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娜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她的女儿最近离家去大学读书了,她的丈夫也有自己的事业。尽管她曾经热爱银行工作,但她现在却提不起兴趣。有段时间,她一直在问自己是不是应该辞职。但是如果辞职的话,她的同事和上司会怎么看待她呢?
接连不断的思绪,使蒂娜脑海中浮现了一些更深刻、更本质的问题。如果她所有的选择都是在回应他人的期望,该怎么办?她一直都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孩子:她是明星学生,嫁给了父母都认可的丈夫,还和父亲及祖父一样,进入了银行业工作。如今,45岁的蒂娜很焦虑:所有选择都不是自己真心想要的,都是在家庭压力促使下决定的。更让她更恐惧的是:在人生的这个时刻,她还有其他选择吗?
蒂娜开始不断地质疑自己。这一切的源头是什么?是不是有一个自己不了解,甚至不知道存在的隐藏自我?她仍然记得青少年时期的自己满脑子都在思考的问题:“大家想让我做什么?他们想让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或许,是时候重新审视这些问题了:她要诚实地考虑一下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而不是考虑其他人对她的期望是什么。但是,“真实的蒂娜”想要的是什么呢?
心理学家对“真实自我”与“虚假自我”(又称“阴影自我”)的概念研究已久。举例来说,卡尔·荣格(Carl Jung)向人们介绍了“人格阴影”的概念。他认为“阴影”是我们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是由原始的、消极的、被社会贬低的情绪(比如性欲、对权力的渴望、自私、贪婪、嫉妒、猜忌和愤怒)所组成的。尽管阴影象征了我们惧怕的一切,从而使我们拒绝承认它的存在,但是它始终是我们人格中的一部分。荣格认为,除非我们能够接受自己的阴影面,否则,我们就注定在无意间成为它的受害者。
同样的,另一位著名心理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介绍了认同危机(identity crisis)的概念。像荣格一样,埃里克森认为,身份形成的过程包含阴暗和消极的一面。我们的某些特征虽然具有吸引力,但却令人感到不安,因此倾向于被隐藏。在成年的过程中,我们不仅内化了那些被视为可接受的事物,还内化了父母和社会对于不良特质与性格的态度,尽管后者只有在潜意识中进行着。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些“不良”事物都变成了“禁果”:尽管有害,我们却还是被其吸引。若要真正做回自己,我们必须将这些“禁果”融入自我认同感中。
唐纳德·温尼科特(DonaldWinnicott)详细说明了“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的概念。他解释说,从婴儿时期开始,我们就发展出了一套防御体系,尤其是感到自身受到威胁的时候,而这套防御体系很可能会演化成一个“虚假自我”。他认为,如果我们的基本需求没有得到父母的承认与满足,我们会倾向于认为这些需求是不重要的。我们会为了顺从父母的意愿而抑制自己的渴望,不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因为我们会觉得,如果不顺从父母的意愿,那么就会危及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另外,我们也会内化父母借助孩子的成就来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然而,顺从他人对你的期望,其实是一个情感上的谎言。我们这么做的代价,就是自身的需求被抑制了。在我们努力取悦他人时,就隐藏并否认了“真实自我”,从而导致自我疏离。这样一来,“虚假自我”就会占上风,并对“真实自我”形成防御屏障。
如果“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之间的矛盾过大,自我认同感就会十分脆弱。如果不能获得稳定的自我认同感,我们总有一天会像蒂娜那样感到崩溃。蒂娜一生都在顺从他人的期望,她正在经历埃里克森所说的“迟到的认同危机”(delayedidentity crisis)。人生一旦过了某个时刻,我们往往就很难再继续维持之前的谎言了。
蒂娜的个案也说明,认同探索之旅通常始于青少年时期,但并不终止于此。蒂娜的“虚假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矛盾已经达到了极点,从而导致早年经历的困惑再次浮现出来。蒂娜未能接受自身阴暗的一面或消极的认同感,以致于没有过上完整、充实的人生。这一情况不仅让她感到极其疲惫,而且也让她忽视了自己的真正需求。对于“虚假自我”的忽视,消耗了蒂娜许多精力,也损耗了其内在创造力,还导致了各种压力症状,包括抑郁性反应。
但是,“重新经历压抑的情绪”不应该被当作是纯粹消极的体验。尽管人们可能认为人格中的阴暗面代表着被压抑的生活,但是迟到的认同危机也包含着让内心重生的种子,也就是踏入人生新方向的动力。如果我们学会接受被压抑的自己,同时学会解读其中所包含的信息时,我们就能更了解“虚假自我”,从而唤醒更深层次的认知,并再次点燃自己的想象力。当一个人准备好接受阴暗面,而不是将其置之一旁时,就能激发用于自我实现的创新、积极的想法。这些隐藏的欲望会帮助我们反思一些深层次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包括“我是谁?”还有“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这么做甚至可以把自怜情绪的螺旋桨转向相反方向。
蒂娜的情况正是这样的。她已经与过去的经历握手言和。她开始写日记,记录自己的梦想与想法,并给过去和未来的自己写信。她还和丈夫分享了自己的梦想和情感,并一起讨论了她的挫败感和焦虑。蒂娜的丈夫也开始和她分享自己的梦想。他们的交流最终变得实质、具体了,他们共同讨论未来,包括事业、财务、未来生活的选择。蒂娜的自我探索之旅,让她更加清楚地认识到了自己的内心世界以及到目前为止生活的模样。
在感到安心并且恢复了活力之后,蒂娜认真地回顾了自己的工作职责,并找到了一些进行改变的方法,来让银行工作和自己都从中获益。有一次,她甚至在用餐时因为政治问题和父亲发生了争论,而出乎意料的是,父亲似乎尊重她的观点。
大多数人会像蒂娜一样,觉得这个过程既艰难又令人困惑。然而,只有学会处理自己的心魔,我们才能真正解放自己。质疑自己、自我反思、与生命中的重要人物进行有意义的交流,能够帮助我们接受自己的阴暗面,并在“真实自我”和“虚假自我”之间建立和谐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在不批判自己的情况下,弄明白如何接受自己。为了认识自己,我们必须带着好奇心去进行自我了解,这是一次奇妙的探险,探索自己在过去不曾认识的丰富内在世界。
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Manfred F.R. Kets de Vries)|文
曼弗雷德·凯茨·德·弗里斯是一名高管教练、心理分析学家、管理学者。他是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法国、新加坡、阿布扎比校区)的领导力发展和组织变革杰出临床教授。
Tenghuiting、欧明谓 |译 周强|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