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球最大IPO折戟后,百威啤酒启动B计划

马霖/文 余乐/编辑  

2019年07月19日 21:07  

本文3301字,约5分钟

中国市场上中外酒企厮杀激烈,现阶段百威英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债务问题,中国市场运营的资金部署难免受波及

《财经》记者 马霖/文 余乐/编辑

7月19日,全球啤酒巨头百威英博宣布会以113亿美元的价格,将其澳洲啤酒业务出售给日本朝日啤酒,同时不放弃寻求亚太业务少数股权的IPO。一周前,百威英博刚刚宣布终止其亚太业务少数股权的香港IPO进程。对于竞争激烈的中国啤酒市场,百威能否借IPO缓解资金问题也将至关重要。

百威亚太的港股IPO进程因融资规模巨大而备受关注。按照百威的计划,其募集规模最高可达98亿美元,将超过81亿美元的Uber,成为今年以来全球最大的IPO。但是,由于资产定价过高,股份配售不达预期等原因,百威亚太的上市计划黯然终止。

上市失败后,百威英博开始执行新的操作。7月18日,百威英博曾向外媒释放消息,表示考虑出售韩国、澳大利亚和中美洲业务,作为早前在香港上市失利之后的备胎方案。百威英博全球CEO薄睿拓在一份公告中称,“我们持续看好亚太业务,该地区仍是我们公司的增长引擎。”

“出售资产是IPO失利之后的选择,意味着百威失去对资产的控制权,而如果IPO成功,百威只是出售股份,但依然可以控制这些资产。”一位啤酒业分析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这位分析人士称,现阶段百威英博的当务之急是解决债务,集团整体处于缺钱的状态,这或许也会影响到百威英博在中国的资金部署。

不过,中国市场是百威英博的重要增长点,据目前消息看,庞大的中国业务不在出售考虑范围中。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百威英博方面表示,之前计划出售的韩国、澳大利亚和中美洲业务相对成熟,但增长并不算快,所以即使出售了,也不会影响公司今后的增长速度。

啤酒行业分析师方刚向《财经》记者表示,IPO和出售资产都是扩充资金的手段,可以看出,债务对百威英博形成了很大的压力,需要出售一些资产来补充资金。

债务问题未解决,中国市场资金部署或受限

从2015年至今,百威英博的债务增长180%,已达1000多亿美元。截至2018年12月31日,百威英博的净债务对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比率高达4.8倍,其竞争对手喜力啤酒的这一债务比率是2.2倍,嘉士伯为1.4倍。百威英博的债务压力远远大于行业同行。

因债务问题引发担忧,百威英博的股价已连续三年下跌,从2016年9月的130美元/股跌至目前的89美元/股左右。

分析人士认为,百威英博集团层面现金流不充裕,这对中国市场也会有影响。

中国的啤酒市场是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市场,百威英博、嘉士伯、喜力、华润雪花、青岛等各大中外酒企,一众进口啤酒,以及各色精酿新秀在广阔的中国市场上均有各自势力范围,厮杀激烈。

“中国市场竞争最为激烈,如果集团层面资金受限,无论是收购、建厂,还是维护渠道,中国肯定也会受到影响。”上述分析人士表示。

在中国市场,啤酒巨头们的竞争势必愈加激烈。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啤酒消费市场,一年消费4.3亿桶(US Barrel)啤酒,是第二大市场美国的两倍之多,但和全世界其他啤酒消费国趋势吻合,中国啤酒消费量已经进入缓慢负增长,将从2018年的179.63亿升跌至2023年的171.44亿升。英敏特食品与饮料研究总监李梦告诉《财经》记者,中国啤酒行业的消费量从大趋势上看在下滑,喝啤酒的人或个人的啤酒消费量在减少。

中国人整体上减少啤酒消费的同时,一些新机会也在出现,目前,中国啤酒行业的增长动力正在转向高价格产品,而据欧睿国际数据,百威英博在中国高端啤酒市场的份额已经从2014年的47%下滑至43%。同期竞争对手嘉士伯的份额则从9%提升至14%。

百威英博的全球竞争对手包括荷兰喜力啤酒(Heineken NV)和丹麦嘉士伯啤酒(Carlsberg A/S)。嘉士伯大有追赶百威英博的势头,而此前不被看好的喜力啤酒,最近也完成了新动作。

2018年8月喜力啤酒宣布将喜力中国业务卖给华润,2019年4月,喜力已完成对华润啤酒31亿美元的投资,占有了这家中国本土最大啤酒公司40%的股权。这被视为喜力对中国市场的再次加码。华润啤酒在中国比外企更扎实的销售渠道也将为喜力所用。

