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新世界

郭楠/文 陆玲/编辑  

2019年07月19日 20:00  

本文5986字,约9分钟

天花板最高的宽基市场被巨头占据,弯道超车的难度很大,价格战已经开启,但短期仍难系统性降费。公募基金纷纷发力Smart Beta,一位资深指数基金人士表示,需要投资者先smart,才是好的投资工具

图/IC

文/《财经》记者 郭楠   编辑/陆玲

2019年股市回暖,ETF的热度仍在延续。

随着去年被动投资理念的普及,指数基金在今年为投资者贡献了不错的平均收益,透明、成本低、流动性好的ETF在2019年上半年总规模突破4000亿元大关。

“去年以中长期配置为主,今年则以交易性投资者居多。”华夏基金董事总经理、指数部负责人张弘弢表示。

ETF市场成为公募基金必争之地。天花板最高的宽基市场已被早早布局的巨头瓜分,拥有龙头产品的基金公司继续布局Smart Beta业务,将主动管理的理念融入指数基金,随着竞争白热化,降费之战已经打响。

多数公募基金人士观点认为,长期来看有降费趋势,但短期很难系统性降费,且中国的指数基金综合费率已经很低,不能简单与美国市场相比较。

总的来看,ETF的竞争仍将持续,要么拼规模,要么拼精品,但毋庸置疑的是,ETF的前景依然广阔。张弘弢表示:“未来A股市场的国际化、机构化,市场的有效性大幅提高,被动投资在公募基金的占比或将持续提升。”

“买ETF基金就像滚雪球,拥有湿湿的雪、长长的坡,不需要择时和选股,只需等待时间的玫瑰。”一位散户投资者笑称。

ETF继续扩张

站在2019年中,回顾ETF的崛起时不得不回望2018年,内外因素影响下股指低迷,被动投资等到发展良机,这一年也被称为中国ETF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元年。华安创业板50ETF一年增长超70倍,工银瑞信首只宽基产品募资超百亿元,华泰柏瑞沪深300ETF突破300亿元,华夏基金上证50ETF突破500亿元。

ETF在2019年依然受到投资人青睐。5月22日,工银瑞信沪深300ETF强势吸金68.64亿元。6月24日,南方中证500ETF规模突破500亿元。

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ETF产品的管理总规模达到4109.67亿元,这也是历史上首次突破4000亿大关。

规模激增背后究竟是何原因?张弘弢对《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随着投资者结构变化,特别是机构投资者比例、外资投资者比例增加,A股市场的有效性提高,主动股票型基金战胜指数的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市场整体的估值水平处于历史较低位置,从中长期来看,市场已经具有很好的配置价值,而资金正是看好了A股市场中长期的投资机会,借道ETF进行低位布局。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上半年A股表现较好,与2018年熊市下规模扩张的背景完全不同。“两个时间段ETF投资者的投资目标以及投资期限存在一些差异。”张弘弢分析称,“2018年下半年,市场情绪低迷,估值水平处在历史最低水平,投资者认可市场的中长期投资价值,利用ETF进行左侧投资,以中长期配置为主,而在今年上半年,投资者情绪恢复很快,ETF的交易型投资者数量相对较多。”

建信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经理梁洪昀表示:“对于散户来讲,宽基指数的最大优势是简单好理解,投资者通过买指数产品获得市场平均收益。”

工银瑞信基金指数投资部总监章赟对《财经》记者表示:“国内散户的普及度还远远不够,美国ETF比例较高的持有人如养老金、FOF背后还是散户,而中国的FOF规模还不大,养老金发展过于稳健。”

2019年上半年,上市公司换购ETF的案例愈发常见,成为不可忽视的非主流扩张路径。在上半年换购案例中,中石油以约31亿元市值换购工银沪深300ETF,中兴通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用于换购的股票市值分别为12.59亿元、8.79亿元。

有公募基金人士指出,最近换购ETF确实增多,通过ETF实现减持可以规避减持新规的限制,且对二级市场的冲击较小,对上市公司来说也可以分散投资风险。

个人投资者也在学习和进化。多位指数基金人士均指出,投资ETF也要建立长期投资的理念,拉长时间来看,定投指数基金往往能获得不错的收益,而非追涨杀跌。“自己买股票又累又揪心,买指数可以真正做到价值投资。”一位ETF个人投资者表示。

竞争无处不在

投资者青睐,公募基金发力,伴随着2019年股市从绝望中复苏,指数基金为投资者带了不错的投资收益,ETF也成为公募基金必争之地。

“根据国外指数基金发展的经验,宽基指数的天花板最高,其他产品和宽基之间有着数量级的差别。”梁洪昀表示。

章赟介绍了工银瑞信的布局思路,根据之前的规划以及国外的经验,宽基ETF还会继续发,目前已经发行了跟踪上证50、沪深300的ETF产品,接下来会是中证500,宽基之后会有MSCI、黄金及跨境ETF。

