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智库发布】徐静:融合发展之路

工信部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业分社社长,华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 徐静/文  

2019年01月11日 23:18  

本文12967字,约19分钟

本文节选自《财经》智库发布的最新报告《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佛山攻略》。这是《财经》智库继2018年1月首次发布《中国制造2025-佛山样本》报告并取得巨大社会影响后,再次成立专项课题组,通过走访69家企业和8个行业协会,深入挖掘佛山乃至中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瓶颈,并针对瓶颈找到切实可行的发展路径,给出政策建议和企业发展建议。该报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专家委员会名誉主任朱森第,国家发改委学术委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主持发布,是一份呈现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全攻略”,为中国从世界制造业的第三方阵上升至第二方阵、乃至第一方阵探路,亦必将为中国其他城市的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借鉴和参考。

融合发展正在成为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路径。佛山通过不断强化融合思维和探索融合发展规律,促进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区域融合、产城人融合、军民融合、文化融合

文/徐静

当今时代是一个广泛融合的时代。融合就是打破传统界限以及未来的一体化,包括思想融合、产业融合、技术融合、文化融合、区域融合、空间融合、功能融合、虚拟与实体经济融合等。融合发展正在成为一种新趋势、新特点、新规律,也是制造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和路径。

自古以来,佛山就是全国工商业重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产业基础,造就了佛山制造业在地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之后,佛山凭借毗邻港澳台的区位优势和敢为人先的改革精神,逐步形成了陶瓷、家电、纺织、材料加工、机械装备等特色明显的优势产业集群,成为华南工业重镇。尤其是近年来,佛山调结构、稳增长,加快动能转换,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综合实力不断迈上新台阶。

据统计,2017年佛山GDP总量为9398.52亿元,同比增长8.3%,全国城市排名第16位,2018年全市GDP很有可能突破万亿。这些成绩的取得,其重要的一条经验就是融合发展。2016年佛山政府工作报告中,“融合”出现了9次,2017年出现了11次,而2018年出现了21次。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让我们看到了佛山不断强化融合思维、探索融合发展规律的迫切愿望和行动自觉。具体实践中,佛山首先围绕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围绕实现优势叠加、资源共享、事业同兴的目标,着眼于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大力促进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区域融合、产城人融合、军民融合、文化融合,形成不同行业、不同区域、不同业态、不同功能之间优势互补、短板互消、实力相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第一节    新技术与制造业融合

当前,传统产业正呈现全球化、精细化、协调化、服务化、绿色化、智能化、定制化的发展趋势。新技术和传统产业交叉渗透,制造模式、生产组织方式和产业形态发生着深刻的变革,并改变着制造业发展格局。产业融合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成为全球产业发展的浪潮,其主要的驱动力在于新技术在制造业中的融合应用,其目的在于促进产业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发展。围绕着形成布局合理、链条衔接、配套完善的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佛山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基本途径,加速推进产业融合实践。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的基本途径。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典型特征。互联网是基础、是平台。互联网通过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高速连接,促进信息的自由流动,提高了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催生了新模式新业态,是价值的创新过程。同时,互联网赋予企业配置全球范围内研发资源和劳动力资源的能力,使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分工成为可能,推动生产关系发生变革。大数据是引擎、是动力。互联网时代,数据的驱动作用日益增强,正在以数据为核心不断催化和重构生产要素,促进以物质生产、物质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向以信息生产、信息服务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加速转变,从而大幅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人工智能是主导、是趋势。通过状态感知、实时分析、科学决策、精准执行,实现了对生产、交换、消费中隐性数据的显性化和技术、技能、经验等隐性知识的显性化,推动形成了“数据-信息-知识-决策”的数据智能流动闭环,代表着智慧社会的发展方向。

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是党中央立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适应新时代的新特征和新要求,审时度势、深刻理解、准确把握互联网发展规律,瞄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做出的战略谋划和前瞻部署。佛山以国家互联网+创新创业示范市建设为契机,以技术改造、智能化、高端化、拥抱互联网等促进传统优势产业全产业链跃升,开展“创新体系建设、智能制造发展、工业强基提质、质量品牌提升、绿色改造升级”等专项行动,引导传统产业集群资源整合,培育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在线增值服务、分享制造等“互联网+制造业”新模式,促进传统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

