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波明谈商业银行转型:数字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永远的过程

《财经》记者 张颖馨/文 袁满/编辑  

2019年12月26日 09:26  

本文3555字,约5分钟

王波明指出,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银行转型和相应的投入都需要继续,因此互联网时代没有转型成功这一说法,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财经》杂志社总编辑 王波明

文/《财经》记者 张颖馨 编辑/袁满

近年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经济金融领域。在这场席卷全球的数字化变革中,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银行不可避免地遭受冲击,但也迎来了新机遇。

“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科技金融,中小银行可能永远没有机会与大银行去竞争。”12月26日,《财经》杂志社总编辑王波明在中原银行联合《财经》杂志共同举办的“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转型高峰论坛”上,提及当前中小银行发展现状时指出,在中国银行业体系内,大概有三千余家大小不同的银行,第一梯队工农中建交等大行,第二梯队包括招商银行、中信银行等,这两个梯队大概10余家银行做了市场60%-70%的业务,把“肉”都吃光了,“骨头”剩给几千家大大小小的中小银行。

而互联网及金融科技的出现,使得这一格局逐步发生变化,也给中小银行带来非常大的机遇。

王波明进一步分析指出,互联网的产生,亦伴随着“赢者通吃”现象的出现。也就是说,如果互联网在很早期就出现,那中国不会有几千家银行,因为以互联网为基础开展业务,能够覆盖足够多的人群、提供足够多的服务,最终只需要一家银行就足够。如今,当金融科技逐渐渗透到金融领域,现代银行要想继续发展,就看是否能迅速的“拥抱”金融科技。

当然,这个“拥抱”还不能是简简单单的拥抱。“应是深度的‘拥抱’,即需要大量的投入、大量的思考。不是说我拥抱一下然后我的业务可能会好一点,现在是你要不拥抱就会致命,不拥抱就会被淘汰出局。”王波明直言,基于此,需要有自知之明。如果觉得自己跟不上,那现在就先主动出局。跟的路程将是非常痛苦,面对这样的一个过程,要考虑自己未来是否有这样一种体力、这样一种智慧能跟得上。

深度“拥抱”金融科技,就意味着谋变转型,但“知易行难”。“将银行的经营体制、内部的组织架构等等转成互联网型,这个太难了,商业银行能做出这样一种转型是不可思议的。但也需要注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的转型是一个永远的过程,不能轻言转型成功。”王波明强调,伴随新技术的不断出现,银行转型和相应的投入都需要继续,因此互联网时代没有转型成功这一说法,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附王波明发言实录:

女士们、先生们,窦董事长,大家早上好!

这次我们和中原银行一块组织这个“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转型”论坛,我觉得这个题目现在是非常的热,因为最近咱们有一个新词,现在叫数字经济,大家一直在用。关于金融、银行的转型是用Fintech,也就是说用金融科技这个词来形容现在整个银行的转型。

中国的互联网出现那是在90年代中期的事情,一直可能到2010年左右,互联网的应用就慢慢渗透到金融领域了。大家刚才也都提到了像云计算、云存储,当然有一个更大的一个东西叫“大数据”,现在被广泛运用于金融企业,运用的程度、多少现在不太一样,这种现象的出现对于现在金融的格局产生变化,特别是对中小银行。

大家知道中国的银行体系的格局是什么?咱们现在可能有几千家银行,三千家大大小小不同的银行,但是咱们中国的银行第一梯队叫“工、农、中、建、交”等,这是第一梯队;第二梯队,像招商银行、中信实业银行等。几千家银行中,这十余家银行可能做了中国60%、70%的业务,大家想一想,几千家银行这10余家银行就把60%、70%的业务做完了,那等于是十家银行把“肉”都给吃光了,把一些“骨头”留给了几千家大大小小的中小银行。这样的话,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出现,没有科技金融的出现,中小银行他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去跟大银行,特别是这十家左右的大银行去竞争。

金融科技的出现为中小银行带来了一次非常大的机遇,我称之为叫“机遇与挑战并存”,因为互联网的出现,经常出现一种现象,叫“赢者通吃”。其实,如果互联网在很早期就出现,中国不会有几千家银行,因为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这种业务,它可以覆盖的人群、覆盖服务的项目,其实最后一家银行就够了,根本就用不着几千家银行。所以在这个情况下,我发现现代银行,也就是可能五到七年的时间,这当金融科技渗透到金融领域,金融领域就看你们能不能迅速的“拥抱”,这个“拥抱”还不能是简简单单的拥抱,叫深度的“拥抱”,要大量的投入,大量的思考。

