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智库》杭州金融科技报告丨贲圣林:金融科技的智力支撑

文/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贲圣林、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流动站博士后张月霞、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李心约、浙江大学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助理许帅  

2019年06月25日 14:29  

本文14345字,约20分钟

本文节选自《财经智库》最新发布的报告《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杭州是金融科技产业高地,致力于打造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和“数字经济第一城”,拥有阿里巴巴、蚂蚁金服、恒生电子、海康威视、新华三等著名金融科技企业,凭借丰富的金融科技体验、良好的数字经济基础和浓郁的创新创业氛围,发展成为中国著名的金融科技城市。基于杭州金融科技发展现状,《财经智库》成立了课题组,由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原副理事长王忠民为课题组组长,对杭州展开了高密度调研,走访了五十多家企业和协会,召开了多次内部研讨会,并撰写出《迈向数字经济的杭州金融科技》研究报告。报告详细分析了杭州的先行经验和未来挑战,亦为全国各地发展金融科技提供了重要参考。

杭州金融科技发展优势和短板并存。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但偏重应用层面;政产学研联动,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人才新政频出,但城市间“抢人”激烈;人才流入领先全国,但高端智库仍显不足。金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需构建政府、科研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相关智力支持的协调体系

文/贲圣林 张月霞 李心约 许帅

近年来,金融科技发展迅猛,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第四次金融浪潮。在科技化、智能化的冲击下,金融理论、金融模型,甚至未来需要什么样的金融人才、金融技术等都正发生革命性的变化。美国、英国、新加坡等都在力推本国成为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国内北京、上海、深圳等地也纷纷抢占制高点。杭州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改革的弄潮儿,金融科技发展起步早发展快、业务和地域分布范围广、行业企业亮点纷呈,既有全球一流的金融科技企业——蚂蚁金服,又有高度活跃的金融科技独角兽企业,如 51 信用卡、同盾科技、微贷等,更有众多的金融科技创新企业。

“人才为本,人才致胜”。得益于前瞻的战略视野、积极的多方合作与包容的城市氛围,杭州在金融科技领域不断汇聚人才,坚持创新应用,积累了独特的发展优势。总的来看,杭州立足科技赋能金融,积极探索深入的政产学研联动机制,以强劲的政策支持力度与市场发展优势吸引人才,人才流入领先全国。在欣喜于杭州金融科技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当前存在的一些不足,特别是金融科技发展偏重创新应用,基础与结构仍待完善、高精尖人才与高端智库储备仍显不足、整体国际化水平尚待提高,以及面临来自国内外各大城市的激烈竞争。

西湖大学。图/视觉中国

一、优势与短板

(一) 科技赋能金融创新,但偏重应用层面

据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研究室携手剑桥大学新兴金融研究中心、浙江互联网金融联合会、铜板街共同发布的《2018中国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杭州金融科技水平排名全国第三,超越深圳比肩北京、上海。就城市经济禀赋而言,杭州立足科技赋能金融,有着强劲的内生动力。2017年,杭州认定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589家,累计达2884家;年末培育认定研发中心2189家,其中省级研发中心83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9238家;省级以上企业研发机构1203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7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113家,其中国家级32家,省级60家;拥有省级众创空间101家,其中23家入选2017年省级优秀众创空间。2017年杭州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为3.15%,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92.32亿元,增长23.2%。

