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运用互联网,解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两难困局

文丨薛军 编辑丨鲁伟  

2020年02月12日 19:03  

本文4650字,约7分钟

在目前复杂而又严峻的态势之下,在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前提之下,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兼顾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传染性肺炎疫情,导致严重的公共卫生安全危机,举世为之震动。为了防控疫情蔓延,国家采取了空前严格的防控举措,整个社会生活和经济生产一度陷于停顿。几乎所有人都闭门不出,自觉居家隔离,以求尽快切断病毒传染链。

这恐怕是人类历史上都极为罕见的现象。昔日繁华的街道、地铁、餐馆、大型的商业中心,空无一人,社会仿佛按下了暂停键。这些措施对于防范疫情肯定是必要的,但毫无疑问也会对正常的社会生活造成巨大干扰,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伤害。

经过了20多天的努力,疫情防控已经到了最紧要的关头,但经济方面的压力也越发凸显。如果疫情再没有缓解,大批中小企业将越过生死存亡的临界点。考虑到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上所处地位,如果疫情持续几个月或者半年以上,国际产业链很可能将被迫抛开中国,进行重组。从长远来看,这对中国这样一个外贸依存度极高的经济体的影响是巨大的。

当前,疫情防控仍是头等大事。复工复产的前提是做好防控。但如果只重防疫,考虑到现在病毒传播的途径和规律仍然不太清晰,这场战争究竟要持续多久,其实人们的心里并没有底。即使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也可能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如果只考虑经济,放松防控措施,万一导致病毒再度在一些中心城市失控蔓延,那么已经取得的防疫成果很可能得而复失,这种风险究竟谁能担当得起?

世间从无两全策,但应该尽量兼顾。在目前复杂而又严峻的态势之下,在不放松疫情防控的前提之下,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的妥当兼顾。我们已经处在一个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抗击疫情也必须具有互联网思维。

运用互联网技术充分披露疫情信息

充分运用互联网的信息传播功能,实现与疫情相关的充分信息披露以及精准化预警,避免疫情低风险地区人员的无谓恐慌,过度防控,也充分提示高风险区域的人员进行严格防护,从而取得高效而且精准的防控效果。

虽说病毒会传染,但它不会自己长腿跑,而是需要借助人与人的近距离接触时的相互影响,从而实现人传人。从这个意义上看,笼统地说一个省,一个地区有多少确诊病例,多少疑似病例,这样粗放的数据,对于疫情防控的意义非常有限。因为该省不同区域的居民,暴露于疫情之前的风险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有些居民受到疫情影响的风险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应的防控措施也就需要进行调整。

在以前的技术条件下,精准化、实时化的疫情预警很难做到,但在现代互联网技术以及信息化社会中,这一点可以非常容易做到。因此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出全民可实时查看的病例分布地图、疫情发展热力图、确诊或者疑似患者活动图、密切接触者分布图等信息工具,充分披露疫情信息。并且基于精细化的疫情信息,实现与风险程度相匹配的疫情防控。

对于疫情极低风险地区,应该减少不必要的,没有任何意义的防控措施。减少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冲击。充分的疫情信息披露,并且向公众进行有效提示,也可以协助居民实现有效的自我预警,自发防控。

我注意到,一些互联网企业与政府部门联合,已经开始开发出疫情地图之类的工具。这值得鼓励。但总的来说,到目前为止,与疫情相关的信息披露仍然不充分,披露的信息的颗粒度仍然不够。整体而言,不利于民众基于充分的知情基础之上的自发预警与防控。

比如说,现在疫情地图上,只能查到某某小区发现确诊病例或者疑似病例。但在中国很多城市的居民小区,规模巨大,居住者往往达到上万人,楼房几十栋。那么相关小区居民的风险暴露程度都是相同的吗?显然不是。对这些不同楼栋的居民,一概采取相同等级的防控措施显然也是不合理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一步精细化披露到具体楼栋才是合适的。有人担心这是否构成对个人敏感信息(具体来说就是,患者身体健康信息)的泄露。我认为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因为即使披露到楼栋,并没有披露到具体的住户,因此这种信息无法对应和识别出具体自然人,这样的信息不属于个人信息的范畴。

