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和平:“新基建”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哪些潜力

2020年06月10日 21:36  

本文1614字,约2分钟

“数字经济的基础设施把大工业模块化的地球表面生产,拓展到了地球以外四万公里的开球空间,未来人类经济会发展到何种程度,目前我们或许难以想象。”6月10日,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咨询委员、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曹和平在“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新型基础三群建设》中指出,新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创新,让数字经济不断趋向“万物互联、泛在智能、高效协作”。“这一切,表面看起来风平浪静,当其全面覆盖社会的方方面面时,将是一场挡不住的经济模式的革命。”

(点击图片收看讲座回放)

那么究竟何为数字经济?

在曹和平看来,其为“数字替代经济”和“数字创造经济”的结合。其中,“数字替代经济”即产业数字化,以一张照片的生产为例,如今数码摄影技术日益代替胶卷,极大减少了拍照过程中的劳动成本;与此同时,数码摄影技术的发展亦带动了一系列产业的萌芽与壮大,即所谓“数字创造经济”,或“数字产业化”。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经济的自我进化中,区块链技术的诞生是一个新节点。“区块链将会使上述过程在未来3-5年加速出现。”曹和平说。

事实证明,数字经济已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新引擎。据曹和平预测,到2027年,数字经济将占全年GDP的52.79%左右。在世界范围内,这也是大国竞争的焦点。中国、美国、欧盟、俄罗斯、日本及印度作为最具实力的“参赛者”,正加快推进生产智能化、产品智慧化与管理网络化。在曹和平看来,以上六大经济体中,发展潜力最大的当属中国、美国与印度。“印度的数字经济发展速度可能会非常快,因为在数字替代和数字创造领域中,它的成本小、生产效率高。”

在这场数字竞赛中,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即“新基建”)是关键,亦是后疫情时代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利器。曹和平认为,数字基础设施是“与数字替代经济和数字创造经济相对应的,经济人之间共同分享使用的基础性通用连接网络的总和”。他提醒,目前数字基础设施一群、二群和三群的建设尤为重要。

具体而言,公路、隧道、油田、桥梁及港口等属于数字基础设施“一群”,加速数字化升级是“一群”建设的当务之急;区块链、云平台、大数据、5G、传感器、遥感卫星等构成了“二群”,这是数字经济不断迭代的动力所在,具有绵密性、低时延及高通量等特征,“绵密性使得网格的反馈性传输更具灵活性,低时延和高通量成为标配,可计算化数据和瞬时反映使网络具备智能特征,智能网络就出现了。”曹和平解释,“与日俱增的数字通量将由现在的海量数据向天量规模升级,地下光纤互联网、地表移动互联网和天空卫星互联网实现三网合一。”建设“三群”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成完备的中枢外围算力体系。

今年两会期间,“新基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政府扩大有效投资的重点。曹和平呼吁,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各国之间加强科技合作,从这一角度出发,单边主义与人类技术进步所指引的方向背道而驰,“我们应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来团结世界所有国家进行技术攻关,在技术创新领域加强良性互动。”

(“中信大讲堂·中国道路系列讲座”由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经济导刊》主办,是面向社会的公益性讲座,旨在探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传播践行中国道路的理论和实践。目前,已举办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