“除了管理能力较强、跟踪误差控制得很好,我们还拥有工行的渠道优势,一类是其庞大的零售客户,另一类是机构客户,从A股3000多家上市公司来看,90%是工行的客户,因此在换购上也会有优势。”章赟指出。

张弘弢表示,随着ETF的快速发展,ETF的竞争加剧,特别是宽基指数的竞争。目前几个核心的宽基指数都已经有规模大、流动性好的优势ETF产品,新进入者弯道超车的难度很大。但当前国内ETF的资产规模偏小,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整个ETF包括宽基ETF都将迎来高速扩张的黄金发展时期。

梁洪昀分析称,“从国外经验来看,不同主题的ETF是对宽基ETF的进一步补充。不同概念及行业主题的ETF可以满足投资者多元化的投资偏好。例如建信上证社会责任ETF,指数在编制时会重点考虑在社会责任方面履行情况良好的符合要求的上市公司,这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公司的整体治理水平。”

“投研能力、风控能力和ETF的流动性是基金公司发展ETF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各家基金公司都在提高的三项核心优势,而差异化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营销推广方面。”张弘弢强调。

宽基赛道几成定局,各家基金公司开始了Smart Beta业务上的竞争。

6月12日,嘉实基金正式发布了“Super ETF-超聪明的指数投资”品牌,一套基于Smart Beta策略的ETF系列产品。

嘉实基金认为,很多实证已经证明,中国是一个弱有效或非有效市场,有效前沿不再是以市值做权重的指数,在这样一个市场中,组合的优化配置、客户财富管理当中的优化配置以什么做基础更合适?经济研究发现,Smart Beta是比以市值做权重的ETF更好的底层配置工具。

嘉实基金总经理经雷表示,面对弱有效市场,深入的基本面研究可以带来超额收益。经雷介绍,以嘉实基本面50产品为例,以营业收入、净资产、现金流和现金分红四个维度作为一个规模加权,来做一个透明化选股标准,而不是按照传统的市值加权维度,过往五年里这只产品在所有被动指数里业绩排第一,每年大概有6%的超额收益。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Smart Beta50人专家张然表示,Smart Beta应该是学术界和投资界结合最紧密的一个领域。

梁洪昀表示:“目前多家机构布局Smart Beta产品也是竞争策略的需要,是宽基产品布局之后的进一步尝试,但是Smart Beta产品规模相比宽基产品会有明显差距,更多是作为一种功能型的产品去满足有一定研究能力的投资者的需求。历史数据显示,当期限拉长以后,Smart Beta产品相对标准的宽基指数可能会有更好的收益。”

近年来Smart Beta规模扩张迅速。根据晨星数据统计,全球Smart Beta产品规模由2012年的2800亿美元增长至2018年的9990亿美元,对应五年复合增速29%,已经采用Smart Beta策略的机构投资者比例从2015年的26%上升至2018年的48%。在中国目前只有200亿元左右的规模,还不到美国市场的1%,因此前景非常广阔。

6月15日,国内指数基金巨头华夏基金也发布了采用Smart Beta策略的华夏AH经济蓝筹指数基金。华夏基金总经理李一梅认为,随着指数投资理念在中国不断被接受,越来越多的客户已经对各种Smart Beta投资策略表现出浓厚兴趣。6月10日,鹏华基金推出ASHARE指数基金品牌,包含旗下所有被动指数基金产品。

张弘弢表示,Smart Beta策略指数在国内属于新鲜事物,目前还处在策略研究以及市场培育阶段,只有少数机构投资者开始尝试策略指数的投资,策略指数开发中还是为高分红、高质量等容易为投资者理解的因子为主。未来Smart Beta策略指数可能迎来快速发展,但策略指数的投资容量相对有限,ETF的规模仍以传统指数为主的可能性较大。对于投资者而言,投资Smart Beta产品可能期待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或因子分散投资的优势。

也有机构凭借模型方面的研究发力指数增强产品。建信基金目前管理着市场上规模最大的中证500指数增强产品,在过去有着稳定的正超额收益,在2015年、2016年超额收益均达到了两位数水平。

“Smart Beta和指数增强产品的策略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梁洪昀表示,“Smart Beta策略一般是将一两个因子作为筛选指标,比如红利、低波动、大市值或小市值等,这一两个因子在一定时期内恰恰能起到很突出的作用。指数增强策略通常会包含上百个因子,需要模型去综合平衡和动态调整,以保证组合表现的平稳性和持续性。同时,Smart Beta产品调仓频率较低,而指数增强产品调仓更为频繁。”

“做好指数增强产品的核心是打造一个好模型,并不断打磨使之更趋完善。”梁洪昀表示。好模型应产生两方面的效果,一是“咬住”指数,尤其是可能跑输市场时也不要被拉开太大的差距;更深一层则是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保持结构上的偏离,找出表现更好的股票。