上述分析人士告诉《财经》记者,外国啤酒公司在中国市场各有杀手锏。

百威英博的厉害之处在于,在维护渠道上舍得花大费用,“如果你观察,很多中国的夜店、KTV里都用百威的啤酒,所以很多人称百威是‘夜店王’。”她说。上述场所都是啤酒的高频消费场景。

而嘉士伯比较厉害的是,在百威英博、喜力、华润、青岛、燕京等酒企都在东部厮杀时,它转向中国西部收购了不少品牌,占据了较高话语权。

从啤酒行业前三名的市占率来看,目前中国本土啤酒公司华润雪花占据中国啤酒市场25%以上的市场份额,青岛啤酒亦有17%的市占率,百威英博依然是中国表现最好的外国啤酒公司,市场份额约为14%,排在第三名,在中国销售百威啤酒(Budweiser)、时代啤酒(Stella Artois)、科罗纳啤酒(Corona)等品牌,也包括在中国收购的哈尔滨啤酒、雪津啤酒。

仍考虑香港IPO

百威英博19日表示,不放弃继续寻求亚太业务少数股权的IPO。

百威英博高层对香港IPO寄予厚望。今年6月,薄睿拓(Carlos Brito)曾表示,亚太业务上市可以给其该市场上潜在的收购标的信心,让百威英博更容易收购这个市场上的啤酒品牌和资源。

“上市的首要原因是在这个地区(亚太)有一个平台,它接近本地市场,和这个市场的动作密切连接,这对本地公司是吸引力。”薄睿拓此前表示。“拉美市场就是这样的,我们觉得这一策略在亚太市场也会成功。”

他表示,百威英博在中国沿海以外内陆省份存在感还不强,可以大有作为。同时,百威英博也本打算借助亚太业务香港IPO辐射东南亚,在泰国、越南做一系列收购。目前的局面意味着,其市场开拓运营资金将持续受到限制。

啤酒的主要成分是水,重量大,运输成本高,本地化生产对于啤酒公司是重要的商业策略。在中国,百威英博陆续做过一系列本地化布局。安海斯-布希(彼时尚未被纳入百威英博)就于2008年收购了哈尔滨啤酒及其13家啤酒厂,所占股权达99%以上;百威英博2011年收购辽宁大雪啤酒,后于2014年收购吉林四平金士百纯生啤酒;这家公司也曾从帝亚吉欧手里买下黑啤品牌健力士在中国大陆地区的独家运营权。

增长模式的考验

百威英博寻求解决债务问题的同时,一些投资者和分析人士也在重新思考百威英博的增长模式。

百威英博背后是全球著名消费领域私募基金3G资本,3G资本强势并购整合的基因也在百威英博的血液里,对收购来的资产,百威英博会通过严格的成本压缩来提高利润,这一模式让百威英博坐上了今日全球啤酒行业的铁王座。

在百威英博的成长史中,比较出名的并购案例是2008年,比利时英博集团收购美国安海斯-布希公司,组成百威英博;2012年,百威英博收购墨西哥啤酒公司Grupo Modelo;上次大手笔收购是2016年用1000亿美金吞掉了英国啤酒商SAB Miller(南非米勒),这次并购也积累了目前百威英博大部分债务。

但有分析认为,百威英博需要找到新增长模式,并购后压缩成本的增长方式长期来看不利于冒险创新和提升营收,随着全球啤酒业逐渐集中,对百威英博等啤酒企业来说,已经少有大规模且符合反垄断法要求的收购标的,百威英博可能不再拥有大型收购机会。

从销量来看,百威英博的北美市场已经在萎缩,2018年销量下滑2.5%,拉美市场亦停滞不前,全球销量仅增长0.3%,主要贡献力量是亚太地区,以及欧洲、中东、非洲。2018年百威亚太地区销量整体增长2.1%。百威英博则主要通过控制成本,保持住了营收的低单位数增长。

如果百威英博可以重启并顺利将一部分亚太业务送上港交所,百威英博将不需要执行更严苛的成本削减,或继续牺牲派息额来缓解债务压力。2018年,因高达1000亿美元的债务压力,百威英博已将派息额减半,曾引发股价一度下跌11%。

19日百威宣布不放弃亚太业务IPO的可能之后,该公司股票(NYSE:BUD)盘前涨5%,可见投资者仍认为IPO对这家公司的未来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