杭州金融科技的企业数量、业务规模、客户规模等逐年攀升,积累了行业细分领先和龙头企业领先的双重优势。行业层面,从最初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基于电子商务发展起来的网络支付和网络贷款领域,已经拓展到消费金融、供应链金融、区块链金融、智能投顾、大数据征信、传统金融机构智慧化、保险科技、监管科技等众多领域,各细分领域轮动发展,后续发展持续获得支撑。企业层面,杭州既拥有一批独角兽企业,又有一大批成长型的中小企业。蚂蚁金服是全球最大的金融科技独角兽,截至2017年年底,蚂蚁金服的总估值已超过1000亿美元,居中国未上市公司估值排行榜第一;2018年6月,蚂蚁金服对外宣布新一轮融资,融资总金额为140亿美元,汇集了11家全球顶尖资本,包括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马来西亚国库控股、华平投资、加拿大养老基金投资公司、银湖投资、淡马锡、泛大西洋资本集团等全球顶尖资本成为新增的战略投资者。51信用卡、同盾科技、挖财与蚂蚁金服一起入选2017中国科技金融50强,51信用卡于2018年7月在香港上市;连连支付、同花顺、恒生电子、信雅达、微贷网(2018年美国上市)、邦盛科技等一大批企业发展迅猛,在各自细分领域形成了强大影响力,成为单打冠军;有数金服、趣链科技、复杂美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创新型金融科技企业,已成为全国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目前杭州共有连连支付、趣链科技等33家融资额超5000万人民币的金融科技企业,据《2018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城市报告》,得益于蚂蚁金服超高的融资,杭州成为优秀金融科技企业融资额最高的城市。

但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不少挑战。首先是金融科技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专利等创新基础方面有所不足。虽然杭州在金融科技的某些技术领域达到世界前沿水平,比如根据IPRdaily和incoPat统计的2017全球区块链专利数量排名,阿里巴巴以43项全球专利排名第一,但是就整体的技术创新质量和水平来看还需要不断努力。例如在人工智能的应用方面,硅谷热衷于投入智能硬件、无人机和无人驾驶等领域,而杭州金融科技企业则更集中在互联网应用场景层面或业务模式的创新上。

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驱动,创新基础的差距给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获取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挑战。2017年,浙江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为1.15万家,不到广东省(3.3万家)的一半。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浙江省的区域创新能力多年来一直排名第五,总体尚可,但创新主体规模与投入不足,尤其是研发投入强度(据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2017年浙江省R&D经费投入强度为2.45%)与江苏(2.63%)、广东(2.61%)等省存在一定差距,与科技强国美国、德国、日本等3%-4%的研发投入强度差距更大,并且研发投入的分配情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普遍仅将5%的研发经费用于基础研究,而美国将17%的研发经费用于基础研究。聚焦到企业研发投资层面,根据普华永道发布的“全球最大(基于研发支出)1000家上市公司”报告,以Alphabet为首的美国公司的研发支出至少是中国公司的5倍以上,阿里巴巴的研发支出低于包括日本工业和消费电子集团松下公司在内的44家公司,这也再次反映出包括杭州企业在内的大多数中国金融科技企业在过去10年的创新方式更擅长应用现有技术,而非原创基础技术研究。

此外,杭州,乃至浙江,缺乏全国性要素交易市场和金融机构总部,传统金融发展有待强化,传统金融与新兴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仍需要不断努力。总之,杭州需要借鉴一些模范城市或地区的科研创新体制建设经验,在科研经费投入、科研成果转化、创新创业基金支持、专业人才培养等领域不断努力。

(二)政产学研联动,但国际化水平有待提高

金融科技智力支撑与创新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学校、科研院所的多方联动。杭州市正不断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钱塘江金融港湾、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等政策规划,推动产业向更高端、更科技、更智能、更富有国际竞争力的“新经济”转变。在金融科技生态营造上,“一湾五镇多点”的新金融空间支撑体系已使得西湖区的西溪谷互联网金融小镇、上城区的玉皇山南基金小镇、江干区的钱江新城、下城区的城北体育公园互联网金融产业园和萧山区的区块链产业园逐步成为杭州金融科技产业的重点集聚区域,创新资源丰富,政府政策支持优势显著。杭州市政府也大力支持孵化器发展,推动众创空间建设,完善“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目前,杭州已建成国家级众创空间35家、孵化器30家,国家级众创空间和孵化器数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一。

