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尔转型:下半场比上半场挑战更大

《财经》记者 谢丽容/文 马克/编辑  

2019年11月25日 19:19  

本文5631字,约8分钟

英特尔瞄准的是一个3000亿美元的市场,这个市场刚刚起步,充满不确定性

文 |《财经》记者 谢丽容  编辑 | 马克


创建已逾半个世纪的全球科技巨头英特尔正在进行第二次战略转型。

10月初,英特尔公司执行副总裁、数据中心事业部总经理Navin Shenoy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英特尔这一轮转型过半,上半轮转型达到预期。

他的重要依据是,去年英特尔的营收是708亿美元,传统PC业务和新兴的数据中心业务占比几乎达到了5∶5。他认为,对于英特尔来说,这已经度过了最危险的阶段,许多企业的转型在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那是最难、最具挑战性的阶段。

2016年开始,英特尔启动了新一轮转型。对于这个缔造了PC时代的半导体巨头来说,PC市场依然重要,但不会是重点了,英特尔将目光放在了数据中心、FPGA、5G、存储芯片等业务上,英特尔希望转型成一家数字公司。当时,英特尔启动了总数超过1.2万人的裁员行动。

转型战略启动后,数据中心业务及AI、物联网等新兴业务部门成为英特尔最受重视的业务,Navin Shenoy目前主导这两大部门。其中,数据中心业务是代表英特尔未来定位的基础业务,主要出售基于服务器的芯片和模组;AI、物联网等新兴业务部门则代表英特尔在新赛道上的新业务,它基于数据中心业务,但又覆盖了数字化应用市场。这两大部门目前已经为英特尔贡献了几乎一半的营收,Navin Shenoy预计,未来,这两大部门的营收占比还将进一步提升。

财报数据显示,2018年英特尔总收入708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800亿元),年增13%;其中,PC业务全年营收370亿美元,占全年总收入跌至52%;数据中心业务330亿美元,年增9%,全年收入占比48%,年复合增长率15%。

对比2012年的数据,英特尔的PC业务收入占72%,此后六年该业务年复合增长率为0,直到最近一年开始微增。

Navin Shenoy对《财经》记者说,PC微处理器业务对英特尔来说依然重要,但数据中心业务才是英特尔的未来。

转型逻辑

英特尔公司最为人所知的是个人电脑处理器。但是从2016年开始,这家公司为自己选定了一条新的赛道,打算成为一家数据公司。

2013年,人工智能的兴起使AI芯片成为了全球芯片产业里的“网红”,AI芯片创业公司频出,谷歌、亚马逊、百度、阿里、华为等大型互联网公司或云计算公司纷纷自研AI芯片,至今方兴未艾。

这意味着,未来智能世界对算力的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通用计算芯片虽然仍将是数据中心里的主流芯片,但大型数据中心越来越需要多样化的、经过定制的算力,去处理更庞大的数据和执行更复杂的算法。

不仅于此,5G、物联网多项技术的叠加带来的不仅是数据的爆发式增长,也让数据计算和存储变得无处不在。

英特尔的这一轮转型是基于对趋势的判断。所谓数据公司,对于英特尔来说有两层含义。其一,这并非说英特尔要造数据,更不是意味着放弃芯片设计制造,而是英特尔认为未来世界是基于数据的,计算将无处不在且类型多样,英特尔要去满足这种需求。其二,英特尔不仅仅满足芯片制造本身,需要渗透产业链的更多环节,才能让行业用户更好地去计算、存储、传输、利用数据。

此时回顾英特尔公司的第一次转型颇有意义。创建于1968年的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生产企业,也是“硅谷”最有代表性的企业之一。英特尔的两位创始人,一位是发明了集成电路的罗伯特·诺伊斯(Robert Noyce),另一位是提出“摩尔定律”的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公司的第三位员工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则是后来主导英特尔第一次转型的核心推手,也是全球企业管理大师之一。

英特尔公司最初的产品是半导体存储器芯片。1969年,英特尔推出自己的第一批产品——3101存储器芯片,随后又推出1101和1103,这种价廉物美的产品深受欢迎,供不应求,它的诞生正式宣告了磁芯存储器的灭亡。1971年,英特尔公司股票上市。

由于英特尔在存储芯片上的不断创新,使得全球计算机产业发生了革命性的演进,当时,英特尔在这个领域眸睨天下,市占率近乎100%。但到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公司突然崛起,以超大的投入和惊人的高效,迅速吞噬英特尔存储芯片的市场份额。

时任英特尔CEO格罗夫以“偏执狂”著称,在一次又一次的会议、没完没了的争吵之后,他做出了转移战线的决策。这是英特尔历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型,在当时,这相当于放弃了一片森林,重建另一片森林,无论内外,这都是令人难以接受的。

