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燕生:目前政策法律环境对大数据征信的支撑还不够

2018年04月09日 10:11  

本文1419字,约2分钟

“政策环境、法律环境或者征信市场环境,对于大数据征信企业的支撑还不够,下一步需要重点考虑如何为我国征信市场和征信体系建设构建更好的政策法律环境。” 4月9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研究员张燕生在参加博鳌亚洲论坛“《财经》早餐会:大数据风控与征信体系建设”上表示。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研究员 张燕生)

张燕生认为,大数据征信的技术应用,需要明确针对谁的行为、谁的信用、谁的数据、如何去征信,在他看来,大数据征信和风控技术对象应该是正式征信机构无法服务覆盖的群体,类似蚂蚁金服服务的80%得不到正式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对于此类人群的大数据征信服务是很有意义的。

张燕生表示,国外有人认为中国对于信息保护法律不健全,才使中国市场具备后发超车的可能性,但这一点是双刃剑。他认为,习主席此次在博鳌讲话可能会对下一步营商环境的深化改革提出新观点。

以下为发言实录:

张燕生:我觉得做这个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一个问题征信,第一个问题还是涉及到是谁的行为、谁的信用、怎么样征信的数据。所以刚才讲了这个人脸识别各种识别技术。前一段时间遇到了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跟我讲他说张老师现在一个很大的新闻,应用的,一个中国年轻人,也就是刚才你讲的人脸识别这个技术在中国没有应用,应用在印度,一下子把印度过去没有办法解决征信的第一步这个问题帮助解决了,就是利用新技术的应用。

这个年轻人跟我说了一句话,这个东西比如说什么东西作为你的唯一代码,利用身份证农村很多,一个村子里面一个怎么样弄,一个人有很多个身份证,但是年轻人跟我讲我在印度受到非常大的欢迎,这个技术在印度得到了极大应用,但是中国现在还没有。

他会涉及到在中国像征信、风控、大数据也好新技术怎么样用,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你讲到的,你的对象是谁?你的对象是正式的征信机构没有服务覆盖的,有一点像蚂蚁金服也就是80%得不到正式金融机构服务的对象,我觉得这个实际上一样的,因为经常可以看到银行为了给小企业贷款上面抄表往往银行的抄表,所以你们的专业数据解决这些人征信数据收集这个还是很有意义。

这里一个很大的问题就要刚才李扬院长讲数据公共的产品,公共产品我们一直说中国社会主义的优势我们可以集中精力办大事,我们可以各个信息来源数据进入一个共享库,但是事实上我们做不到,不要说别的国家的信息想把人行的征信库想把海关的还有工商税务的,所以那个角度来讲正式的国家征信体系,各个专业公司,这个体系要负责成熟的体系,你怎么能够颠覆这种传统的征信,征信的体系还有征信的方法,目前来讲就是各国没有拿到牌照民营的这个征信公司来做这项工作是非常容易的。

最后我想说的一个问题,目前无论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还是征信市场的环境,实际上现在来讲对于企业支撑不够的,就是下一步怎么样能够为我们国家的征信市场和征信体系的建设构建一个更好的政策环境法律环境,这个是下一步要考虑的,就是怎么能够为我们所说的具有颠覆性的服务这些方面今后可以让这个市场得到更好的发展。

因为现在国外很多说法,就是正因为中国对于信息保护的法律不健全,使中国市场上面具有后发超车的可能性,实际上这些东西任何一个事都是双刃剑,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这个角度来讲我觉得下一步我相信这次我们习近平主席在这次的博鳌讲话这个可能是他讲话的一个点。我个人觉得他可能对于我们下一步的营商环境公司的法治性这些东西会进一步深化改革。

财经号所发布文章之版权属作者本人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文章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财经》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