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投入搭便车,是一种短视行为

《财经》杂志 李侠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教授 缪秋民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研究生  

2017年11月20日 18:00  

本文5700字,约8分钟

虽然面临诸多不利条件,西部地区仍主动加大教育投入,反而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还在打小算盘搭中央财政便车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经成为全国主流的发展范式之际,各地落实的情况就成为一个急需检视的问题。

客观地说,缺少一些支撑条件的保障,创新驱动就是一句空话。为此,我们曾提出创新驱动五要素(制度、人才、经济、文化与舆论)耦合基础支撑条件模型,在硬性基础支撑条件方面,各地至少在制度层面已经获得合法授权,根据实现创新驱动的最小支撑条件(两项硬性基础支撑条件+一项软性基础支撑条件),现在,离最小支撑条件还差一个硬性支撑条件,结合中国的资源条件库存,我们把这项条件选为人才。

那么,人才从哪里来?无非两个渠道:短期引进与长期培养,但是无论哪种渠道的人才,都需要一个载体,用来实现知识的传递与生产,根据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这个最有力的人才载体就是高校。有了杰出的高校,自然也就有了杰出的人才。因此,从高校角度切入,可以更准确地揭示各地关于发展的真实心态与存在的认知位差。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