杭州的政产学研融合已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具体来看,2015年4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正式成立,汇聚浙江大学经济、法学、管理、数学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公共管理等学院的研究力量,开展跨学科研究,致力于成为引领国际的中国新金融智库和培养互联网金融人才的世界级基地。2017年5月,奥克兰大学中国创新研究院在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园,这是奥克兰大学在中国落地的首家研究院。研究院作为奥克兰大学在中国科研成果转化的唯一对外窗口,将为帮助新西兰等国际创新型公司和研究人员在中国市场找到合作伙伴并紧密对接,为新西兰和中国之间的科技和创新合作给予更多支持。2017年9月,之江实验室落户中国(杭州)人工智能小镇,致力于打造一批世界一流基础学科群、建设一批重大科学基础设施、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研发团队、取得一批重大共性技术成果,从而助推杭州成为科技赋能的创新高地。同年10月阿里巴巴“达摩院”成立,三年内计划引入100名顶尖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投入1000亿人民币,用以涵盖基础科学和颠覆式技术创新的研究。2018年2月,Money20/20 全球金融科技创新大会永久落户杭州,并于11月成功召开了首届Money20/20中国大会,此次大会吸引了花旗银行、IBM、渣打银行、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摩根大通、亚马逊、汇丰银行、微软、Ripple、盛宝银行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共有来自逾40个国家的金融科技行业领导者、赞助商及知名媒体出席。2018年4月,西湖大学的建立得到正式批复。同年6月,由阿里巴巴倡议,全球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多领域的顶尖学者们共同发起的研究机构罗汉堂在杭州成立。2019年2月,中国工程院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共建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浙江研究院框架协议签署仪式在杭州举行。这标志着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最高水平的国家智库正式落地浙江,也标志着省院合作全面进入快车道。浙江研究院将围绕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的数字经济“一号工程”与打造“互联网+”和生命健康两大科技创新高地的目标,为生命科学、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等浙江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工程科技问题、战略规划等提供研究、咨询服务。此外,杭州积极实施“三名工程”,将在未来10年引进建设一批国内外有重要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打造“名校名院名所”。政策搭建人才沃土、企业依托实践场景、高校探索领域前沿、研究院聚焦智库打造,政产学研的有效联动激发了杭州培养金融科技人才、开发金融科技智库、建设金融科技中心的巨大潜力。

但是,在杭州金融科技发展政产学研积极联动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当前,杭州金融科技的整体品牌与国际宣传交流合作仍为短板,在新兴金融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国际传播能力等仍需加强,与国际金融中心老牌城市——伦敦、纽约、新加坡差距明显。以伦敦为例,据GFCI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显示,伦敦连续数次蝉联全球前20大金融中心排名的冠军,其中金融科技为伦敦增色不少,统计显示,金融科技是英国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的一部分,拥有全球四分之一的金融科技独角兽,在2017年吸引到了13.4亿英镑的投资,2018年伦敦的金融科技股票上市公司位列欧洲第一位。此外,在优秀企业与高端人才越来越重视城市国际化竞争力的背景下,杭州的整体国际化水平与国际承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据科尔尼咨询发布的《全球城市指数》榜单,2018年杭州排在第117名,与榜单的前三甲—纽约、伦敦和巴黎三个城市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流、政治参与和文化体验等方面有着明显差距;与北京(第9名)、上海(第19名)、广州(第71名)、深圳(第79名)这几个城市相比,杭州的国际化水平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在国际化发展的基础设施方面,以国际机场建设为例,据民航局发布的数据,2018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38,241,630人次,排名全国第10位,较之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吞吐量100,983,290人次,排名全国第1位)、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吞吐量74,006,331,排名全国第2位)、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吞吐量69,720,403,排名全国第3位)还存在较大差距。与国际发达城市机场运力相比差距更大,例如亚特兰大机场吞吐量10739万人次,洛杉矶国际机场吞吐量8753万人次,东京羽田国际机场8709万人次。在机场航线通达性上,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截至2017年底共有49个国际及地区通航点,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近90个通航点、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及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百余个通航点相比也有差距。除基础设施外,要让金融科技人才“留得住”、“用得好”还需不断提升城市生活的开放度和便利性,优化国际化人才服务环境,解决好住房、医疗、子女就学等生活配套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人才新政频出,但城市间“抢人”激烈