2017年完成工业技术改造投资771.5亿元,增长39.4%,连续4年总量位居全省首位,累计有超过一半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新增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家,累计21家;新增省级19家,累计112家。通过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制造装备、汽车制造业、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家电、金属材料加工、陶瓷、纺织服装、家具、食品饮料等传统行业改造提升。海尔滚筒洗衣机智能化生产建设试点示范等13个项目入选2017年广东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以禅城区建设广东大数据综合试验区为示范,培育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产业,构建了完整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发展线上线下体验式消费、共享式消费和个性化定制服务,规范发展网络购物、约车及订餐等新业态,构建分布式、扁平化、分享型产业生态链。

第二节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

随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呈现出融合互动相互依存的态势,通过将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企业由单一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企业由以前的关注产品功能生产,到关注顾客需求服务,通过服务增值活动,使得依附于产品上的价值大大增加。目前现代制造服务业已发展出多种形式,包括专业的研究开发、设计、试验,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优化,工程总承包、交钥匙工程、整体解决方案,检测、维修、零部件定制服务;设备租赁、担保、再保险,咨询、诊断、评估、策划;呼叫中心、应答中心,软件开发与应用、服务;产品回收、处理、再制造,基于网络的内容服务等。我国由世界制造中心向创造中心升级,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至关重要。现代服务业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恢复健康的实体经济,并且有助于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是促进产业创新的主攻方向。

生产性服务领域。佛山引导制造业企业从主要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和服务转变,加快服务环节专业化分离和外包,提高制造业附加值和竞争力。佛山总结推广众陶联、维尚家具、林氏木业等企业发展模式经验,引导制造企业通过协同设计、协同制造、协同服务,加快产品、业态、模式和服务创新,增强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协同响应能力,顺应“万物互联、跨界融合”发展潮流,大力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迈进。同时,搭建、“众塑联”、“众陶联”等通用性和行业性云服务平台,为企业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众陶联”平台的参与企业集团数量达到563个,平台交易额300.2亿元。高明区“众塑联”产业平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塑料产业互联网平台型总部经济体。

科研服务领域。佛山不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强化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全社会研发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已超过2.7%。先后获批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建立佛山国家高新区、中德工业服务区、广东金融高新区等高端载体,以及中国南方智谷、广东工业设计城、智慧新城、绿岛湖都市产业区、佛山泛家居电商创意园、中欧科技合作产业园、广东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中国(三水)国际水都饮料食品基地、广东新材料产业基地、广东新光源产业基地等重大研发平台和产业基地,2017年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173家,累计2561家。新增省企业重点实验室4家,累计21家。新增孵化器10家,累计62家;新增众创空间25家,累计57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14家、国家级众创空间15家。

工业设计服务领域。通过打造“工业设计之都”,发挥广东工业设计城龙头作用,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设计机构、国际知名的工业设计大师和有世界影响力的设计品牌。目前,广东工业设计城聚集设计研发人员超8000名。新增省级工业设计企业5家,累计10家。举办佛山“市长杯”工业设计大赛活动,鹰牌陶瓷、维尚、万家乐、海信容声获批成为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佛山市青鸟工业设计有限公司等一批专业设计机构获批成为省级工业设计企业。

物流服务领域和会展服务领域。实施智慧物流腾飞计划,提升快递物流、供应链金融等服务功能,推动现代物流向供应链集成延伸,国家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建设正在加快,2家企业入选商务部年度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发挥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等平台作用,推进商贸会展与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提升会展品牌化专业化运营水平。2017年,广东潭洲国际会展中心全年举办展会活动19场,2018年二期工程建成后,佛山会展经济将得到更大发展。生活性服务方面,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大力发展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新业态,加快健康养老、旅游休闲、教育文化等生活性服务业发展,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

人才培训和引智服务领域。加强人才培育引进,新增市级创新团队19个,累计76个。支持企业建立研发机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45%,其中主营业务收入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全覆盖;2010年-2015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13.97万件、10.3万件,累计有效注册商标总量翻番,取得了丰硕成果。

第三节 区域融合

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必须走融合、开放、共享的正途,不能搞以邻为壑、“诸侯经济”和孤岛式发展。佛山放眼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坚持“一盘棋”谋划,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从整体出发,积极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努力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配置资源,再创对内对外开放新优势。

