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UCLA教授张作风:如何认定无症状感染者?

文 |《财经》记者 辛颖 编辑 |王小  

2020年03月31日 18:54  

本文4040字,约6分钟

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在风险应引起关注。中国的疫情已经开始平稳,第二波主要发生在欧美。现在关键是先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抓紧攻克疫苗。

3月31日16时,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局长常继乐介绍,从4月1日起,将在每日疫情通报中,公布无症状感染者的报告、转归和管理情况,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3月下旬以来,除了境外输入的病例,中国内地新增确诊病例趋近“清零”。 截至3月31日9时,中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82545例,现有确诊病例3006例,境外输入771例;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现有确诊病例579306例,累计确诊已达703808例,其中美国确诊病例最多,疫情严重程度超乎多数人预期。

根据公开报道,此前部分国家感染确诊病例中,曾出现被无症状感染者传染的案例。国内也有案例,3月23日,武汉市新增1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患者系湖北省人民医院(本部)医生,这位医生曾在门诊接诊一名新冠肺炎无症状感染者。3月19日,武汉市硚口区一人核酸检测为阳性,最终证实,此人也是无症状感染者。

近期全球疫情加速蔓延,在世界各地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有关专家注意到,英国等海外感染区域输入中国内地的新增病例里,存在疑似无症状感染者,这令疫情防控的难度增加。医学专家建议,无症状感染者可能存在传染性,在家最好先集中隔离14天再做进一步检测。

如何认定无症状感染者,这一群体有多大,还有哪些未知风险?更重要的是,全球疫情将在什么时候出现拐点,何时才能真正结束?《财经》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流行病学教授、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预防和控制前顾问张作风。

张作风

在他看来,无症状感染者的潜在风险应引起关注。当前中国的疫情已经开始平稳,第二波主要发生在欧美。但现在还很难预测什么时候全球疫情会结束,也许南半球流行后,又会回到北半球。所以现在关键是先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抓紧攻克疫苗。

首先控制输入性病例

《财经》:现在全球疫情增长速度很快,中国近期新增病例以输入型为主,如何防控输入型病例?

张作风:疫情已经是全球大流行,不可能都封锁,对经济影响太大。况且返流病例是比较好控制的,因为来源很清晰。主要是交通工具,如飞机、火车。

目前对所有来自疫情高风险的国家人员入境都隔离14天,我觉得这是比较合理的。从低风险国家来的人员,测体温度,拿到通讯地址,让各自在家适当的自我隔离一段时间,这也是比较明确的方法。

《财经》:公众关注的一个问题是疫情会有二次暴发的风险吗?

张作风:只要社区里还存在可能的病例或者传染源,就可能会引起二次暴发。

现在中国的策略是:首先控制输入性的病例,其次是要及时发现控制隔离散发的病例,和控制小规模的暴发。建议未来这段时间,65岁以上的老人或者有其他慢性疾病的人,基本居家,避免外出;学校最好在线上教学;一般人群避免扎堆群聚,关闭电影院、剧院、博物馆,保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距离。

认真研究无症状感染

《财经》:最近中国国内发现被无症状感染者感染案例,一些专家也在提醒对此保持警觉。这会是一种普遍现象吗?应该如何定义无症状感染者?

张作风:首先,无症状感染者的定义要明确。无症状是否是无呼吸道症状,无发热,无胃肠道症状?根据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控方案》,目前中国的诊断标准是无临床症状(如发热、咳嗽、咽痛等),以及呼吸道等采集标本新型冠状病毒病原学或血清抗体检测呈阳性。但因不包括消化系统症状、眼部感染等,可能导致分类错误。

目前有两项关于无症状患者的研究,一项是在武汉,另一项是在上海,但这两项研究都包括轻度有症状的患者,而不是单纯的无症状患者。因此,研究结果不能应用于没有症状的患者。

第二,尽管核酸检测是病毒诊断的金标准,但测试套件的质量必须是达标的。如果检测试剂的质量存在问题,则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和假阴性结果。如正常健康的人没有感染,但是检测出感染阳性,这就是所谓的假阳性。

目前,我们不能排除有一部分检测呈阳性的无症状感染者是假阳性。还有一部分确诊患者认定治愈就出院了,然后又复阳,是没有治愈,还是测试方法不稳定?检测结果的反复都可能与检测试剂稳定性有关。

第三,样品采集的部位是否正确,也会影响到测定结果。比如采样时没有得到足够的感染细胞。

最后,核酸诊断试剂对实验室环境、检测操作要求都很严格,样品污染也可能导致检测结果假阴性或假阳性。

如果我们可以排除上述四点,并且患者测试呈阳性而没有任何症状,我们才可以称他们为无症状患者。

《财经》:是否可以说,部分病例可能并不是真正的“无症状感染者”?在你看来无症状感染者可能会成为传染源,具有高风险因素吗?

张作风:很难预测无症状感染者的风险因素更高。我们需要先判断这些患者是感染前期但还没有症状,还是具有传染性的隐性病毒携带者。一般都是发病以后才具有传染性,在潜伏期一般病毒不具备传染性。因为潜伏期是病毒在人体内复制的时机,当达到能使你产生症状,才具备传染性。

但是,无症状感染者具备传染性是有可能的。在流行病学史上,典型案例是伤寒玛丽。伤寒玛丽是无症状但具备传染性的感染者,或者称之为隐性传播者。玛丽是纽约的厨师,虽然身体一直健康,却携带伤寒杆菌。后来玛丽相继传染47人,导致3人死亡。玛丽被隔离在纽约的传染病房时,医生使用了可以治疗伤寒病的所有药物,但伤寒病菌却一直存在玛丽体内。最终玛丽于1938年死于肺炎,而非伤寒。

《财经》:对无症状感染者和他们密切接触者应采取哪些防控措施?