纵观历史可见,城市是在流入和集聚人才的过程中实现从优秀到卓越的,而金融科技产业的发展亦是如此。2016年以来,浙江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的通知》,着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省份,努力把浙江建设成为人才集聚之地、人才辈出之地、人才向往之地。2017年,浙江启动《浙江省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简称浙江“万人计划”),计划从2017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重点地遴选支持万名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哲学社会科学、经济金融管理等领域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青年拨尖人才。浙江“万人计划”和“千人计划”并行,旨在用好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有效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精英人才流入。

近年来,杭州也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不少吸引、集聚人才的政策。2015年,杭州市政府出台《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引进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简称“杭州人才新政27条”),对人才引进培养、创业扶持和生活保证等方面的政策进行创新完善,从世界顶尖人才、国家和省市的高端人才甚至是“偏才”、“专才”,都能享受到资助、户籍、住房、医疗、社保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2016年6月,杭州启动新一轮杭州市全球引才“521”计划,从2016年开始,计划用5年时间,在全市重点创新项目、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企业和金融机构、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和成果转化为主的各类园区等领域,引进并重点支持200名左右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新兴产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每年引进10名左右拥有海外学习工作经历,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和金融机构从事创新工作的青年人才。同年启动的“115”引进国(境)外智力计划,目标是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力争引进高端国外专家100名、实施引进国(境)外智力项目1000个、聘请各类国(境)外专家5万人次。2016年11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完善人才新政的若干意见》(简称“人才‘若干意见22条’”),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更好的政策、更优的环境,吸引全球英才来杭创新创业。2018年2月,杭州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杭州人才国际化的实施意见》,这是继2015年出台杭州“人才新政27条”、2016年出台杭州人才“若干意见22条”之后的又一重大人才政策。《意见》聚焦创新更具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引育留用机制,重点围绕外国人才引进和本土人才国际化培养,创新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等政策,努力建设人才生态最优城市。2018年10月,杭州市人民政府下发了《杭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完善市区户口迁移政策的通知》,明确提出建立居住证与户口登记相衔接、适度放宽投靠迁移和进一步放宽人才落户等新的政策内容。频发的人才新政、强大的政策支持力度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全球优秀青年人才来杭发展。2019年4月4日,杭州发布《关于贯彻落实稳企业稳增长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政策举措的通知》,其中,在第四大项第18条“强化引才育才保障与服务”一项,提出“全日制大学专科及以上人才在杭工作并缴纳社保的,可直接落户”。继广东广州、陕西西安、江苏南京等城市放宽落户条件后,杭州也加入2019年“抢人大战”。

云栖大会展出的“黑科技”,让观众感受科技的魅力。图/IC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才俨然已经成为第一资源,也是创新活动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的因素。新形势下,国内外一些重点城市纷纷出台人才引进政策,加紧招才引智,而且竞争十分激烈,特别是对于海外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已然进入白热化。美国硅谷依托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包括实施税收减免返还、对高新技术企业优化土地出让政策、每年投入数十亿美元进行基础研究等。英国政府发布被称为“40年来英国移民政策最大改革”的白皮书,明确区分低技能移民和高技能移民,确保移民政策对人才的合理倾斜,新的移民政策规划还取消了目前对高技能移民申请工作签证的每年2.07万人的名额限制,以便不论是来自欧盟还是来自世界其它地区的医生、工程师、音乐家,飞机驾驶员,经纪人,图书管理员,食品检查员,测量员,建筑师等等高技能人才都可以申请工作签证。英国还以完善的初级和高等教育体系、享誉世界的高教院校和一流的教学科研能力,持续吸引着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地优秀的年轻人到英国留学、深造、发展事业。加拿大于2017年启动“全球人才签证计划”,通过缩短外籍技工申请工作签证的时间,以吸引高素质人才快速涌入加拿大,刺激本国企业的创新和发展。

