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尚为邻”已不是诗人的夸张 | 抗疫马上评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文 涂伟/编辑  

2020年02月24日 10:12  

本文2675字,约4分钟

新冠疫情爆发后,向世界各地蔓延,让人感慨环球同此凉热。在现代社会,高山与重洋已阻挡不住病毒的传播。

截止昨日24时,韩国已确诊602例,日本本土136例,意大利157例,新加坡89例,美国34例,泰国35例,停泊在日本港口的钻石号游轮上,确诊691例。就连伊朗,这个自“伊斯兰革命”后实行独特政体、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剑拔弩张、开放性不够的西亚国家,也确诊了43例,其中有8位患者死亡。世卫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说:“如果新冠病毒袭击那些没有能力应对这种流行病的贫穷国家,将会造成致命后果。”这绝非危言耸听。

2003年在中国广东、北京等地爆发的SARS疫情,也曾让全世界如临大敌。但是,那次疫情给全世界造成的麻烦和灾难是有限的。疫后统计,中国大陆以外,中国香港1755例,死亡300人;中国台湾665例,死亡180人;加拿大251例,死亡41人;新加坡238例,死亡33人;越南63例,死亡5人。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并没有被波及,即使在中国大陆,除了几个疫情严重的省市外,其他省份也是云淡风轻,生产、生活秩序没有受到什么影响。

17年间的两次疫情,给中国和世界造成的恐慌和损失之巨大差别,笔者以为有两大原因。

其一是这次新冠肺炎传染性很强,甚于SARS,与病毒携带者接触,极容易被传染。这个原因已有多人讨论过,在此不赘述。

其二是过去的17年,中国的经济总量有了很大的增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国内市场越来越一体化,人员、物资、资金交流频次剧增。对外亦是如此,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一体化中非常重要的一极,中国和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务、文化、旅游交流频繁。2003年中国加入WTO才一年多, GDP总量1.66万亿美元,居全球第6,占世界总量4.27%;而到2018年,中国GDP总量13.61万亿,居全球第2,占世界总量15.84%。

我们可以撇开这些枯燥的数字,只谈普通人的观感。2003年普通人出行,买火车票、机票是很费劲的事,旅游对多数城乡居民来说,还是一个奢侈话题。现如今,由于高铁、民航业的发展和私家车的普及,乡村老人出去旅游已是家常便饭。在世界各地的旅游胜地和繁华街区,中国游客越来越多,涌进大商场里“买买买”成为其他国家的人对中国游客的刻板印象。

因为中国越来越重要,因为中国和世界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就造成了此次新冠疫情的防控,难度和复杂性远超SARS。

这次疫情的防控,无论在中国或世界范围内,到今天还远远称不上取得决定性胜利,未来如何,还得仔细观察,认真应对。但笔者以为现在分析这次疫情的传播和各国的防控,似乎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一是今天面对新冠肺炎这种传染性强的瘟疫,谁也不能独善其身,需要国内各地区、全球各国之间真诚的、有效率的协同与合作。人类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和各种瘟疫做斗争的历史,过去有文字记载的数千年历史长河里,中国和世界范围内爆发过无数次瘟疫,在不发达的医疗条件下,成千上万的人为之丧失生命。但是那时候由于交通不便,不同地区的人员之间交流少,瘟疫的传播速度因此变得迟缓。一个地区某种传染病对当地居民造成灾难性的伤害,但可能要过一段时间才能传染到乡邻地区。国与国之间更是如此,国门一关,基本上能把瘟疫挡在外面。那么对社会管理者和医疗机构来说,应对传染病要从容得多。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传染病肆虐造成的防范难度远甚农业社会。1918至1919年给人类带来巨大损失的西班牙新流行感冒就是在这个背景下爆发的。今天更是如此,传染力强的疾病一旦在某地出现,会引起大范围的瞬间爆发。如新冠肺炎,从宣布武汉发现疫情,到中国最后一个省级行政区西藏发现病例,也就一个月。很快这个病传到东亚、东南亚各国,进而跨洋过海到了欧美诸国。这就造成了对医疗资源的“挤兑”,加大了社会管理者的应对难度。

漂流在大海上的邮轮“钻石公主号”是人类命运的一个隐喻。仅仅一位从香港上岸的老人染病,在那个封闭的环境里,不到一个月内,六百多人染疫。在浩瀚无垠的宇宙里,地球就是一艘航行在大海中的邮轮,在邮轮内每个人都无法孤立地生存,必须祸福共担。日本道观援助中国道教协会的抗疫物资上印有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句“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不再是诗人的夸张,而是现实的写照。新冠肺炎爆发后,各国政府和人民认识到单靠阻止传染病爆发地的居民入境,是防不胜防,“只扫自家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的做法,最后会造成对自己的伤害。疫情爆发后,日本政府和国民迅速对中国进行援助,固然是出于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之情,但何尝不是因为近邻对自身命运的考量使然?一个村子某家宅子起火了,火灾尽快扑灭是对所有邻居的最大贡献。

通过这次疫情,各国政府、各个团体和普通人,应当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一种想象,而是现实的存在。如何超越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程度和文化的差异,理性地对待历史恩怨,做一个“世界公民”,也许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话题。

二是中国的对内对外开放不可逆转,不可能再回到五十年前的封闭状态。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市场一体化使得疫情防控变得复杂和艰难,这是开放带来的必然代价。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各地政府采取一些必然的防控措施,如封闭小区,停止或减少公共交通的运行,对居民在公共场所的活动进行限制。这是非常事态下的不得已的行为。有人担心疫情结束后,会成为常态,笔者以为大可不必有此忧虑。

如前所述,人类和瘟疫作战是没有尽头的,一种传染病得到控制,也许没多久,另一种传染病会出现,就如SARS之后有新冠。而经济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文化、商务交流更加频繁是谁也遏制不住的世界潮流。于国内而言,对内开放,简政放权是大势所趋,是中国深化改革的必需。如果因为防控疫情而使社会活力丧失了,使经济发展衰退了,就得不偿失。各地政府遵照中央的部署,在严格防控疫情的同时,根据当地状况先后复工,浙江等地还到中西部各地“抢人”。只有市场搞活了,经济发展了,财力雄厚了,才能更好地构建传染病防控体系,提升医疗水平,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对外而言,中国越来越需要世界,世界越来越需要中国,已然是不争的事实,是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大潮。笔者相信,疫情过后,中国对世界将会更加开放。关门防病、因噎废食的事,在世界范围内不会出现。

既然是万里为邻,必定要风雨同舟。这可以看作是此次大疫对我们的启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