积极推动广佛同城化。实施《广佛同城化“十三五”发展规划》,构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新格局。加强广佛轨道交通规划衔接,加快建设海华大桥、珠江大桥放射线接广佛新干线等项目,打通交界地区“断头路”。强化南海、顺德、三水区与荔湾、番禺、花都区深度合作,重点建设“五眼桥-滘口”和“三山-东沙”示范区。推动广佛创新驱动同城,广佛同心共同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促进南海区青年湖电子信息产业园与广州白云区黄金围产业园联动发展。

加快区域一体化发展。以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合作试验区(广东园)建设为依托,推动沿线城市在产业、环保、旅游等方面加强合作。把握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和西江黄金水道扩能升级机遇,打造珠江-西江经济带江海联运重要枢纽。建设粤港澳合作高端服务示范区,拓展佛港澳合作新空间。超前理念,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禅南顺(三龙湾)高端创新集聚区,加快佛山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南三产业合作区等平台规划建设,构建“一环创新圈”“1+5+N”创新平台体系,积极对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主动承接深圳创新溢出效应。强化佛山国家高新区在全市创新发展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实施“聚焦高新629”计划,建设科技创新小镇群,佛山国家高新区全国排名由第38位上升至第29位,累计引进项目369个,总投资额近700亿元。

强化核心园区引领作用。吸纳国际创新资源,建设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产业创新基地、国际制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园、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力合(佛山)科技园等载体;打造国家(南海)高端装备产业园、广东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海尔三水创新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化科技园区;推进中德工业服务区创业升级,加快推进德国弗劳恩霍夫协会绿色建筑示范工程、欧司朗研发中心、微软创新中心等一批重大项目。以“佛山一环”沿线的佛山国家高新区、乐平智能创新示范区、佛山国家火炬创新创业园、顺德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平台为节点,借鉴美国128号公路创新廊道经验,做好空间和产业规划,加强各类创新平台和配套设施建设,打造有利于创新资源要素自由流动、深度融合、集聚发展的创新廊道。加强规划引导,逐步将小型、分散、特色不突出的镇街产业园区升级为大型、集中、特色突出的产业园区,成为发展智能制造产业的重要载体。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科技和文化合作交流,巩固发达国家市场份额,努力开拓新兴市场。引导企业布局“一带一路”沿线投资,完善扶持企业境外建设工厂、研发中心和营销网络的政策体系,鼓励有实力企业开展跨国投资。碧桂园、联塑、国星光电、东方精工等骨干企业加快多元化海外投资并购步伐,美的收购日本东芝白电,与日本安川电机合资设厂,收购德国库卡、打造美的库卡智能科技园区。碧桂园在顺德建设新能源汽车小镇项目,计划引入中国沃玛特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海信科龙投资5亿元建设智慧绿色工厂。联塑打造家居建材五金全球销售连锁平台“领尚环球之家”。同时,后备骨干企业力量壮大,科达洁能在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设立合资陶瓷生产基地,肯尼亚二期项目实现投产。星徽精密收购意大利CMI集团91.5%的股权。在匈牙利、澳大利亚设立佛山泛家居品牌产品展示体验馆,中德工业城市联盟成员扩大至33家。组建市投资促进中心、佛山(深圳)产业联络处,设立招商引资重大项目专项资金,制定招商引资行为指引。签约投资额超亿元内资项目395个,计划投资3016.3亿元;超千万美元外资项目46个,计划投资35亿美元。

第四节 产城人融合

“产城人”融合发展是以城市为基础,为产业提供发展空间,为产业经济提供载体;以产业为保障,驱动着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从而达到产业、城市、人三者之间有活力、持续向上发展的和谐生态发展模式。为破解城市转型发展难题,佛山以“产城融合、以人为本”为发展理念,实施城市升级引领转型发展和环境再造,坚持以城带产,在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上下功夫,重构城市功能,实现城市功能升级,激活传统产业,催生新兴产业,打造城市的可持续竞争力,逐步探索出一条具有佛山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之路。

