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黑色刷量”遭央视曝光 商业化变现有多难?

《财经》新媒体 舒志娟 | 文 潘西 |  编辑  

2019年12月24日 20:08  

本文1915字,约3分钟

小红书“水逆”不断,恢复上架不久又陷入“黑产刷量”风波,再遭质疑。近日,据央视报道称,在小红书等电商平台存在刷流量、假评论等现象,其背后的黑色产业链也浮出水面。

事实上,2019年是小红书商业化的关键年,从跨境电商到品牌合作人平台,一直不断尝试新的变现模式,却不尽如意。一方面问题频发,另一方面陷入变现瓶颈,来自各方的审视和考验,令小红书面临空前的信任危机。人们不禁要问:小红书,还能红多久?

黑产刷量屡禁不止

据央视报道,“种草社区”、“试用笔记”成了很多人购物的参考。但记者调查发现,有组织专门刷评论、刷点赞、刷收藏,都是假的,只为“勾引”消费者消费。

有消费者表示,收到了很多“刷单”的兼职邀请,其中在“小红书”点赞收藏评论群中,群主每天在群里“投放任务”,写手按要求对商品收藏,点赞再评论,完成后截图给群主就可以赚到一单的酬劳。

对此,小红书方面回应称,黑产刷量行为是小红书一直以来严厉打击的对象。“平台早已设有独立的反作弊技术团队,对虚假笔记及恶意刷量采取实时打击,一经查实严厉处罚。”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小红书“种草笔记”套路曝光的新闻早就不新鲜。今年年初,小红书曾被多家媒体爆出涉嫌造假的消息,明码标价,甚至还有套餐服务。原本用来分享好物的“种草”,变成了对消费者的诱导,甚至是误导,还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评论营销产业链。

互联网分析唐欣分析认为,黑色产业链都是伴随着平台逐步壮大,刷量的利益越来越显著,逐步形成的。

“刷量、刷评论这种问题并非小红书独有,几乎所有的电商平台都存在这类问题,没法完全根除。”唐欣告诉《财经》新媒体记者,不过,小红书作为一个具有社交属性的、内容驱动的电商平台,刷量、刷评论会更容易滋生,因为评论本身也是一种社交内容。

在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法律权益部分析师姚建芳看来,对于网购来说,评价是引导销量的重要因素。对于卖家而言,刷量能快速形成商品销量高的假象,提高店铺的成交量和好评率,且市场推广成本低,效果显著。同时,目前对于刷量的举证难,处罚轻。在利益的诱惑,刷量从业者愿意冒险。

事实上,我国的《电子商务法》明确规定,经营者要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不得以虚构交易或者是编造用户评价的方式欺骗、误导消费者。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郭延虎建议,电商平台要加强信用体系的建设,引入第三方的监管机制,进而规范互联网企业的健康运营。

商业化变现瓶颈亟待破解

尽管被归类于移动购物APP,但小红书一直希望撕掉身上的电商标签,靠内容实现商业变现。

如果说品牌合作平台、好物推荐平台,都是基于图文笔记的商业化更新,那么,直播平台则是小红书在视频领域的全新尝试。不过,小红书能否做好电商直播仍存疑虑。

有分析人士指出,小红书急于突破,但目前定位仍旧模糊,开启电商直播面临头部电商竞争等诸多难题。

一方面,电商直播的第一要义就是卖爆款货,这与小红书在商业化上的风格并不搭;另一方面,要做大电商直播,小红书亟待完善自己的供应链资源和储备。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底,小红书因涉黄遭遇下架。虽然在做了调整之后,小红书于10月中旬重新上架,但却似乎失去了往日的风光,显得有些冷清了。

据QuestMobile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小红书MAU(月活跃用户数)为9300万;而其于10月底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9月底,小红书月活跃用户数为7288万,月活明显下降,下架的影响可见一斑。

小红书创始人毛文超和瞿芳曾在内部信中表示,2019年是小红书商业化的关键年。但平台APP遭遇下架,凸显出内容的商业变现之路并不容易。

艾媒咨询分析师李松霖表示,内容变现最大问题在于,平台对于内容运营的要求十分高,决定了平台需要有持续不断的高水平的内容输出能力,而且还涉及到IP经营、营销推广等环节。如此高的内容门槛,使平台实现经济效益规模化存在很大挑战。

也有观点认为,一旦内容质量难以保障,小红书向商业化转型之路就会受阻。尤其是当前众多手握内容的平台在快速崛起,对小红书有着极强的替代性。

一直不断尝试新的变现模式,却一直不尽如意,那么,在内忧外患下,小红书还能红吗?又该如何突围?

唐欣表示,从目前的模式来看,小红书显然进入了一个瓶颈。内容达到一定规模,它的管理成本并没有下降,反而有提高的趋势。未来,小红书可以向其他领域进行一些尝试,比如做一些同电商结合的泛娱乐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