充分的信息披露还应该扩展到一些医疗信息的披露。比如感染病例,疑似病例的年龄分布,患者的危重率、死亡率,医护人员感染数等等。很多决策者看不到这些信息披露的重要意义,只看笼统的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的数据,这样陈旧的信息披露和公开的观点,不适应互联网时代精准化预警和决策的需要,也不利于出台有针对性的精准化防控措施。

互联网技术最大的特点就是精准化、信息数据颗粒度的大幅度提升以及数据分析能力的飞跃。这些都有助于我们做出靶向式的精准防控。但是到目前为止,很多地方的防控措施极其粗放、粗暴、一刀切,没有任何精细化的追求。由此导致的结果就是,本来只付出一分的代价就可以实现疫情的防控,却不必要地付出十分的代价。

这样的趋势必须立即扭转。防控手段的科学化和合比例的要求,必须提上议事日程。而在这一方面,互联网技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强大的助力。

运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在线协同办公

借助互联网技术,实现远程在线协同,既避免人员聚集,也实现社会生活的正常运行,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疫情防控讲求的是减少人的聚集,降低病毒人传人的风险。在以前的技术条件下,这几乎意味着社会协作机制的完全停顿甚至是崩溃。但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虽然因为居家隔离,人的分布状态呈现出高度隔离化、原子化的状态,但是人与人却可以通过互联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现“隔而不离”。大规模的社会协作仍然可以借助于互联网的强大力量展开。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疫情防控与经济发展不必然是一个“二选一”的难题,而是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兼顾。

现在很多企业鼓励其工作人员,在具备条件的情况下,通过网络上的办公系统,实现居家办公,尽量减少坐班人数,减交叉感染的风险。各种会议,只要能够采用远程视频会议的形式就不应该要求人员亲自到场。学生上课,采取方式灵活的在线教学。社会培训,采取网络化模式。政府行政管理,高度依托网上政务系统,实现在线的材料传递,在线审批。诊疗活动,具备条件的,原则上应当采取远程线上门诊,尽量减少去医院的次数,等等诸如此类。

这些做法,在先前的技术条件下都是不可想象的,但由于互联网技术在最近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一切成为可能。毫无疑问,在抗击疫情的时候,必须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互联网技术,使得社会经济生活能够大体正常运转。

有人会说,的确如此,上面提到的这些措施,其实已经在做了,但是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力密集型的生产企业怎么办? 这样的疑问当然是有道理的。互联网只是提供了人与人之间协作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当然不能解决实体物品的生产和制造问题,但是生产与制造企业仍然可以充分运用工业互联网平台,将目前由于疫情防控所产生的不利影响的程度,予以有效降低。

比如,上游物资采购,下游产品销售,商业谈判,合同签署,工业设计,技术研发等都可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互联网化,在线化来展开。对于产业一线的工人,也可以在精准疫情防控的情况下,实现优化排班,力争用最少的人力,做到产能不受显著影响。这些都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构建高效电商平台与无接触式配送体系

通过高效的电商平台以及无接触式物流配送体系,保障民生需求,实现隔离状态之下的零售业稳定正常运转,减少相关行业的损失。

数以亿计的民众居家隔离,并不代表着相关社会需求完全消失了,只是其特征与形态发生了变化。借助于电商平台强大的个性化需求的精准匹配能力,居家隔离期间,民众正常的需求仍然可以得到满足。而这一点在先前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

在这次疫情期间,中国的电子商务企业强大的供应链管理能力,商品需求匹配能力,物流保障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得到充分体现。不仅有阿里巴巴、京东、苏宁之类的电商企业发挥了巨大作用,诸如美菜网之类的生鲜品类的电商也开始大规模走向C端用户,保障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