完善城市基础建设。抓住全国文明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契机,扎实推进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投入1709.79亿元,建成项目316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深入实施“强中心”战略,各组团中心城市硬件设施建设提速,广东金融高新区、中德工业服务区、佛山高新区等重点推进,中德工业服务区成为全国首批“中欧城镇化合作示范区”,市图书馆、科技馆、青少年宫等文化新地标建成使用,岭南魅力小镇串珠成线,逐步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级。全面加快中心城区“一老三新”区域建设,通过“三旧”(旧城镇、旧村居、旧厂房)改造,五年新增改造项目925个,用地面积7.07万亩,已完成项目367个,用地面积1.84万亩,充分挖掘了存量建设用地的开发潜力,最大限度地提升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缓解土地供需矛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国家级、省级重大发展平台建设。

建设区域交通体系。贵广、南广高铁通车,为佛山加强区域合作,推动粤桂黔高铁经济带建设搭建桥梁。“两环五横四纵”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佛山西站建设、佛肇城际线、广佛地铁南延线等城际、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促使城市现代交通格局开始呈现,为城市与周边区域、城市内部各区之间的资源配置和共同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生态文明环境建设,加快内河涌等水环境整治和空气污染整治。出台了最严格的环保责任制考核和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建立“环保警察”队伍,加大财政投入强化大气污染治理和河涌整治。2016年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比2011年下降58.8%,PM2.5年均浓度比2013年下降28.3%,首批整治的42条重点河涌达标率69%。加快城市主要道路沿线、主要滨水地区绿化改造提升,初步构筑起具有岭南特色的城市绿化景观系统。推进城区及镇(街)主要道路路面、人行道、路灯、绿化、建筑立面等“五位一体”道路整治,打造了一批高质量、高标准、具有佛山特色的地标性项目。推进“绿城飞花”主题绿化景观建设,打造一批亮点示范工程,推动道路、河涌、公园彩化花化,成为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力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市域森林覆盖率达34.8%。推进城市文化产业建设,注重保留城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特色文化、注重打造地域传统特色文化载体,塑造岭南特色水乡,提升城市人文环境。

第五节 军民融合

军民融合发展是富国强军的重大国家战略,也是增强地区经济发展新动能的重大发展机遇。佛山立足产业实力雄厚,尤其是制造业和装备业发达的经济特点,将军民融合发展当作助推产业整体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全力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积极面向军民融合重点领域探索可复制、可推广、可持续的军民融合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发展格局。

打造国内一流军民融合示范园区。2017年9月,佛山市人民政府与中国能建在佛山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以顺德区杏坛镇等行政区域为轴心,共同规划建设总面积达95平方公里的佛山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同时,设立总规模2000亿元的佛山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基金,首期启动资金600亿元,重点支持军民融合产业重大项目引进、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军用技术转移转化、军民融合企业改制等领域。目前,该产业园已签约进驻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服务合作机构,以及10个前沿科技和核心技术项目等。未来佛山将以全域作为创建范围,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全国军民融合产业高度集聚、军民技术转化突出、基础设施共享以及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地和示范区,辐射带动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升级和军民融合产业的集聚发展,为全国军民融合发展探索路径;到2030年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军民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除了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佛山五区立足自身资源,主动出击,对接强资源、聚集重大项目,取得初步实效。其中,禅城加快建设绿能装备特色小镇,打造佛山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南海先后迎来佛山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和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佛山军民融合技术推广中心两大平台;顺德积极聚焦先进探测、空间与海洋工程、新材料新能源等六大产业方向,布局七大园区;三水首家军民融合专业孵化基地云炬军创工场揭牌,总面积超过7000平方米,将搭建军民融合技术转化服务平台和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高明依托金兰铝厂等龙头企业与南昌航空航天大学等合作共建工程研究开发中心,合作开展人才培养与输送、科研学术交流、科研成果转化等。

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主动对接军队高端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积极构建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大力支持“民参军”,积极承接“军转民”,推动军事装备生产技术和研发成果率先在佛山转化。在产业层面,佛山着力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制造、智能穿戴制造、生物智能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材料和新能源等六大军民融合特色产业,不断壮大军民融合高新技术企业集群。在大项目带动下,一批军民融合龙头项目、精品工程已经在佛山涌现。如广东国防科技工业技术成果产业化应用推广中心筹建工作有序推进,共签约包括广东宏大爆破有限公司的“CXH武器系统”等18个项目、北京国联众泰科技等14个项目正在洽谈进驻;佛山顺德军民融合创新产业园项目于2017年12月28日顺利开园,天基物联网DCS系统、微波光子雷达、X波段阵列天气雷达等首批12个项目签约进驻;佛山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已培育柏克新能、宽普射频、广顺电器、新光宏锐等逾15家“民参军”重点企业,年产值达50亿元;佛山市军民融合产业园于2018年4月2日揭牌,已签约进驻一批军民融合产业基地和服务合作机构,以及10个前沿科技和核心技术项目。

