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后的生计,个人要好好地盘算 | 抗疫马上评

《财经》新媒体主笔  十年砍柴/文 涂伟/编辑  

2020年03月31日 10:13  

本文2059字,约3分钟

笔者不是个乐观主义者,但新冠疫情的严峻性和复杂性,远超疫情初期个人的心理预期。

1月27日(大年正月初三),笔者坐高铁从湖南回京,武汉已经封城4天,列车按照时刻表在武汉站停靠,只是不上下旅客。望着空空荡荡的站台,心想这样的情景不会持续太久吧?顶多像SARS那样。记得2003年全国“两会”在3月中旬闭幕时,SARS疫情才大规模爆发。等到五一劳动节,社会秩序和居民生活已经恢复了正常。北京的街头熙熙攘攘,商店、饭馆生意红火。

人的思维往往受制于经验,SARS曾是今天大多数中国人所经历过范围最广、危害性最强的一次大疫,谁又能想到新冠肺炎远甚于SARS呢?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教授在1月30日就预测了疫情发展的三种可能,其中最糟糕的一种是:控制失败,病毒席卷全球。现在看来这个预测对了一半。中国特别是武汉和湖北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中国境内基本控制了病毒的传播,但病毒却席卷了全球。新冠病毒没能像SARS那样。——经过一段时间近似“休克式”的社会管理,正常的学习、工作、社会交往按下暂停键,病毒被“闷死”。

这一结果的出现,既有新冠病毒传播隐蔽性强的原因,也是全球化付出的必要代价。世界是平的,万里尚为邻不仅仅给人类带来福祉,也会带来麻烦。

事已至此,任何事后诸葛亮式的指责和懊悔于事无补,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被一场大疫证明,各国政府抛弃歧见,共同协作,度过这个人类共同难关是唯一选择。对中国而言,虽然疫情防控的那根弦不能松弛,但持续两个多月的防控“打法”恐怕将有所改变。这种“打法”给经济带来的损失和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不便不会长久地持续下去,各地已经陆续地复工、复课。生活还得继续,既然毕其功于一役未能实现,那么就要勇敢地接受现实,把抗疫当作一种持久战来对待。

如何做到生产与抗疫两不误,在二者之间找到合适的平衡点。政府官员、企业主会有自己的考量。而具体到每个人,我以为也得好好盘算,如何应对这场几乎影响全球每一个人的大疫情。

一是做好心理调适,对抗疫期间和大疫后社会巨大的变化有充分的心理预期。新冠疫情肯定会给全球经济带来巨大的困难,这些困难已经开始逐步显现。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政治、文化交流格局将发生变化,进入新的调整期,这样的调整会冲击几乎所有的行业。全球化不会停滞,但会暂时放缓。过去的四十多年,中国经济发展迅猛,成长为世界第二经济体,普通中国人的生活水准有大幅的提高,这不得不归功于中国持续深化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在中国改革开放期间出生、成长的人,大多数认为明天比今天好,个人收入随经济大势水涨船高是理所当然的。这种“理所当然”的想法将遭遇到挑战,每个人应该放低心理预期。对年轻和中年的工薪层来说,这种预期是工作机会和薪酬;对老板来说,则是经营利润。也许还有退休和即将退休的人,对养老金的心理预期也将降低。如此,才能承受变化带来的心理落差。

二是在抗疫常态化下,尽最大努力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既然病毒不能彻底、干净地被歼灭,人类与这个病毒长期共存是大概率的事,各国政府重点防范的是大范围或局部地区的集中爆发。中国即使国内防抗做得再好,也很难杜绝境外输入。一个开放的、世界人口第一的大国,和境外的联系千丝万缕,何况还有那么多在境外的中国人。在此情形下,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在生活方式上作出必要的改变,生活细节上注重防控,尽量保护自己和家人不受病毒的侵害,或者即使感染了尽快得到治疗。

三是对个人或家庭财务做出适当的安排。经济的大势影响着绝大多数人的工作机会和收入,工作机会收入的减少必然影响一个人或一家人的生活水准,喊了有些年头的“过紧日子”看来是真的来了。中华民族是一个饱受灾难之苦、在挫折中一次次重生的民族,防灾文化源远流长,“备战备荒”曾经是老一辈人耳熟能详的口号。防备灾荒的意识对改革开放期间生长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也许有些陌生,但这样的传统在重大时期会重新被激活。谁也无法准确预测这次疫情究竟对世界和中国的经济影响有多大,会持续多久。对于普通人而言,所能做的是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接受收入减少的现实。此外,要对个人或家庭财务好好盘算一下,适时修改消费、投资规划。每个家庭乃一个微小的经济体,其穷富兴衰的一些规律和企业是相似的。大势好、挣钱容易的时候,不要错过机会,尽量扩大受益。当大势不好的时候,必须精打细算,想办法减少支出,谨慎投资,做到收支平衡,降低破产的风险。

人类经历过太多的战争和瘟疫,战争和瘟疫阻挡不了人类社会不断进步。这次新冠疫情亦是如此,其笼罩在全人类头上的阴霾终将散去,经过大疫带来的痛苦调整,全球的经济会变得更加健康,全球化程度还将加深。对这样的大势我毫不怀疑,充满信心。但是在调整期,每个人的命运是千差万别的。不要让时代的一粒灰变成一座山砸到头上,这考验着每个人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