绍,此次4.0版本的“专注模式”、智能HRM系统等更新内容,同样是来自“共创”模式的成果,旨在解决中小企业的办公实际痛点。

不过在谈到最初选择“共创”模式的原因时,无招也透露了些许无奈。

“个人市场可以怎么玩大家基本都清楚,但到了企业市场怎么做产品,却从没有一个系统化的总结,只能少说、多听、多观察。”甚至在无招的团队中,更是从未出现过关于未来的长期计划,“前面的路还没人走过,无从借鉴,所以只能做现在的规划。所幸大方向已经明确,因此可以慢慢摸索。”

从目前来看,钉钉明确不变的大方向,毫无疑问是中小企业的办公需求。不过从其近期的迭代趋势来看,钉钉的团队正在从提升企业内部沟通协同,逐步向企业间外部生态突破。

从最初开放阿里的外部客户管维能力,到推出“样板间”模式,还有开放的ISV(第三方开发商)平台,撮合企业间交易的设计,种种变化都在显示出,钉钉正在从一款超级APP向办公生态圈转变。

在相关人士看来,钉钉的转变与其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有着密切联系,“并且只有当规模足够大时,这种生态圈的价值才会显现。”

与此同时,随着版图的不断扩大,无招对于钉钉的未来也开始有了更多的想法。以前,他总是将目光投向国内的中小企业,并认为“只有当国内4300万企业的工作、沟通、协同都上钉钉才算成功”。现如今,谈到钉钉,他还会展望全球市场,希望将它打造成阿里第一款10亿级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