国内大中城市也纷纷出台新政,掀起“人才争夺战”。武汉提出“双百万计划”,即“百万大学生留汉创新创业”、“百万校友资智回汉”,30周岁以内在武汉就业创业,有稳定住所的本科生、专科生可直接落户,并提供人才公寓。2017年武汉市的人口净迁移率也一举“扭亏为盈”,达到19.78万。长沙出台“人才新政22条”,计划在未来五年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在长沙就业创业,对高校毕业生实行“零门槛”落户,并将投入百亿以上资金深入实施“芙蓉英才星城圆梦”推进计划,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体现“百分百”诚意。成都发布《成都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了优化人才落户制度、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立蓉城人才绿卡制度、开展全民技术技能免费培训等12条具体措施。雄安新区引进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特事特办,提供个性化、人性化服务,积极吸引各类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上海、深圳、广州等地也争相推出落户、安家补贴、租房补贴、购房补贴、贷款支持等优惠政策“抢人才”。

综合来看,虽然杭州针对优秀人才的鼓励政策已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杭州发展所需的庞大人才需求量相比,仍存在较大空缺,特别是像金融科技这样对高端人才需求旺盛的行业。面对激烈的竞争,杭州如何吸引优秀人才,为金融科技发展提供智力支撑,这对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都提出了新要求。

(四)人才流入领先全国,但高端智库仍显不足

2017年,杭州人才总量已达229万,人才净流入率、海外人才净流入率均居全国城市第一。据杭州市人才服务局联合杭州人才网、杭州市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杭州人才市场发布的《2017年度杭州市接收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2017年杭州接收硕士及以上研究生人数首次突破一万,达10003人,同比增加21.68%,接收“双一流”高校毕业生达9547人,同比增加8.99%。杭州生源和省外生源接收量同步增长。杭州生源高校毕业生接收量27981人,同比增加25.2%,省外生源高校毕业生接收量26394人,同比增加12.9%。在接收高校毕业生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商务、软件工程、市场营销、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英语等专业学生接收量占比较高,这与杭州推进信息(智慧)经济和城市国际化建设对人才的专业需求相吻合。接收高校毕业生数量量排名靠前的用人单位集中在软件与信息服务、互联网金融等高科技产业,接收量排名前五的用人单位分别是是海康威视、恒生电子、华为、新华三、大华,其中2017年海康威视接受高校毕业生人数达1232人。

此外,杭州目前已累计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2.9万人、外籍人才1.5万人,共有外国人注册(担任法人)的企业4980余家,并已连续八年入选“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十大城市”。2017年,杭州新增留学归国人员3321名,比上年增长50%;引进美国、德国、法国、乌克兰、以色列、意大利等外国人才项目25个;互联网工程师人才净流入率为12.46%,位居全国第一。同时,落户杭州的海外精英中90%以上集中于信息软件、金融服务等高端技术产业,这充分体现了杭州在人才吸引上的魅力,并为杭州金融科技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当前,杭州逐步形成了以阿里系创客、高校系教授、海归系人才、新浙商系群体为代表的“新四军”创业创新格局,优渥的产业培育环境、丰厚的资本土壤、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等要素共同助力形成良好的人才生态环境。高质量、国际化人才的不断流入,构成了杭州金融科技建设的核心人力资源。

欣喜于杭州人才政策卓有成效、市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断提升的同时,也应认识到在领军人才与高端智库储备方面,杭州距离“数字经济第一城”这一战略目标仍有待进一步努力。