第六节 文化融合

文化是佛山城市发展的重要优势,也是佛山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禀赋。特别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佛山经济实力显著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市民文化消费需求日益旺盛,城市发展迈入以文化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形态、丰富城市内涵、提升城市价值的关键阶段。面对新任务、新要求,佛山始终把文化建设与城市治理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与产业转型升级紧密结合起来、与民生持续改善紧密结合起来,以建设文化导向型城市为目标,以城产人文融合发展为主线,着力打造一座人文与繁华并茂、精神与物质共享的文化导向型城市,树立与中国制造业一线城市相适应、与“经济佛山”相匹配的“文化佛山”新形象。

完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文化产业正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佛山坚定新发展理念,围绕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岭南魅力之城,坚持面向制造业转型升级,面向新消费升级,面向城市品质提升,以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为着力点,实施“文化+”战略,着力打造新龙头,培育新增长点,发展新业态,建设新平台,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动能、消费增长新引擎、城市形象新名片。随着文化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佛山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进入了“快车道”。2012年至2016年佛山文化产业增加值由290亿元增长至337亿元,暂列全省第四,在全省人均产值、营业利润率、资产优良率等指标上,佛山则排名第一。促进文化资源与文化产业有机结合,创意设计与生产制造深度融合,提升工业品、消费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随着转型升级的进行,佛山超1000家传统家电、家具、陶瓷等企业已经开始了文化创意增值产品的市场探索。某玩具企业将原来单一的玩具制造向动漫、IP打造延伸,不仅成立专门的文化传播公司,制作了几十集的动画片,还通过IP授权获得了较多的收益,2017年实现销售收入9800万元。实施“鲲鹏展翅”“百强文化企业”扶持计划,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发展体育动漫、电子竞技、低空航空运动等文化消费新业态,建设“岭南体验、品质生活”文化消费城市。佛山拥有佛山创意产业园、广东工业设计城等11个市级以上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集聚小微文化市场主体近3000家。其中,广东工业设计城聚集了248家设计服务企业,拥有8000名设计师。值得一提的是,佛山文化产业中的影视产业迎来大发展。2017年新增影视企业65家,是佛山历年影视企业存量的一倍。目前,佛山共有影视企业539家。加快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规划、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建设,全市文化产业集聚区达到21个。特别是推动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省级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的创建,持续推进文产融合,加快培育富有活力、形态多样的文化产业集群。

发展生活性服务业。坚持以民生为本,是文化工作的大原则、大前提、大方向。佛山将惠民生、舒民困、解民忧落实到项目化推进上,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增强获得感、提高满意度。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休闲娱乐、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品质化转变。经过前期努力,佛山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已取得明显成效。在文化部中期督查中,佛山35个指标全部达标,其中31个指标为优秀。佛山将以公共文化服务创新为核心,重点抓好顶层制度建设和特色品牌体系两大板块,构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佛山文化e网通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文化中枢、“智能文化家+”4个基础性平台,成功打造“城乡十分钟文化圈”建设、公共文化服务配送、文化力量再造、数字文化服务、历史文化兴盛、书香佛山全民阅读、新市民文化暖心、特色文化片区打造和文艺精品锻造九大工程,将文化服务的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

推动商旅融合,打造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产业园区导入旅游体验休闲功能。引导鼓励佛山特色优势制造企业开发工业观光游、工厂购物游、商务考察游、科技体验游,推出六条集聚佛山制造业精品的“畅购佛山”特色之旅,未来还将建立工业博物馆,加强保护挖掘佛山原有产业发展历程中的工业遗产,展现城市的历史延续,启迪教育后人。鼓励线上线下互动,推动实体商业创新转型。建设西樵山国艺影视城、华侨城文化旅游综合体等重点项目,支持石湾西片区创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促进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融合发展。

