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8年的9月,习近平主席提出了现代都市圈的概念,到2019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又提出了都市圈的问题。都市圈已成为当下中国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
这些年提城市群,提特色小镇,提中心城市,现在又在提现代化的都市圈,那么现代化的都市圈到底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呢?在27日举行在博鳌亚洲论坛2019年年会——“中国区域发展的都市圈时代”分论坛上,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徐宪平指出,在过去一个时期,无论是区域发展,还是城市化发展,都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有的区域战略确定的地理单元太大,包括十几个省,难以形成针对性的、差别性的区域发展政策,也就难以形成区域间协同发展的机制。“我原来在湖南省当副省长的时候,谈到城市群一体化,我看了一下跨区域的城市群,基本上还是你干你的,我干我的。你要朝东我要朝西,你要抓狗我要抓鸡,就没有形成一个火力。”所以,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比构建跨区域城市群更能产生积极的落地效应和示范效应。
中国国务院参事、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 徐宪平
徐宪平进一步解释,现代化都市圈是以超大、特大城市为强大支撑,以小时通勤圈为基本范围的紧凑型、紧密型的空间生态,基本上都是在一个省的行政区划内,比如说长三角的南京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像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武汉都市圈、重庆都市圈、成都都市圈,关中平原的西安都市圈,基本都在一个省的范围内,基本可以形成共识,整合资源,探索创造出了一个一体化发展、差异化发展的经验和模式。城市群太大了,而都市圈创造出来的经验可以以圈带群,逐步推广。
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张燕生看来,从区域大格局的变化,当前区域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趋势,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是在一个国家,二种制度,三个关税区的情况下,推动粤港澳下一步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在粤港澳可以看到,根据粤港澳的规划,有三个集点带动,一个是港深带动东莞和惠州,整个珠三角的东岸地区的发展。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学术委员会委员 张燕生
但是,就全国而言,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徐宪平表示,政府在推进都市圈的建设中,重在破除体制机制的障碍,主要的着力点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基础服务均等化,特别是推进通过大市场的形成,还要建立区域协同发展的机制。
然而,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表示,“我们不用太担心所谓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可以通过人口的自然流动来慢慢的流动,上海虽然是中国的第一大都市,但是上海的GDP和人均收入都比杭州、宁波要低,因为它的福利多了,很多的人来上海,不是为了要更高的工资,而是为了享受更好的公共服务,一些贫困地区的人口流出之后,当地的人口减少了,但是人均可以获得的公共服务也可以相应的增加。”
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 李迅雷
华夏幸福产业研究院院长顾强则认为,中国大城市和都市圈的发展,存在“中心大饼”很大,而周围的微中心建设不足的问题。这样情况的发生,一是因为中国的都市圈和大城市的发展理念存在问题。二是中国城镇体系的规划完全是按照本地行政区来编制,没有把都市圈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规划。
北京师范大学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刘学敏更是指出,未来的都市圈的发展,应该是一个系统的思维,突破行政的区域。要确立一种都市圈的思维,我们看问题要从都市圈的视角上分析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都市圈研究中心主任 刘学敏
近年来,我国都市圈建设呈现较快发展态势。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贾康表示,“都市圈应该在体制创新方面落地。”
他指出,在都市圈的发展过程中,无论各个已经的差异如何,一定要认同市场经济发展的共性;政府必须在发挥自己的特色的方面,兴利除弊,守正是第一步的,还要承担一定的风险,政府一定要注意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是要牵头把各个都市圈的规划落实到规划先行;政府自己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托底的事,中国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以后要更多的接纳从农村区域进入城市的人,让他们尽快的市民化,托底的事是政府必须做好的。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首席经济学家 贾康
从另一面看,土地是建设都市圈的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所所长李迅雷坦言,现在很多的企业的研发在上海,企业就在江苏浙江,因为没有了地,导致了成本居高不下,这对都市圈的形成是不利的。
刘学敏强调,目前我们国家的各个城市的发展来看,由于城市都是在一定的行政区域里面,所以造成的结果就是每一个城市都在为自己的城市发展来定位,由于行政的格局,导致了大城市的发展,都具有经济学家说的虹吸效应,把周边的资源吸干,很多的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把周边的带起来,而是损害周边的利益。
张燕生指出,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传统制造业转型比登天都难,缺人才、缺资金、缺品牌的渠道和能力。
徐宪平表示,区域发展也好,创新发展也好,都要人才驱动,粤港澳大湾区的话,它的面积在世界大湾区肯定是最大的。我相信它的人口也是最多的,我相信它未来的总量,也会变成第一。
并建言,吸引国外的人才,现在都是实行报批制,像粤港澳这样子的地方,能不能提出一些需求,国家认定了以后,可以给他们一定引进人才的自主权。
《财经》智库总裁、《财经》杂志执行总编张燕冬博士
《财经》智库总裁、《财经》杂志执行总编张燕冬博士在主持中强调,人才的流动或涌动是一个城市是否拥有潜力和活力的明显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