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重点建设150项重大水利工程,1.29万亿投资将起哪些防洪减灾作用?

文|《财经》 记者 焦建 编辑|苏琦  

2020年07月18日 18:33  

本文3517字,约5分钟

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涉及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多项内容。其抓紧推进建设,既事关中长期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亦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

2020年格外严峻的夏季汛情,令一系列相关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亦进入加速状态。

近期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下简称“国常会”)研究部署了2020年-2022年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提出要抓紧推进建设,促进扩大有效投资。同时明确了下一步的工作方针:重大水利工程的建设只能加强,不会削弱。

7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则就这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披露了相关细节。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涉及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水生态保护修复等多项内容。其抓紧推进建设,既事关中长期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亦有助于扩大有效投资。

中国的治水任务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特点。长期以来存在着防洪减灾体系尚不完善,部分地区城乡供水能力严重不足,农业用水效率不高等短板。此外,除七大流域,大量中小河流并无专门的流域管理机构及成熟的防洪计划,在应对汛情时存在上下游、干支流和左右岸衔接不畅等矛盾。部分中小河流的堤防多是以土筑堤,加之上游缺乏大型水库,对于洪水控制能力较弱。

“对于防洪减灾来说,这些项目对于河道的治理、两岸堤防的加固建设能形成安全保障。”一位水利界研究人士对《财经》记者解析称,“与此同时,还将新增灌溉面积2800万亩,对粮食安全起到直接作用,还能增加年供水能力420亿立方米,可谓‘一举多得’。”

但其也指出:目前以市场化投融资方式推动水利建设还存在一定障碍。真正对这一领域感兴趣的投资人不多,应完善水利水价机制,提高相关项目的收益性,才能真正实现引入多元投资、推进水利市场化改革的多重目标。

如何防洪减灾?

今年6月以来,中国南方地区暴雨洪水集中频繁发生,部分地区洪涝灾害严重,全国共有433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条河流发生超保洪水,33条河流发生超历史洪水;长江、黄河上游、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后发生1号洪水。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6月份入汛以来,全国洪涝灾害受灾人口、死亡失踪人数、倒塌房屋数量和直接经济损失等数据,与近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7.3%、51.2%、69.3%和9.4%。

“从今年的防汛实践看,重大水利工程对水安全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水利部副部长叶建春在前述国新办会议上指出:重大水利工程是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国家基础设施补短板的重要领域。

为进一步发挥水利工程的防洪减灾作用,7月8日的国常会专门研究部署了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其中有96项涉及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重大战略。

早在2014年5月,国务院就提出了分步建设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到目前为止,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已经累计开工146项,在建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

但考虑到中国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地理环境复杂、水利基础设施还存在若干短板,在继续加快推进172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谋划一批新的重大水利工程,既能促进扩大有效投资,也会增强防御水旱灾害能力。

“筛选确定这些项目的原则为:一是要支撑国家重大战略,二是要提升水安全保障能力,三是前期工作具备一定的基础,四是地方积极性比较高,愿意来推动建设相关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苏伟在前述国新办会议上介绍称。

据了解:2020年-2022年中国将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主要包括防洪减灾、水资源优化配置、灌溉节水和供水、水生态保护修复、智慧水利等5大类,总投资1.29万亿元。

“总体上看,这些是看得准、迟早要干,而且早干比晚干好的项目,水利工程还涉及到移民、征地等,早干比晚干主动,早干早发挥效益。”叶建春称。

重大水利工程是“两新一重”建设的重要内容。“两新一重”指的是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以及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水利工程投资大、建设周期长、带动能力强,对原材料、机械设备需求量大。工程产生效益后,还能促进清洁能源、航运、现代农业、观光旅游等产业发展。

据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估算,重大水利工程每投资1000亿元可带动GDP增长0.15个百分点。超1万亿元水利投资,意味着在建设周期内总共可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以上。

“这些工程实施之后,预计可以新增防洪库容约90亿立方米,治理河道长度约2950公里,新增灌溉面积约2800万亩,增加年供水能力约420亿立方米。工程匡算总投资约1.29万亿元,能够带动直接和间接投资约6.6万亿元,年均新增就业岗位80万个,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非常明显。”苏伟介绍。

投融资如何落实?

投融资问题是水利工程建设和发展的关键问题。水利设施往往公益性强、建设工期长、一次性投资大、财务收益低等,并且大型项目往往涉及不同地区,造成地方政府建设不积极,如何保证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长期稳定的投入,是一直存在的难题。

从投资规模看,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匡算总投资为1.29万亿元,超过500亿元的项目有5个,300亿元到500亿元的项目有4个,100亿元到300亿元的项目有18个。

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已经累计下达2020年度重大水利工程中央预算内投资528亿元,支持各地加快推进工程建设。

水利部数据则显示:截至5月底,水利项目开工率、投资完成率等指标持续改善,尤其是重大水利工程完成率较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地方落实水利投资达3866亿元,较2019年同期多187亿元,水利固定投资加快落实,为管道行业带来庞大的市场需求。

《财经》杂志此前曾刊登过一系列报道:重大水利工程基本上是由财政支持。但其中一些项目具有发电、供水等经营性收益,因此具备通过市场化融资的可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面临重重难题。

采用市场化融资方式并非始于近期。在2010年12月制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就曾提出: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包括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等。

在应对洪水方面,中国对重大水利工程、防洪工作投入较多财力,防洪能力已显著增强。多年来持续关注相关项目的大岳咨询董事长金永祥对《财经》记者表示:中央预算内投资和PPP模式明显支持了水利工程建设,近年来水库数、水库容量、堤防长度、地方保护人口数等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

此次国常会也特别强调称: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深入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政性垄断,防止市场垄断,减少政府对要素的直接配置,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工程建设运营的市场体系,推动实现工程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苏伟说。

解读具体条文,可发现其中存在的亮点在于:其一,此次会议提出落实水价标准和收费制度,要求在工程建设前要合理确定供水价格,与供水对象就水价标准、水量消纳、水费收缴以及动态调整机制达成协议,有效降低工程运营的风险,稳定市场主体的投资预期。

其次,就是建立合理的回报机制。对于不能完全市场化运营的项目,中央和地方政府在评估论证基础上,注入部分资本金或者给予投资补助,促进社会投资主体能够获得与它所投入的资本相匹配的合理回报。

会议还提出,运用各种权益性、债务性投融资工具,优化项目经营主体的股权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和延长还款年限,有效提高市场化融资规模。

前述水利界研究人士认为:灵活安排融资模式,鼓励商业金融机构通过债权、股权、资产支持计划等多种方式参与项目。适度放宽基础设施领域的外资准入门槛,在控制风险前提下,引入长期外资参与相关项目建设。更大程度上发挥政策性金融作用,通过专项建设基金、抵押补充贷款(PSL)支持基建特定领域等措施对重大基建项目进行支持。

叶建春也表示,要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加大各地财政投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改革推动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强化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确保能够及时建成并发挥更好的效益。

“社会上也有大量资金想参与水利设施项目建设,关键是在政社合作当中,政府在对项目科学规划和设计的基础上,必须遵守法治与信用,才能吸引到社会资金,共同解决项目融资问题,推动中国水利工程的建设和发展。”金永祥对《财经》记者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