首先是高校层面,目前杭州共有39个高等学校,数量明显少于南京(53所)、武汉(80所)、西安(53所)等城市。其中有影响力的著名大学更加少,据中国校友会团队发布的2018-2019全国大学排名,杭州仅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这3所高校排名前100。与国际上其他金融科技中心城市相比,国际著名高校更少。根据2018年ARWU发布的全球500强高校,纽约9所,伦敦9所,香港5所,芝加哥4所,旧金山3所,而杭州仅有浙江大学一所。除高水平大学数量较少外,杭州国内顶尖、国际一流的国家实验室、科研院所、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平台数量也存在不足。据2018年科技部发布的《2016国家重点实验室年度报告》,浙江省共有9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少于北京(79家)、上海(32家)、江苏(20家)、湖北(18家)、陕西(13家)、广东(11家)等省市。科研院所方面,以中科院下属研究所为例,浙江全省仅宁波材料所1家,而上海、江苏和广东分别有11家、6家和7家。从创新平台看,深圳拥有5个国家级海外高层次创新创业基地,100余家科研院所和新型研发机构,北大、清华、哈工大等一大批国内著名高校在深圳都有建有研究生院,而杭州市的创新平台覆盖面还亟待扩大。

同时,杭州的高精尖人才储备仍然不够多,技术、业务、咨询等方面的领军型人才存在结构性短缺。2017年住浙“两院院士”46名,数量在全国各省市区中排在第10名左右,这与浙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新兴金融领先地位极不匹配。2016年,浙江研发人员中硕博比例为12.9%,明显低于广东(17.8%)、江苏(16.3%)和山东(16.2%)。省内技能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缺口也比较大,据测算分别达到560万人和200万人。对标国内一线城市,杭州也存在一定差距,以上海为例,从数量上看,上海常驻外国专家达9.3万余人,而杭州为1.5万余人;上海的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有45位,杭州是10位;上海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71名,杭州为341名;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达13万余人,杭州为2.5万余人从数量上看,上海常驻外国专家达9.3万余人,而杭州为1.5万余人;上海的外国专家获中国政府“友谊奖”有45位,杭州是10位;上海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771名,杭州为341名;上海工作和创业的留学人员达13万余人,杭州为2.5万余人。据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智库报告》,2017年浙江省无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综合影响力40强,2018年仅阿里研究院一家智库入选综合影响力50强(排名第42)。具体到金融科技新型智库建设上,根据中国金融信息网金融科技频道和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司南工作室对我国金融科技智库机构进行的盘点,杭州的金融科技智库机构数量(3家)也少于北京(13家)、上海(6家)。

二、夯实未来发展的智力支撑之道

2018年,杭州明确提出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的战略要求,并适时提出建设“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面对新的形势,为进一步夯实杭州金融科技未来发展的智力支撑,杭州需要高瞻远瞩,立足长三角,面向全球,积极聚人才、谋创新,不断增强在金融科技领域的话语权与国际影响力。

(一)政府,夯实金融科技智力发展的“设计师”和“店小二”

厘清定位,加强组织与领导保障。充分考虑杭州当前发展金融科技的优势和不足,因地制宜、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形成与北上深的错位发展格局;建立杭州金融科技创新领导委员会,全面负责中心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定位、规划统筹、政策制定、资源整合、组织协调、任务落实、人才培育和引进、招商引资、品牌打造等工作;倡导正确理念,平衡好金融科技创新与监管的关系,积极调动凝聚政府、企业、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的智慧,始终坚持把服务实体经济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扣“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等战略目标发展需要,灵活调整发展政策,促进发展与防范风险并重,金融科技与监管科技同步。

加强顶层设计,完善金融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配齐配强区、县(市)金融办力量,根据需要调整完善金融办内部机构设置;优化完善规划区域内区、县(市)金融办设置,落实金融科技工作部署职责,同时适度建立公益性社会组织,配备更多懂金融科技业务的干部,切实承担夯实金融科技智力发展的工作任务;积极采取多种措施优化、创新金融科技智力发展的支持政策,推动金融科技基础研究的发展,也推动产业的进步,促进杭州金融科技可持续发展。

