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创新的力量:从产业升级到经济转型

洵未|文  

2018年12月14日 16:12  

本文3889字,约6分钟

2018年9月18日,由天津鑫茂集团主办、宁波南审鑫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创新·共享·发展——校地企融合科技创新论坛”在宁波春晓世贸希尔顿逸林酒店隆重举行。

来自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管委会、海洋科技文化促进局的相关领导、南京审计大学的专家学者以及主办方天津鑫茂集团、协办方宁波南审鑫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的代表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对校地企融合发展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会议主要从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的招商引资政策、南京审计大学技术创新与技术转化优势以及鑫茂集团产业布局规划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企业创新发展的方向和动能。

北京大学博士后吴梓境在会上做了关于“科技落地推动产业升级”的主题演讲,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升级的时代背景、经济原理,以及科技落地等三个方面进行剖析解读,探索科技赋能经济转型升级的策略及重要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博士后吴梓境

一、新时代的宏观环境与产业升级

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经济发展正在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正在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在这个阶段,要突破自身发展的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就在于创新。

过去,中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其实,“三驾马车”只是经济增长的结果而非原因,而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三大发动机”才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因此,要更多依靠改革、转型、创新,来提升全要素增长率,培育新的增长点,形成新的增长动力。

从政策导向上看,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贯彻新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2018年7月3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要将防范金融风险和支持实体经济相结合,引导更多资金投向实体经济。8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务会第五次会议强调保持经济稳定运行,加大对稳增长、调结构、补短板、强弱项等方面的支持,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营造适宜的金融环境。9月18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司副巡视员刘世虎表示,下一步,将把补短板作为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着力加大基础设施等领域补短板力度,持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切实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进一步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优化产业结构。

因此,从长远来看,发展高质量经济,促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产业升级是唯一经济增长的助推力。

二、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唯一出路

科技创新正日益消除传统经济与新经济的界限,成为国家竞争的重头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核心是要抓好科技创新,关键是要强化自主创新能力,要紧紧围绕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落脚在对经济社会的推动上。

1、经济增长的“大道定理”

从理论上讲,在充分市场化条件下,经济要素具有自身协调以实现均衡的能力,均衡状态为效率最大化的组合结构。这种最优的要素结构被称之为经济增长的“大道”,在理论上被称之为“冯·诺依曼射线”。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众多汽车从A城市的公寓到B城市的写字楼,最快捷的路线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大家都从各自的公寓的小路上汇集到城市的大道中,再从大道汇集到高速公路,最终到达B城市的过程。

这些运行的车辆就是经济要素,他们会根据最优效率原则而自动寻求最佳的“大道”。在以后的运行中,他们从A点到B点的最佳路径不再是穿街走巷,而是从A点附近寻求最快的高速公路,尽早到达B点附近后再离开高速公路。

2、科技创新推动“大道”转型

如果把宏观经济当作一个完整的经济体,科技进步当作外生冲击变量。在一次科技进步之后,不同产业的技术进步速度和技术吸收能力差异,导致各产业增长速度的较大差异。发展较快的产业会对发展较慢的产业起到拉动作用(前向效应),发展较慢的产业也会对发展较快的产业起到制约作用(瓶颈效应),同时随着技术水平的稳定,产业间摩擦逐渐减少,产业实现均衡。

3、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经济增长

此时如果再增加一个技术进步的外生冲击变量,那么又会改变瓶颈效应和前向效应,使得投入要素从增速较慢的产业转向增速较快的产业,提升了投入要素的价值创造能力,由此带来的“结构红利”维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此即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的核心原因。

根据经济增长的“大道定理”,第一次科技进步使得“羊肠小道”之外有了一条“国道”;再次科技进步将使得“国道”之外又有了一条“高速公路”;持续不断的科技创新将不断拓展高速公路网络,使得从A城市到B城市的速度不断提升。

科技创新是撬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杠杆。当代世界经济发展表明,新科技革命的突破常常带来新的产业革命。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自主创新发展领时代之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此来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二是通过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使之向信息化、低碳化、节能化方向发展。因此,要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的紧密联系,进一步打通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通道,让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使创新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创新形成新的产业,培育新的竞争力。

三、如何实现科技助推产业升级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更是国家前进的动力。历史证明,追求产业的持续创新升级是一国经济保持繁荣的本源。近几十年来全球科技创新的一个突出特征是“科技创新始于技术,成于资本”。因此,科技落地与产融结合紧密联系,需要校地企多方共同努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助力产业升级。

培育创新型企业。一个企业的变化意味着一个城市经济结构的变化,企业的转型也就是城市发展方式的转型,城市会变成什么样、发展方式变成什么,很大程度上都有赖于这个城市里主流企业的转型,怎样更加顺应未来,开启潜在的能量之源,企业将是城市未来发展方向重要的贡献力量。有创新意义的企业,往往会带动整个城市成为创新型的城市。因此,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要取得实效,关键是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真正使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落到实处。

改革创新科技体制。鼓励创新驱动,必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活力的体制机制障碍。体制创新的主体可以是政府机构,也可以是企业,比如鑫茂集团在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方面,创建了确保企业“引得进、留得住、长得大”的“三级孵化体系”、“三维孵化保障”的人性化孵化服务新机制。通过加强科技体制改革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使科技创新的巨大潜力得到充分释放。

集聚创新型人才。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人才是根本。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具有连续性、针对性的过程,不仅要倡导高等院校梳理以创新精神为价值取向的新型教育思想,将创新理念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的始终;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和学校、科研院所加强人才培养合作,结合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建设一批创新型人才培训基地,为创新驱动发展输送更多创新型人才引导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

鼓励产学研协同创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机结合,是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应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延伸企业和科研机构研发的长度、健全产学研结合的动力机制。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与南京审计大学合作成立南京审计大学宁波梅山新技术研究院,设立宁波南审新技术有限公司、宁波南审大数据发展有限公司、宁波南审鑫茂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展项目孵化、科研成果转化等业务,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创新发展路径,在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形成技术成果转化方面初显成效,并逐渐发展成“一岛五区”的新发展战略高地,成为宁波积极参加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战略,建设“港口经济圈”的战略平台。

资本市场助力科技落地。最近的经济学研究指出,股权融资是企业研发最重要的外源融资方式。基于23 个经济体31 年数据的实证分析发现,对于依赖外部融资的技术密集型行业,股权融资越发达的国家,技术创新发展越快。也就是说,直接融资在支持根本性的技术创新上具有比较优势,所以股权投资较发达的美国涌现了大量以新技术为代表的创新企业。因此,科技创新需要资本的助力才能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落地。对此,吴梓境指出,“科技落地,一种靠股权投资,即产业引导基金,一种靠产业地产,即形成科技创新园区。”

科技创新引起的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传统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促进产业升级发展,而只有校地企等多方共同努力,强化科技资源资产的统筹协调,不断探索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路径和新体制,积极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环境,着力激发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活力,才能推动科研成果转化进入“快车道”,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