指数增强型产品的竞争同样在加大。梁洪昀表示:“被动型产品的特点决定了不能依靠择时来打败指数,需要依靠数学模型。根据历史长期表现,这套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需要投研团队从数字中提炼出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不同的团队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方法。过去几年中,部分年份的市场比较活跃,个股分化较大,利于团队做出超额收益,最近几年这种差异在减小,有向头部集中的趋势,因此投研团队的挖掘程度在加深,公司之间的竞争激烈程度也在加大。

要价格战,更要未来

竞争白热化,ETF价格战已经打响。

章赟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国内基金公司ETF产品降费的问题,个人持保留意见。”他认为,中国的指数基金收费已经非常低,以美国市场的ETF巨头先锋集团来看,ETF持有者很大比例来自其FOF产品,虽然在ETF产品几乎零收费,但FOF产品已经收过费,而中国的综合费率其实远远低于西方国家,资管机构不可能在零费率情况下维持运行。

此外,章赟指出,美国的投顾行业发达,家庭理财师费用很高,所以产品端的费用可以非常低,由于文化属性的不同,中国的散户投资者更喜欢自己买,因此在讨论费率问题的时候,这些差异不应该被忽视。

张弘弢认为,近年来ETF竞争加剧,部分基金公司选择降低管理费的方式参与市场竞争,基金公司选择降费的产品一般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主要是一些规模小、流动性较差的ETF产品。长期看,ETF的管理费率有下降空间,短期来看,ETF的管理费难有系统性的下降。

梁洪昀对《财经》记者分析称:“这的确是一个趋势,但是中国市场有自身的特点,部分国际化巨头将指数基金的费率压得极低,甚至零费率,这和国外的部分市场特点有关。比如国外有借券的收益,基金公司可以从中分成,这样可以弥补它管理费降费以后的损失。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费用的降低与自身的成本有关,因此一方面我们会适应降费的趋势,尽量压低运行的各种成本以给投资者提供更好的盈利空间。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谋定而后动,根据实际的情况来理性地采取一个应对策略,而不是说盲目地为降而降。”

竞争白热化,投资人无疑会在基金公司的角逐中获利,而投资ETF仍需要技术。张弘弢介绍,首先需要了解自己风险偏好,不同的投资偏好或投资目标对应不同的投资标的,选择和自己风险偏好和投资目标相匹配的ETF产品。“目前的Smart Beta更适合相对专业、风格明显的投资者,需要人先smart,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投资工具。”章斌认为。

得ETF者得天下,这似乎成为公募基金行业当前的共识。

“ETF的总体规模还会上涨。国内ETF发展十几年来,目前的总规模其实还不大。从市场环境来看,货币基金收益率即无风险收益率的下行、股市波动率降低是ETF规模继续增长的重要条件。”梁洪昀表示。

政策虽不可预测,从业者仍期待一些基础制度的改善。章赟指出,转融通业务刚刚落地,这对指数基金非常有利,可以获取融券收益,还希望能够提供更多流动性工具。

跨境ETF也成为基金公司未来的布局重点。章赟介绍,正在准备跨境ETF产品,日本、瑞士、英国市场都有可能推出产品。华安基金总经理助理许之彦表示,华安基金已经发行了德国30ETF,未来还将设立投资法国股市的ETF产品。

易方达日兴资管日经225ETF基金经理范冰对《财经》记者表示,对国内投资者来说,跨境ETF具有非常大的吸引力。首先,跨境ETF产品具有ETF这一品类的所有特点,包括交易成本低、运作透明等;其次,跨境ETF跟踪的是境外资本市场的指数,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或优化在不同国家、区域的多元化资产配置,从而有效分散投资过于集中的风险;另外,通过跨境ETF投资境外股市是目前最便利、最具效率的方式之一。

随着被动投资热度增加,未来主动和被动投资是否在未来必有一战?梁洪昀认为,被动基金和主动权益基金将各有千秋,能够持续战胜市场的主动管理型产品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依然很高。但是,如果做不到持续战胜市场,投资者也会被分流到被动型产品,因为在目前的信息环境下,投资者的学习能力并不弱。

张弘弢表示,主动投资与被动投资是紧密联系的,主动投资的投资者越多,股票市场的定价效率就越高,主动投资战胜指数的难度就越大,部分投资者会逐步转向被动投资。反之,被动投资者越多,市场定价效率低,主动投资就能获得超额收益,部分投资者会转向主动投资。被动投资与主动投资在市场的发展中保持动态均衡,两者都是市场中不可缺少的投资力量。

“被动投资特别是ETF产品,在产品设计、推出时点、利用ETF做资产配置、投资者研究服务中都需要主动研究市场,理解市场的内在逻辑。虽然ETF产品本身的投资逻辑是被动投资,但打造ETF产品的整个业务链条都需要理解主动基金的投资逻辑。”

(本文首刊于2019年7月8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