格罗夫当时判定,电脑市场很可能会迅速发展起来,但只要英特尔仍然与其他芯片制造商分享自己的设计,就只能作为一个命运不定的配件供应商,受制于比它大60倍的IBM。英特尔必须使自己成为微处理器的唯一货源,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但保守派认为,英特尔可以在这片已经成势的森林里进一步做深护城河,尝试打败新进入者,毕竟存储芯片的整体市场并没有下滑,相对于转换赛道,这个选择更安全。

格罗夫最终坚持重建一片森林。1985年秋天开始,英特尔全力投入到微处理器的开发和研制中,一年后推出当时具备跨时代意义的386微处理器,一举激活市场。以此为节点,作为存储器之王的英特尔公司逐步消失,更为强大的微处理器帝国根据地逐步稳固。

到了1992年,英特尔的销售额达58亿美元,利润首次突破10亿美元,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企业。英特尔和微软取代了IBM,逐渐成为整个计算机产业的领导者。

前后对比来看,两次转型的外部环境是完全不同的。第一次转型英特尔的既有赛道并没有萎缩,只是进入了更加强大的竞争对手;这一次转型,英特尔的赛道大为拓宽,需要抓住新机会。

相同的是,英特尔两次转型的目的,都是为了抓住一个更加广阔的市场。上一轮转型帮助英特尔创造了PC新时代;这一轮转型如果成功,英特尔将不只站在数字化市场的幕后,而是成为主角。Navin Shenoy说,英特尔发展历史上最大的机会就摆在面前,英特尔想要抓住。

已成和未成的?

这一轮转型的定位,英特尔其实还是有选项的。

一个选项是继续在芯片市场横向扩张,除了电脑芯片,还可以做服务器芯片、5G手机芯片、物联网芯片。这个选项的核心是可以做多种类型的芯片,但仍只在硬件领域。

另一个选项,则是目前的方案,聚焦服务器芯片和物联网芯片,但要跳出硬件设计制造的圈子,参与到数字化产业链的每个环节,转变为提供包括芯片、IP、算法等在内的综合解决方案的公司。

英特尔的商业模式历来是靠大投入、大批量来实现商业回报。一代芯片,英特尔需要投入巨量前期研发、资金资源,但如果押对赛道,销量回报也是可观的。此时回顾来看,在市场变化飞快的这些年,第一个选项其实风险不小。

今年4月,英特尔宣布退出5G智能手机基带研发,并将该业务出售给了苹果。同一时间苹果和高通发布声明达成和解,宣布再次选择高通作为5G基带提供商。此前,苹果希望英特尔能够为其提供5G基带,替代高通。

当时,英特尔首席执行官Robert Swan发表了一份公开声明,称英特尔对5G的机会和云计算非常感兴趣,但在智能手机调制解调器业务中,很明显没有明确的盈利机会和良好的回报。但5G仍然是英特尔的战略重点。他称,英特尔正在评估5G领域的价值选择,包括5G领域各种以数据为中心的设备和平台。

从这件事情可以看出,英特尔在时刻面对选择,以及承受错误选择带来的风险。

当《财经》记者问及,过去三年转型,最成功的是什么?Navin Shenoy回应称,这三年是英特尔转型的上半场,最大的成就是验证了新定位的准确性——从过去的以PC业务为中心到现在以数据为中心。

他认为,对于像英特尔这么大体量的一个公司来说,这是一个重大变化。“许多公司的转型在一开始就失败了,因为定位就很困难,充满挑战,我们已经度过了最困难的阶段。”

近四年来,英特尔从组织架构、产品路线图和市场策略等方面做出了一系列调整,例如,设立新设备和物联网部门,并在随后将其分别升级为事业群,提高在公司内部的地位。

对一个单纯提供芯片的公司来说,第二个选项的最大挑战,是战线更长了,从原来只接触终端(电脑和服务器)厂商,触角延伸到实体经济的各行各业。

Navin Shenoy向《财经》记者表示,英特尔高峰期可以占到所在市场80%-90%的份额,客户相对集中和稳定,这让整个英特尔的工作文化更加关注内部工作,不会过多关注客户。

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杨旭告诉《财经》记者,PC时代的英特尔,技术转换成价值之间的链条很短,转型之后,从技术到最后的价值转换和释放过程变得更长更复杂,产品线变得更长更宽,这直接要求英特尔自身能力要跟上。

例如,不少垂直领域的解决方案能力,英特尔以前是没有的,但客户提出了需求又必须要有,所以,要做的事比以前更多、更复杂。

给英特尔内部带来的改变是,做事需要更有紧迫感,更加考验内部协同性。销售和产品部门协调越来越好,每一个环节,无论是芯片、软件,还是优化,都要同时为客户提供服务,一个环节慢了,其他环节都要等。

