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健康码”:杭州深圳首发后,全国通用有多远?

《财经》记者 焦建/文 苏琦/编辑  

2020年04月14日 18:25  

本文5053字,约7分钟

“经过此次疫情,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的平衡会发生新的变化,若要对健康码持续开发,需从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循序渐进扩大应用范围,同时用法律制度来完善个人数据保护”

一人一码、一码复用、一码通行。逐渐具备上述三重特点、从2月初为防控新冠疫情而在全国各地陆续推出的绿、黄、红三色“健康码”,已成为大多数中国人在外出通行及工作时的必备。

2月9日,为缓解推进复工复产和防疫的双重压力,杭州推出“健康码”系统,其基础是由钉钉2月7日推出的杭州企业复工申报平台即 “余杭区绿码”;2月11日,面向杭州全市的健康码于支付宝平台正式上线。与此同时,腾讯“防疫健康码”于2月9日落地深圳,截止3月10日已覆盖近九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破60亿。

为进行分类管理,不同颜色的健康码在各地对应了不同的防控场景。三种颜色看似分类简单,支撑其生成及管理的,却是一个包含了“线上+线下”“人防+技防”等技术及社会管理改革的“集大成”大数据网络平台。

在其起源与推广背后,体现出全国各地数字经济发展与数字化社会治理的速度之别。如何进一步在全国真正实现“一码通行”,同时更好解决个人隐私等相关问题,亦是各界关心的话题。

“基于数字经济的社会治理正在浙江进行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以‘城市大脑’等为特色的数字公共治理走在全国前列,近来浙江在创建的未来社区、家庭大脑等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对《财经》记者解析疫情期间健康码等数字工具发展的原因时称。

为什么杭州率先启用健康码?

1月23日,武汉封城。随后,全国各地纷纷采取程度不一的新冠疫情管控措施。

2月4日,杭州宣布全市实行封闭式管理。各社区开始分发出入通行证,出入一律测量体温。和全国大部分地区类似,为实现个人信息即时汇报和可追溯,该市也采用打卡、实名制登记等方式进行管理。

2月7日,杭州“余杭区绿码”诞生;2月9日,为缓解推进复工复产和防疫的双重压力,杭州推出“健康码”系统。其建立的基础,正是由钉钉推出的杭州企业复工申报平台即 “余杭区绿码”;2月11日,面向杭州全市的健康码于支付宝平台正式上线;2月12日,杭州发出相关通告称:根据疫情变化状况和精密智控要求,全体市民和来杭返杭人员要主动申领健康码。全市域凭健康码亮码或扫码通行。

作为浙江人口最多的区,余杭区在复工期间将迎接100多万人,防控压力巨大,又具备相应的产业基础,推出相关工具可谓“一拍即合”。而在将其升级至全市推行的健康码时,杭州则提出了三项要求:一是要实现员工返岗、复工、健康管理数字化闭环,确保“全市人员一码通行”;二是员工健康码与健康码要“二码合一”;三是赋码必须自动精准。

“在全市范围内二码合一并不太难,但因为涉及现实的社会生活,所以如何做到精准则是考验。”有相关研发人士对《财经》记者解析技术特点时称,涉及综合协调、技术、问题核查、提高精准度的反向测试等。只有更好地加强对公共数据的筛查、识别和分析,才能实现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经济运行等多重目标,尽量降低冲突性。

为健康码的推出提供进一步基础性支持的,则是杭州近年来推广的“城市大脑”管理体系。这一旨在实现“精密智控”的体系在杭州于2016年起步建设,是该市为城市生活打造的数字化界面,目前包括卫生健康、基层治理等11大系统48个应用场景。其处理的问题从最初的交通治堵,发展到城市治理、疫情防控。涉及卫健委、数据资源管理局等相关部门。