大规模的疫情防控,也正在激发中国的商业形态发生深刻变化。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成为不可抗拒的趋势。

在疫情爆发时期,传统超市的经营形态,因为人群密集,存在较高的传染风险,所以面临经营上的困局。但是如果结合线上电商渠道,就可以将商圈附近居民的日常需求,进行线上的匹配与交易,然后快速送达。这一方面实现了商品的正常销售,另外也符合疫情防控的需求。大量小区的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形成标准化的订单,然后对接相应的商超经营者。在这个非常时期,社区电商就这样被迫发展起来。

当然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所有这些商业模式能够发挥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电商物流体系的畅通。因此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确保物流体系的畅通至关重要。很多人对此重视不够,随意封锁道路,导致物流通道受阻,这必然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有效的疫情防控,要求各种物资渠道的畅通。不仅是疫情严重地区的医疗和生活物资的保障依赖物流,其他疫情防控地区也需要物流体系的保障。如果电商渠道不畅通,数亿人居家隔离,减少外出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对这一点的强调无论如何都不过分。而且从科学的角度看,无接触式的物流配送,导致病毒传染的概率非常低。如果一味物理隔断,一方面影响民众生活,相当于迫使他们走出家门,来寻求必须的生活物资;另外一方面也会极大影响零售业的运转,间接影响生产制造业的稳定。

构建高效信息交互平台

我们还应该建构高效的信息交互平台,实现各种信息的高效匹配,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在疫情发展的初期,有关部门对于各方涌来的捐赠物资,采取了政府主导的集中收集捐赠物资,然后统一发放的集中化管理模式。由于这种模式的低效,资源错配引发了极大争议。很多一线防护人员急需的物品被积压在仓库中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利用。而获得拨付物资的单位却没有切实的需求。

相比之下,采取非中心化的,网络化的点对点的捐赠需求匹配,更加迅捷高效。而且因为其公开透明可追溯,更加容易激发民众的慈善积极性,防疫效果显然更好。

其实不只是捐赠物资如此,在其他方面,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有媒体报道,河南有养鸡场因为鸡饲料缺乏,导致将大批鸡苗活埋,造成重大损失。这种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可能是地方封锁道路,导致饲料无法运抵。但在根本上仍然是信息不畅通所导致的。因为难以想象地方政府会故意断路,造成这种不必要的损失。如果能够建立高效的信息交互平台,存在相关需求的养殖户将信息发布,可以提供需求的饲料供应商予以及时响应,然后相关的需要通行的信息需求,被及时传达到防疫指挥部门,在满足防疫要求的情况下,及时给出全程的通行许可,那么这样的损失就不会发生。

在先前的技术条件下,这种信息交互和反馈速度慢,效率低,但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些并不难做到。

因此,呼吁各地以乡镇、县区为单位,建立微信微博群组。群组中包括区划内主要的企业与工商户,以这些群组为平台,交互各种精准的需求信息。各单位需要派专门人员发布,回应相关信息。各级官员,不要再忙于开一些无用的会议,不要再占用基层人员本来就已经非常宝贵的时间,去填无用的根本不会去进行精细分析的表格。各地的主要领导应该成为信息交互平台的群主,第一时间收集需求信息,对企业的困难予以秒级回应。只要能够做到这一点,相信能够将因为防疫而产生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疫情的确令人痛心,事后的严厉追责也完全必要。但在当下,还是需要积极作为,科学作为。与2003年非典疫情不同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处在互联网的时代。如果我们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实现科学的高效的抗击疫情,那么我们就辜负了技术给我们提供的有利条件。互联网长缨在手,我们有信心束缚住病毒,并且最终战胜它。

作者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副院长,北京大学电子商务法研究中心主任;编辑:鲁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