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向东,COD向西”?代表委员警言产业转移歧途

章轲/文  

2020年05月20日 18:05  

本文1053字,约2分钟

中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路径之一是承接后者的部分产业转移。在此过程中,须特别注意避免走上“先污染,后治理”的歧途,导致GDP差距没缩小,COD(化学需氧量)及主要污染物控制指标却上去了。

“西部经济总量占全国的20.3%,但COD排放量占全国的25.7%。”今天(20日),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教授马中在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政策简报上表示,如果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那么整个中国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

5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出台,明确提出“建立东中西部开放平台对接机制,共建项目孵化、人才培养、市场拓展等服务平台,在西部地区打造若干产业转移示范区”“继续完善产业转移引导政策,适时更新产业转移指导目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龙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欧其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近年来,在东部沿海地区“腾笼换鸟”的推力下,东部向中西部产业转移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中存在重规模轻质量、地区间产业引进过度竞争、产业层次不高、配套能力不强、优质劳动力资源不足等问题,这些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产业转移的实际效果。

全国两会即将召开之际,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也引发全国政协有关界别的关注。

19日,民建中央一份《关于统筹推进西南边境地区脱贫攻坚和兴边富民的提案》称,目前西部地区“落地加工产业相对落后”,应创新设立产业园区,建立一批具有较强竞争优势、能够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承载地。

民盟中央一份《关于优化长江经济带国土开发强度管控的提案》也建议,根据国土开发强度和资源环境承载力,协调上中下游地区土地开发政策和环保准入门槛,有序推进跨区域产业转移与承接。

欧其对记者表示,中西部地区应淡化特殊政策招商思路,逐步向综合环境招商转变,通过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经营环境、生活环境、人文环境等来吸引产业转移。根据产业关联性需求,有针对性地引进一些与本地区原有产业对接的产业,弥补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对于承接的项目,应对单位产品能耗、水耗、“三废”(废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排放总量等进行要素评估。

而从国家和区域层面,专家们也建议,打破行政区划和壁垒,制定跨区域产业发展规划,营造无差异的产业承接政策环境,同时建立环境污染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来源: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