这其实是所有正在深挖数字化市场的公司共同的感受。

腾讯公司的一位政府和企业市场的高管近期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提到,腾讯擅长做个人用户市场,企业数字化市场的玩法完全不同,产品好、技术好,不一定能够带来市场,基于技术和产品之上的服务能力反而是最重要的。“尝试了一段时间之后你会发现,试图去让客户跟着你的规则走,这是不现实的,相反,你需要去适应对方。”

Navin Shenoy说,英特尔瞄准的是一个3000亿美元的市场,市场份额只有25%左右,剩下的75%握在对手手里,这迫使英特尔上下必须更多去关注客户。

在卖出一批处理器,一单生意就基本结束的PC时代,这样的逻辑是无法被英特尔员工所理解的。现在,决策时间变得越来越短,交付时间经常也很短,Navin Shenoy要求尽量满足客户,在内部充分配合的情况下,评估是否要做,以及交付时间。评估的内容更多是交付的方案和时间,而不是考虑做不做。

“通常情况下,我们要同意做,除非实在做不到。”杨旭说。

这一点,极大考验英特尔内部协同的意愿和能力。Navin Shenoy对《财经》记者说,相较于外部竞争,对于当下的英特尔来说,更迫切的是让所有英特尔员工进一步理解新的企业文化,并做到。

英特尔首席执行官Bob Swan近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了一个细节,今天,当英特尔开会决定一些事项时,会在会议室里准备一把空椅子,背面写上客户的名字,以此提醒自己在做决策时,客户是怎么想的,是否会对英特尔在这次会议上所做的决策感到满意。

Navin Shenoy关注的另一件事是新赛道业务。他对《财经》记者说,相对于数据中心业务,他更加关心包括5G、AI和云等物联网领域的新产品和新业务是否能够取得成功。

多年来,英特尔在服务器市场几乎处于无人能敌的状态,长期占据着90%以上的市场份额,仅守护这个市场,无法为英特尔带来更多好的明天。

决定转型后,英特尔收购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在上述领域的软件和硬件公司。其中最著名的是2015年收购Altera和2017年收购Mobileye,Altera公司的FPGA(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帮助英特尔加深了在服务器市场的护城河,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收购Mobileye英特尔花了153亿美元,这个数字在英特尔的收购史上排名第二。买下这家来自以色列的新创公司后,英特尔在自动驾驶领域的优势更加明显,因为它不但掌握了自动驾驶车辆的“大脑”(英特尔芯片),还控制了“眼睛”(Mobileye的产品)。

最新的收购案发生在今年10月,英特尔宣布将以27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加拿大多伦多软件公司Pivot Technology Solutions(Pivot)旗下的Smart Edge业务。英特尔收购这个业务的考量是布局在5G边缘计算的技术能力。

收购的标的不同,侧重的技术也不同,但目标是相同的。

在内部架构中,英特尔的计算能力分布在三个部门。后端的计算能力,统一放在“数据中心”的部门,这个部门既包括英特尔传统的处理器,也包括收购的Nervana这种专门针对深度学习的加速芯片等。

传统芯片处理通用数据的能力强,但加速能力不够,对人工智能、5G通信、高性能存储,需要有针对性的处理能力,即FPGA,这个能力落在“可编程解决方案事业部”。

到了最接近市场的前端,在一些有针对性的具体应用中,需要更强的个性化数据的加速处理能力,就是英特尔的物联网解决方案部门。

三种计算能力纵向打通,其实针对的就是新兴的物联网市场。英特尔在服务器领域具备绝对优势,但服务器芯片之外的物联网设备芯片市场,是属于ARM的,两大巨头各据一隅。

ARM在物联网市场的技术产品组合范围甚广,涉及芯片、工具和软件及生态系统。这也是英特尔在物联网领域希望快速塑造成形的打法。近两年,英特尔选取了一些行业,例如制造业、交通运输业、零售业为重点领域,在这些领域向一些重点客户提供整合的解决方案、服务管理、芯片网络、数据中心以及安全管理等,用生态合作的模式来吸引合作伙伴。但和这个市场很多巨头玩家一样,一切刚刚开始,所有人都在探索、试错,调整动作。

Navin Shenoy没有直接给出对英特尔在这个市场的预期。他说,这个市场对于英特尔来说还属于早期,他无法在下个月、下季度或者明年就来衡量新业务是否成功。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能是五年、甚至十年,到那时,才能得到一个更加客观的成绩单。

这将是英特尔在转型下半场最大的不确定性。

(本文首刊于2019年10月28日出版的《财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