“杭州是数字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所以利用这个优势制作个人健康码。在网上APP填个人有关的信息,后台用大数据公司进行比对。杭州市年前的管理人口是1600余万,年初时只有1100万,这意味着将有500多万人口返回杭州。通过提前注册和申报,可以知道相关人员大概多少,政府知道,企业知道,即可做到有序。”杭州一位官员在2月12日接受央视《新闻1+1》采访时介绍称。

“数字经济是浙江省‘一号工程’。首先,浙江在数字经济方面拥有较强的企业基础,阿里巴巴、海康威视等一大批数字经济企业在国内国际具有较强的影响力,基于数字经济和平台的创新创业活动较为活跃,此外也涌现出了一大批行业新秀以及更多的新创企业;其次,基于数字经济的社会治理也在浙江进行着积极探索并取得较好效果,利用数字技术开展的‘最多跑一次’在全省有效实施,深受企业和群组认可,以‘城市大脑’等为特色的数字公共治理走在全国前列,近来浙江在创建的未来社区、家庭大脑等都充分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浙江大学全球浙商研究院副院长邬爱其对《财经》记者解析疫情期间健康码等数字工具发展的原因时称。

与“一刀切”式的封闭式管理相比,健康码为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提供了支撑。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健康码这一概念开始以“几乎一天一个省”的速度被推广到全国各地;作为健康码的发源地,浙江则在全国范围内较早实现了健康码全省覆盖。

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指导支付宝、阿里云加速研发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疫情防控健康码系统。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也曾指出:浙江利用大数据建立个人健康码,动态掌握个人健康信息,为复工复产提供了引导和保障。

3月10日,湖北宣布启动健康码发放工作。

各地健康码如何统一互认?

作为全国数字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城市,深圳几乎与杭州同步推出了当地版本的健康码。

相关资料显示:腾讯“防疫健康码”于2月9日落地深圳。截至3月10日,覆盖近9亿人口,累计访问量破60亿。

2月15日,国家信息中心官网发布消息表示:将联合腾讯推出“健康码标准”,推荐给各地作为技术标准规范。而腾讯版健康码将面向民众侧(居民,村民,学生,企业员工等)、数据采集员侧(社区网格员、一线交警、学校管理员、公司管理者)、数据管理员侧(省市区街道居委会分级管理人员)等,并覆盖社区、办公大楼、交通卡口、机场、火车站等不同场景。

具体功能上,腾讯版健康码可通过微信小程序,企业微信等多个平台满足各类用户的产品使用习惯,快速触达普通市民、企业员工、社区居民,农村村民等用户群体;同时通过政务微信和数据中台解决政府政令上传下达,统计分析预测的业务闭环需求。

目前来看,杭州和深圳分别结合当地企业合作推出的健康码并没有太大的功能区别,出示都有相同的效力。目的都旨在只需填报一次个人健康状况,即可应对各类核验场景。

从2月初至今,全国各地相继与前述两家公司合作分别推出了各自版本的健康码,省区一级分别有健康宝、津心办、随申码、苏康码、安康码、赣通码等;在部分城市,也分别推出了属于当地版本的健康码。

在一段时期内,由于不同平台、地区等差异,近百种“健康码”出现了标准不统一、数据不共享、缺乏互认机制等现象。虽然都采用了三色二维码,但对应的具体规定不一样,对人员的隔离措施也不同,往往是“每到一地都需要重新填报信息、申请。”

究其核心难题,浙江在近日举行的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曾指出:“健康码省际互认是建立在信息充分共享的基础之上。目前,我省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正积极推进浙鄂两省防疫健康信息数据共享。这是健康码互认的依据,但现在客观上仍然有信息不对称的情况。”

该发布会也透露称:“通过核酸和血清检测,能够快速打通跨省域信息不对称的堵点,这好比是一次健康公证。从政策层面讲,此次完善健康码管理机制,属于对不同区域感染风险作评估后的衔接性措施,尤其是以免隔离为前提,所以是深化浙鄂两省健康码互认的一项落地举措。”

全国层面上的健康码统一正在加速进行。3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分析国内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后曾提出要求:“低风险地区之间的人员和货物流动,必要的健康证明要做到全国互认,不得再设置障碍,不对人员采取隔离措施。”