重视人才培养与引进,营造人才吸引良好环境。充分发挥杭州现有政策效应,积极实施全球引才、引智计划,探索并完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高层次人才认定、支持政策、持续考评、薪酬激励等制度,完善金融科技人才环境,夯实金融科技发展的人才基础;提供与京津冀区域、长三角区域、粤港澳区域城市同等甚至更强竞争力的优惠配套政策,成立金融科技人才专项基金,深化人才引进、激励政策,优化并落实金融科技人才奖励;鼓励科研院所、企业优化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同时,加强与全球顶尖金融科技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合作互动,积极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高技能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重视品牌效应,打造杭州金融科技智力引才“新名片”。建立由政府主导、与第三方服务机构合作为辅的专业化品牌宣传模式,政府主导杭州国际金融科技中心品牌宣传工作,积极寻求外部合作,充分利用第三方服务机构专业化、多渠道的优势,扩展宣传渠道、强化品牌宣传,加强对外开放,向国内外金融科技中心城市广泛学习,开展招商推介及路演,吸引优质企业入驻杭州,借此机会积极对外宣传杭州金融科技人才政策,打造杭州金融科技引才“新名片”。

(二)科研院所,夯实金融科技智力发展的“黄埔军校”

探索金融科技人才培养,筹建杭州金融科技研究院。以浙江大学为中心,邀请海内外高校、科研机构,共同筹建杭州国际金融科技研究院。秉承合作、开放心态,整合行业优秀资源,打造“依托杭州、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国际化、专业化、应用型金融科技研究机构。坚持多元化人才培养理念,打通学科壁垒。鼓励科研院所、企业等多方资源联合,理论结合实践,培养符合金融科技行业需求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同时构建金融科技行业人才的“选、用、育、留”体系,为杭州金融科技创新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坚持基础技术研究,形成一批具有知识产权的研究成果。结合金融科技企业发展需求,重点开展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方面研究,夯实金融科技发展基础,进一步提升人才服务能力,促进行业健康发展。针对合作大事件,开展相关专题领域的理论、技术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研究。

探索强强合作机制,建立金融科技“名城+名校”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杭州与北京、上海、深圳、硅谷、波士顿、伦敦等国内外金融科技中心城市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机制,通过共建引导基金、产业园、推广中心等形式,推进杭州金融科技引智计划。以浙江大学为依托,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名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开展金融科技领域深度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人才培养中心等形式,切实为金融科技国内外深度合作搭建优质平台。

打造金融科技校企智库联盟,搭建金融科技智库示范平台。秉承“开放、合作、专注”的原则,引导联盟组织围绕相关领域的重大问题、前沿问题、热点问题进行研究,引领行业思考;组织各类学术及业务研讨活动,促进机构间、专家间的交流合作;本着金融科技行业的社会责任感,开展行业性研究项目,发布客观中立的行业报告等,将其建设成为集思广益、深谙金融科技的“军师”、“智囊团”。

新华三的研发工程师在半电波暗室里测试新产品的性能。图/IC

(三)企业,夯实金融科技智力发展的“践行者”

探索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传统产业加强与金融科技的融合升级。紧盯发展形势、着眼实际业务,在发展供应链金融、租赁金融、消费金融业务的基础上,严格实行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在产业链的上下游高效整合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既为产业链各环节企业提供贸易资金服务,又为供应链弱势企业提供新型贷款融资服务,实现全链条信息透明、上下游信息连贯。

拥抱新技术新模式,传统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科技应用发展。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引进或培养谙熟金融科技的人才团队,并根据自身禀赋,在研究、试验、业务等领域加大智力资源投入,使传统金融机构的资源能够运用在不同的关键领域,实现有效资源配置,为加速传统金融机构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战略布局提供可行的发展方案。