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积极传承佛山历史文脉。在城市公共建筑、公共空间整体规划和建设管理过程中,融入更多文化元素,体现历史沿革,强化城市文化特色。同时,加大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力度,编制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加紧推进仁寿寺的扩建、梁园及周边环境的改造提升、东华里片区的改造、塔坡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琼花会馆的复建等工程项目,恢复老城历史风貌。打造10条特色文化街,对筷子路、福贤路等特色老街进行恢复改造,讲好老街故事。推进岭南天地、石湾历史文化街区、平洲玉器街等六个文旅街建设,形成集商业、旅游、休闲于一体的风情街区。加强传统文化保护与利用,弘扬陶瓷、武术、粤剧等岭南特色文化,强化公共资源品牌保护,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实施“文化佛山”三年行动计划,着力打造“世界美食之都”、“世界功夫之城”、“陶艺之都”等系列文化品牌,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快佛山国际体育文化演艺馆、佛山新城文化中心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入开展“佛山韵律·和风鸣畅”等艺术惠民活动,推动“文化惠民”向“文化悦民”升级。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全面优化城市功能,挖掘提升历史文化内涵,促进文化与城市、产业相融共生,努力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让市民在优美环境中安居乐业。

第七节 不足与建议

佛山近年来在融合发展路径的探索上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争创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和加快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等顶层设计文件依次出台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持续提升,在激发“双创”活力、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已初显成效。但佛山人清醒地认识到,当前仍存在制造业大而不强、传统产业比重偏高等问题,且统筹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现象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新旧动能转换有待提速;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城市功能品质与经济发展水平不匹配,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体制机制亟须完善,营商环境优化措施有待加强落实等问题。正如佛山市委书记鲁毅所说,佛山正处在“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的重要关口,“前有标兵,后有追兵”,必须迎难而上,正视发展中积累的问题。正如改革的问题必须回到改革本身解决一样,解决佛山融合发展的问题,还是要从创新驱动、融合发展上下功夫、找答案。为努力寻求和把握阻力更小、效率更高、结合更好的融合发展路径,通过对佛山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各届的访谈调研了解,我们建议下一步佛山围绕夯实融合发展基础、营造融合发展环境、提升融合发展层次三方面开展工作:

夯实融合发展基础。围绕加快建设高品质现代化大城市,优化“强中心、多组团”网络型城市空间布局,将禅城、南海、顺德打造成为广佛都市圈核心区,引领全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发展;构建全市统筹规划、各区协调联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发展速度、优化经济结构、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促进各区竞合发展;坚持以高水平规划引领城市现代化,提升城市形态功能品质,打造宜居宜业宜创新的城市。

加强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全市轨道交通“四网合一”,开展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修编,优化城市路网结构,创建国家公交都市示范城市,加快佛山沙堤机场迁建,规划建设临空经济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西部航空枢纽。整合开发西江、北江岸线资源,优化港口规划布局,推进珠江黄金水道建设,加快发展临港经济区。完善通信、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扩大全市宽带网络覆盖面,建设光网城市和无线城市。加强城市数字化智慧化建设,完善全市统一的数字城管信息系统,促进交通、警务管理智能化。

营造融合发展环境。以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融合为主线,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为主攻方向,编制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政策文件,打造两化融合“佛山方案”。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强化融合发展基础能力,加快推进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制造业“双创”平台、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等试点示范,培育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全要素生产力。建立融合发展相关的多部门市级决策机制和常设办事机构,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制造业尤其是民营企业金融服务政策督导,加大内引外联力度,加强人才培养,为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提升融合发展层次。培育基于平台的实体经济新生态,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并举,力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3500家以上,培育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排头兵企业,推动更多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上规模。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推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跨越发展,用好电子信息产业基金,引进集成电路、新型传感器、新型显示等引领型项目,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优化升级传统产业。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力争再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支持企业瞄准国际标准引入新技术、新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水平,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

大力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发展增材制造、高性能医疗器械、智能制造装备与自动化控制系统等高端装备制造,开展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力争到2020年,新增市级试点示范企业20家、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30家、机器人应用3000台。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坚持立足前沿、面向未来,加快智能家电、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集群化发展,力争通过若干年努力,打造若干个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突出以科技创新为导向的招商引资,办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广东)国际“互联网+”博览会等重大展会以及中国制造论坛等重大活动,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质量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重大项目,为经济发展增添新动力。

(作者为工信部电子工业出版社工业分社社长,华信研究院智能制造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