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矢:应该如何判断疫情下的经济形势?

文/金矢 编辑/朱弢  

2020年06月20日 18:35  

本文2927字,约4分钟

中国的发展可能会对一些国家形成挑战,但只要不去主动采取扩张性政策,更多地把焦点放在化解国内矛盾上,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

最近,很多企业家朋友跟我谈起他们的近忧和远虑。

近忧简单一些,这次北京的疫情还会持续多长时间?特别是从事服务业和旅游业的企业家担心,如果继续发展下去,自己的企业会熬不过这个冬天。

我告诉他们,对于当前的疫情暴发应该有两个判断。

一是不要悲观,同时要做好防范的准备。最近突发的疫情与年初武汉时期已经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候缺乏经验难以做出及时的判断和选择,而且当时还面临春节人口流动规模最大的时期。现在则已经历过国际和国内疫情暴发的各种经验比较,人们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了充分准备,比如,在应对的手段和方式上,借助大数据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二是对于经济的影响,目前看是局部和暂时的。疫情突然出现,使得防范等级提高,会对经济产生一时的影响,但是相比于年初,这种影响会小得多。当防范措施导致传播率下降到一定幅度的时候,降低风险控制级别也是势在必行。

总的来说,这次疫情带来的风险还是可控的,对于企业带来的损失也是相对较小的。

而远虑则复杂一些,疫情前后的国际局势变化会对中国产生什么影响?

从前年开始的中美贸易争端到今年的疫情全球暴发显示出,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已经深入到中国民众的生活。正是因为如此,大家从疫情出发,开始判断全球化走向,判断未来企业的发展之路乃至个人的就业选择。人们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关系变化。

球化会退吗?

因为疫情以来发生的种种事件,令人们联想到中美贸易关系和全球化的问题。但其实这是疫情前中国就已经开始面对的问题。

看起来,中美贸易关系和全球化出现了危机,好像对于中国来讲也是危机。但事实上,并不是中国自身出现问题,而是美国出现了巨大的危机。这种危机不是突然爆发的,而是长期以来去实体经济化,实施金融战略和虚拟经济的结果,当然也与美国长期扩张性外交和军事政策有着直接关系,经济的空心化导致财政撑不住了。

只是美国解决问题的方式让我们感觉到很不习惯,比如,拿中国说事儿和“甩锅”。既然美国出现了危机,进而要求全世界都要帮助它脱离危机,那肯定是不会通过加重危机来解决问题,而更多会采用谈判的方式,那么必然会使用各种手段,以此来获得谈判筹码。这是国际政治间的一种惯常做法,本不足为惧。

如果不明白美国的这个逻辑,反而采取加大危机的应对方式,肯定会导致危机的恶化,甚至会扩大危机的影响面。因此,采取各种手段降低美国危机带来的各种负面影响,是中国在谈判中必须要采取的方法。贸易谈判的第一阶段的成果,其实已经预示了好的苗头。

将疫情称为“黑天鹅事件”也好,或者“蝴蝶效应”也好,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它恰恰放大了美国的危机,这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预判。一方面是没有想到中国这么快就取得抗疫成功,另一方面没想到美国的制度性危机被放大到现在这种地步。内乱改变了选举的走向,两党间的矛盾恶化了疫情的演变形势。

不可否认的是,美国的局势进而会影响到未来的中美关系,也会影响到中国的外贸和经济。

那么,全球化会倒退到单边主义,或者是倒退到区域化吗?目前还很难做出这样的判断。这是因为,无论是美国还是欧洲,乃至世界所有的经济体,都是靠着全球化来支撑的,一旦倒退,大家都会受损,这是不争的事实。

打破国际贸易规则,虽然可以通过价值观来选择站队,但是企业家主导的国家治理体制,不可能会完全支持这种做法。即使国际关系政治格局会有调整,但是企业家是要赚钱的,否则他们无法竞争和生存。所以只要认识到美国和欧洲以至于东亚的日韩等国,是企业家决定国家未来的发展走向,那就可以推断出这些国家最后还是会选择继续支持全球化的。因为只有立足于全球市场,才能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中美关系会走向何方?

有些人十分悲观,认为中美关系如果继续恶化,会接近战争的边缘。但是,作为理性决策者,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把自己拖入战争。而且,现代政治家的理性会化解各类危机,这是与传统的世袭集权社会治理模式有着根本区别。有了二战的教训,各国在体制上也会约束战争狂人的极端行为。虽然二战后也不乏一些局部性战争,战争的发动者都认为自己处于绝对的优势,但是结果却超出了当初的战略预判。即使在近二三十年,虽然在一些局部战争中,可能会有获胜的一方,但是从长期看,损失远大于收益。

无论如何,我们都可以清醒地看出在核大国之间发动战争,既没有绝对的胜算,代价都是相互的,没有赢家。虽然看起来某些国家气势嚣张,实际上还是一种战略上的威慑。

从另一个角度看,美国也是企业家主导的社会治理模式,企业家并不会放弃全球化带来的好处,同样更不会放弃中国这个巨大市场,而且这个市场空间还在不断扩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曾经预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发展和中国的城市化。就现在来看,这个预言是被印证的。中国的互联网应用在城市的快速发展,信息革命为中国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说明了中国城市化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产品市场。

而且中美经济的互补性是世界上最强的,无论是在科技上还是在能源上,甚至包括农产品方面。互补性如此强的两个国家,我找不出理由为什么会撕破脸皮走向决裂。虽然担心中国形成的挑战和威胁到美国的地位。但是如果继续走向恶化是两败俱伤的结果,而且受益者肯定是第三方。这是当代世界发展的历史和经济结构演变的格局决定的,竞争虽长期存在,并不一定通过战争,因为没有人会愿意承担战争的代价。而且很多争端也是可以通过谈判来解决的。

从这个意义上来判断,中美关系虽然面临挑战,但不至于破裂,大概率会长期纠葛在各种纠纷和谈判之中。

同样的道理,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也不会出现关系恶化的局面,没有任何一个企业家会放弃中国市场。何况经历了这次新冠疫情的洗礼,中国的社会稳定提供了最大的市场机会。

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稳定的社会治理结构,稳定的市场空间,稳定的能够抵抗风险的国家,应该是世界上投资的最好选择。中国还有一个其他国家都不具备的市场空间,这是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仅中等收入群体(不包括高收入和较高收入群体)就接近总人口的三分之一,远超过美国人口数量,与欧盟的总人口数相当。此外,中国的市场还具有全产业链的特点,还拥有中国人勤劳和聪明的本性,等等。

在全球疫情演变的过程中,中国不仅是稳定的市场,同时还可以向全球提供包含防疫需求在内的全方位需求。因此各国之间的相互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会弱化所谓的价值观分歧。当然,也需要正视这种分歧的存在,认识到会在一些具体和局部问题上产生各种不确定性。但只要不去主动挑起各种争端,而且善于化解危机,在疫情发展的各种变化和可能中,或许还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同时也会对全球化产生积极的影响。

基于这些判断,我对中国经济的预期是看好的,同时也对全球化有充分信心,对中美关系不至于过份悲观。

对于中国来说,自身的发展可能会对一些国家形成挑战,但只要不去主动采取扩张性政策,自己不犯错误,更多地把焦点放在解决国内问题上,例如当前紧迫的就业问题,中小企业的生存问题,基层的运转和执政方式问题等,通过改革等各种方式化解国内的矛盾,就可以继续保持稳定的发展态势,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

(作者为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首席经济学家,编辑:朱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