金融科技企业加强合作,完善新金融生态圈。重点聚集支付清算、金融基础设施研发、区块链金融、智能投顾、大数据征信等领域的金融科技企业,依托钱塘江金融港湾,通过线上线下联动,共建金融生态。线上,打造综合数据服务平台,构建金融科技商务区智能化的商业圈及生活圈,并建立金融科技创新生态圈。线下,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交流活动,为入驻企业搭建交流平台。同时注重产业链延伸,金融科技企业一方面要与既有的区域科技和金融优势产业相衔接,借助关联性和协同性迅速壮大发展,另一方面应当注重与实体经济相链接,要在把握新技术、新形态与借力地方优势产业或特色产业之间做到有机结合,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导入新业态、新模式,延伸金融科技产业链。

从实际出发,助力金融科技产业新型人才体系的构建。设定金融科技人才引进评价基本标准,设置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学历型人才和技术人才都应当纳入金融科技人才引进范围之内。依托杭州高校资源,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建立高校毕业生实习、创业基地等,吸引金融科技相关领域国内高校毕业生和留学归国人员;同时,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对人才的分类培养,完善激励制度,鼓励企业用对人才、善用人才。

(四)行业协会,夯实金融科技智力发展的“调节器”

充分发挥金融科技行业相关协会的双向沟通作用。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充分发挥行业组织聚集行业资源、协调和维护市场秩序的作用,加强金融科技行业之间、金融科技行业与监管部门之间、金融行业与科技企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形成促进交流共享、智力合作的服务平台。同时,加强与国内外其他金融科技行业自律协会合作,在现有的浙江省金融科技行业自律组织架构基础上,尽快与国内外金融科技行业协会对接,联合有关国际金融科技行业协会成立杭州委员会,促进金融科技人才交流,提升杭州金融科技行业自律能力,进而增加杭州金融科技企业的向心凝聚力和国内外影响力。

积极举办各类论坛、交流合作会,协助优质企业、人才“引进来”。加强与国际性科创大赛等组织和机构的联系与合作,创新大赛、论坛的推广方式,形成市场化、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科技论坛与交流模式。协调多方社会资源,鼓励企业参加相应论坛、交流会,为金融科技领域的创业者提供创业服务机构辅导、投融资机构辅导、金融服务机构辅导和政策辅导,并帮助金融科技人才和企业对接更多社会资源,助力杭州金融科技创新创业。通过联合举办论坛、交流会等方式,挖掘全球金融科技人才及优秀项目,对接政府资金,吸引社会资源,大力宣传资金、住房、各类保障等优惠政策,增强杭州对全球金融科技优秀企业与人才的吸引力,引进全球顶尖金融科技智力资源。

积极推进国际交流服务,引领智力资源“走出去”。鼓励有条件的行业协会在全球设立分支,打造杭州金融科技国际交流平台,促进人才交流、信息共享、资源互助,积极协助政府、企业做好全球路演与国际推广。

以eWTP海外试验区、蚂蚁金服国际化等重大海外项目建设为载体,倾听杭州金融科技企业国际化发展需求,发挥海外服务平台功能,为海外项目提供智力支持,促成海外项目落地,切实服务杭州金融科技企业“走出去”。探索与当地政府、高校、企业及研究机构的多层次人才合作,推介金融科技杭州标准,探讨国际资源与杭州金融科技发展的互联互通机制,通过共建海外引导基金、孵化器、产业园等形式,引进或者联合培养人才,助推杭州金融科技的国际化发展以及全球金融科技产业的联动发展。

总的来看,杭州在金融科技的智力支撑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优势,但短板也不容小觑,尤其在打造“数字经济第一城”、“国际金融科技中心”的战略要求下,可谓任重而道远。面对不断变化的形势,杭州应立足长三角、放眼全球,整合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行业协会等多方资源,聚人才、谋创新,全方位多角度夯实金融科技智力支撑,为杭州金融科技未来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和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将杭州打造成独具特色的金融科技国际化中心。

(作者贲圣林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院长,国际联合商学院院长;张月霞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工商管理流动站博士后;李心约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本科生,浙江大学互联网金融研究院研究助理;许帅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会计硕士,浙江大学互联网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