论坛现场我们有一个马蔚华行长,他是最早进入到这个领域,马行长的招商银行这么多的业务,他别的业务都不管,就对科技部专门做那个互联网,他直接管,这就说明很重视,作为一把手的重视,所以招商银行很早的时候,在互联网上的服务很早就推出来了,这使得它做到服务便捷等等。所以我个人来讲也很早就用上,我们机构都在用招商银行,我们存很多钱在招商银行,来支持马行长,马行长的业务也确实做得好,服务也做得好。

但是近年来金融科技的发展使得银行开始转型了,确实很惭愧,第一次来郑州,我昨天跟中原银行窦荣兴董事长了解了一下,因为我在北京说有一个叫中原银行来举办这一次会议,所以我大概把中原银行的资料看一看,特别是这个《哈佛商业评论》,全世界最顶端的管理杂志,能够上《哈佛商业评论》,就说明这个企业有了一定的实力,得有很多的独特性才能上《哈佛商业评论》。我在想因为现在金融科技正在被普遍地运用,作为中原银行它有什么特点能够得到《哈佛商业评论》的采访,总结它的经验。我后来跟窦董事长聊完以后我才清楚,因为一个银行进入到金融科技,你可以进入,特别我问了一下中原银行,像利用大数据来做小额贷款,通过大数据贷款几千元钱出去,我听到他能够平均到每一笔是三千块钱,能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马上就批给你,这背后完全是大数据的支撑,最早全国有好多的东西都在做。

但是中原银行有什么特别的?后来跟他聊,我在看《哈佛商业评论》中提到转型的三部曲才发现,最难的一点是什么?是银行的经营的体制、内部的组织架构转成互联网型的,这个是简直太难了,因为传统银行我估计在这一种情况下,咱们招商银行他去动他的组织架构来迎合现在金融科技的转型,都不太可能,因为太大了,这个属于大而不倒。更别提咱们中国银行,几个大的工农中建交等,做这一种转型是不可思议的,但是中原银行因为它通过重组,组建中原银行,相对比较新,而且他能聘请到国际上的知名机构麦肯锡来给它做咨询,然后麦肯锡的咨询又是它的团队落实到后台的管理架构和前端的业务端结合起来。我觉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因为一旦进入到我称之为金融的发展,那下一步人工智能,明年5G出来,进入到数字经济的转型是一个永远的过程,不可能说这个数字转型中原银行做得不错,就是不是转型成功了?

我估计到互联网时代永远都没有说转型成功这一句话,因为转型在不断的转,新的技术不断的出现,那你又跟着不断的转,你进入到这个时代,我后来给朱民说,他们都得有自知之明,你跟的上跟不上,这个转型是不断的发生。说实在的,我在想这个是非常累的一件事情,刚有一个新技术出来,你跟着转上来了,马上又有一个新的技术出来了,你还得跟,跟完了刚到位可能又有一个新的技术出来,这个投入得不断地投。

而且现在拥抱金融科技,不是说我拥抱一下然后我的业务可能会好一点,现在是你要不拥抱那就完全是致命的,不拥抱过两年就被淘汰出局了。所以这个问题,金融科技作为银行来讲要不拥抱的话,特别是几千家中小银行抢那30%的业务,你要不拥抱,你就肯定得出局。所以我也在说,有一些人得有一点自知之明,你要觉得你跟不上,干脆现在先主动出局,或者跟别的银行合并,或者是把自己卖掉,你要觉得跟不上就别跟。因为跟的路程将是非常痛苦,而且是经常一夜一夜的睡不着觉,这么一个过程,你再想想你未来能不能有这一种体力、有这一种智慧能跟得上。

所以,我觉得今天我们来举办数字经济与商业银行的转型论坛,我们有实践者,有李礼辉行长、朱民。我和朱民,很多年前我在华盛顿,他当时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他就开始思考这个事情。我觉得他能跟的上,我已经老了,我已经跟不上了。所以我们大家还是能够来听听他们的讲演,我觉得会给咱们带来很多的启发。我也在这里预祝论坛能够成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