张作风:无症状感染是有可能具备传染性的,因此保险起见,要把无症状感染者和密切接触者隔离观察14天。

《财经》:中国地方疾控部门针对30余人的无症状感染者进行了一个追踪研究,最终这30余人全部发病,你怎么看?

张作风:这项研究表明,这些患者均处于症状前期。建议最好也研究这些患者的密切接触者,以观察症状前期的患者是否具有传染性。如果有,则需要进一步研究传播的严重程度。

这也涉及我提到的,他可能不发烧,不咳嗽,但是可能有胃痛和腹泻这种情况,病人不一定会告诉你,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早期的症状。

《财经》:无症状感染者目前不纳入新冠肺炎确诊人数,单独统计但数据并不公开,有观点认为这会影响对病毒传播力的研究,你认同吗?

张作风:无症状感染者并不计入确诊病例,但在全国传染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信息系统中作为独立类别单独报告。据我所知,对无症状感染者病毒传播力的流行病学研究,已经开始在中国进行。

最近有报道称,无症状患者的模型计算比例介于30%至60%之间,但这与中国疾控中心此前的大样本研究结果相抵触,后者报告为1.2%。我更倾向大样本研究数据接近真实情况。

做好复工疫情防控

《财经》:有必要担忧其会影响到复工复产吗?

张作风:如果目标是消灭新冠病毒这一次的流行,那么就是集中力量治疗,降低死亡率。

世界卫生组织对新发传染病的消灭是有客观标准的。最后一个病人治愈出院以后,两个潜伏期28天,没有新的病人出现,就是正式消灭了新冠病毒。

追求数据清零是理想状态,但是目前实际上难以实现。因为病毒不会受人控制,要接受可能有小范围散发或者点状暴发。

面对可能出现的二次暴发,更重要的是预防和控制,建立或加强监测体系,一旦发现苗头,立即扑灭,对病人住院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者隔离。而靠围堵封锁代价大,对政治和经济影响也大。

《财经》:随着一些地区全面复工的推进,你对防控措施有什么建议?

张作风:首先,全面复工,我们需要警惕聚集性的暴发。因为大多数人对新冠病毒尚无免疫力,一个大工厂,如果说真的有一例病人发病,就要隔离很多人。小饭店有一个人发病,最多传染几个工作人员和吃饭的人,比较好控制的,难点还是在大工厂。

大企业可以给复工的人都做血清抗体检测。血清检测两种抗体,一个是早期抗体IgM,一个是恢复期抗体IgG,当天就能出检测结果。如果早期抗体IgM阳性,就再做个核酸检测,仍然是阳性,可重新收治住院,做轻型隔离。如果IgG呈阳性,则表明该工人具有抵抗冠状病毒的免疫力,可以恢复工作。

如果血清测试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则可以替代核酸检测。现在看来即使血清测试特异性极好,但灵敏度仍约为80%,因此会产生约为20%假阴性。核酸检测仍然需要。

很多地方自2月10日开始复工,现在我们也没看到病例比例明显的升高。在复工前已经隔离几周了,那么复工后有可能发病的人数已经不多。考虑到这些隔离人可能没有被动免疫,保险起见先在家工作14天。

我们不可能避免有一些小范围暴发,只要出现,就及时的控制住病人隔离治疗,密切接触者全部隔离14天,这样需要投入的力量相比于封城不算太大。

发现有效治疗方法

《财经》:在传染病信息公开透明方面,是否有提高的空间?

张作风:当然是需要提高。在疫情暴发初期,武汉的确诊数据看起来非常平稳,病死率每天总是在2.1%、2.2%左右。那么从流行病学的数据规律上看,早期的人为痕迹比较明显。

《财经》:新发传染病暴发,都会遇到诊断能力瓶颈,美国的情况怎样?

张作风:美国的测试能力也一样有诊断能力瓶颈。在早期,由于缺乏测试工具或严格的测试标准,许多患者无法接受测试。在美国,这很大程度上延迟了新冠病毒的预防和控制。在过去的两周中,美国对冠状病毒的检测已大大改善。

《财经》:从趋势上看,全球疫情拐点何时出现,疫情将在什么时候结束?

张作风:现在中国的疫情已经开始平稳,第二波主要发生在欧美。目前欧洲疫情的中心是意大利和西班牙,美国疫情发展也非常迅猛,纽约市和纽约州变成一个重灾区,现在纽约州的病例已达到美国病例的60%,美洲主要的重点在美国。

随着北半球气候转暖,世界流行的第三波可能发生在南半球,那时南半球的气候比较适合病毒传播。南半球除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等较发达的国家,有很多贫穷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医疗防疫基础比较差,所以有可能成为重灾区。现在很难预测什么时候全球疫情会结束,也许南半球流行后,又会回到北半球。

所以现在关键是先发现有效的治疗方法,以及抓紧攻克疫苗。

(《财经》记者信娜、实习记者朱贺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