具体而言,在近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规划司司长毛群安在介绍健康码全国互通互认时间表时称:各省份正在按照统一的数据格式标准和内容要求,加快向全国一体化平台汇聚本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目录。各地依托全国一体化平台,正在深入推广健康通行码互信互认应用,作为在交通卡口、居住小区、工厂厂区以及一些公共管理和服务机构的通行凭证。

根据国务院电子政务办和国家卫生健康委提供的各地跨省份互认共享资料显示,未来全国范围内的互认或通过以下三种路径进行:

第一种,在不改变地方现有的健康通行码的情况下,通过跨地区防疫健康信息的数据共享,能够在本地的健康通行码中增加跨地区的互认功能;

第二种,在各地健康通行码与全国一体化平台的防疫信息码对接,以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为中介进行转换,从而实现跨地区的健康通行码互认;

第三种,对没有建立本地健康通行码的地区,可以直接采用全国一体化平台上的防疫信息码。同时,结合本地的防疫健康相关信息,实现跨地区的互通互认。目前,各省已经完成了技术对接和应用改造。

健康码如何发展常态化衍生服务?

目前业界在解析健康码统一问题的共识是:互认的基础是数据和算法统一,这需要重新收集或调整数据,工作量不小。统一主管单位能便于不同地方互通和共享信息,但需要部门协调和数据移交,也要费很大周折。在诊疗卡、电子病历等医疗信息尚无法实现全国互通的情况下,单纯推动健康码统一具有难度。

各方也担心:随着国内疫情趋于稳定,除少数地区外复工复产已经达到较高比例。健康码只具有防疫功能的话,投入太多进行协调可能“并不划算”。

“从部门协同到基层社区防线的打造,再到多元目标的平衡,健康码参与了很多公共卫生管理难题的处理。鉴于技术驱动的健康码具有多场景应用的功能,可让健康码在社会治理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浙江某高校的一位研究人士近日建议称。

从全国各地的探索来看,健康码确实正在衍生出一些常态化的服务功能,分别融入到当地诊疗卡、医保卡、电子健康卡等其他卡证当中。

同样以杭州为例,2月21日,杭州健康码又进行了新一轮的升级,实现与电子健康卡、电子社保卡互联互通。通过健康码,市民就能完成挂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等一系列行为;在广东的一些城市,通过健康码小程序,也逐步开通了口罩预约等功能。

一位杭州居民在对《财经》记者解析其用途时称:在支付宝“我去就医”下选择“市医保用户”或“非市医保用户”,将分别唤起电子社保卡和电子健康卡。不再需要携带实体就诊卡和纸质病历本就能完成挂号、取号、就诊、检验检查、取药、开电子发票等项目。

杭州市政府主管的“杭州发布”近日则称:“此前,杭州健康码上线了交通出行、看病就医、景区预约等公共服务功能,逐渐融入市民生活,开启了杭州健康码的后疫情时代的场景应用。杭州健康码下一步目标,是实现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应用全场景的覆盖,成为数字赋能‘健康杭州’建设的综合性平台。”

但因为目前红、黄、绿三色健康码的推算机制并不明晰,亦有专家强调指出:要注重信息安全和个人隐私保护,谨防数据被用于不法途径。

根据各方公布的信息显示,健康码的演算机制涉及三个维度:一个是空间维度;第二个是时间维度,即去过疫区的次数以及时间的长短;第三个则是人际关系维度,即与密切接人员接触状态。这些维度量化赋分,最终生成相应的三色码。此外,各地的算法和规则由当地政府提出需求,再由相关企业提供技术及产品解决方案。

“经过此次疫情,公共利益与个人隐私的平衡会发生新的变化,若要对健康码持续开发,需从医疗健康等民生领域循序渐进扩大应用范围,同时用法律制度来完善个人数据保护。”无锡市大数据管理局一位负责人近日提醒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