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尼·朱特的欧洲历史长卷

《财经》杂志 顾云深 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2017年11月20日 18:00  

本文8740字,约12分钟

托尼·朱特的《战后欧洲史》就如同一部气势宏伟的交响曲一样,主题的交错展开和前后呼应,它的诉说、对比和呈现,包括序曲和尾声,都给人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

第二次世界大战,无疑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烈、最具破坏性的战争,1945年5月,作为战争主要战场的欧洲,大部分战事已告结束,曾经是人类工业文明最为发达的欧洲,基础设施完全遭到了毁坏,交通阻断,政治构架坍陷,行政机能失灵,人口大幅衰减,生活颠沛流离,饿殍遍野,满目疮痍,大城市一片废墟,德国首都柏林被称为世界上最大的瓦砾场,以至于德国人将战后几个月称为“时钟归零(Zero Hour)”,意为一个旧世界已经走到了尽头,一切从零点开始,一个前途未卜、焕然一新的新世界在人们忐忑不安,期待而又忧虑的心绪中徐徐地拉开了大幕。

当代荷兰史学家伊恩·布鲁玛后来借用“零年”这个词,写了《零年:1945 现代世界诞生的时刻》一书来记录人类历史上的这一特殊时刻。曾经代表着人类最高文明的欧洲陷入了混乱和无序的状态,欧洲成了“野蛮大陆”或“黑暗大陆”,在遭受了巨大的灾难之后,一个四分五裂的欧洲如何得以重建?在“奥斯维辛”和“卡廷森林”之后,人们怎样抚平战争所带来的物质和精神创伤?为什么欧洲会像凤凰涅槃一样,在历史的灰烬中得到重生?化干戈为玉帛,欧洲如何走上了一体化道路?苏东易帜之后,铁幕欧洲又如何得以新生?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