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监管局发声支持中概股回归,背后寓意几何?

文|《财经》记者 杨秀红 实习生 赵宇 陈梵 编辑| 陆玲  

2020年07月27日 19:30  

本文3424字,约5分钟

金融监管部门将支持中概股回归A股或港股发展,并争取在新三板或其他板块进行试点。从上市环境来看,中概股回归港股相对容易,回归A股仍面临诸多需要突破的地方

7月27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下称"北京金融局")对外表示,将对赴美中概股进行梳理,对于符合回归条件的,支持其回归A股或回归港股发展;暂不符合条件的,北京企业上市综合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全面服务。

北京金融监管局还称,将加强与证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沟通,争取出台相关支持政策,在新三板或其他板块进行试点,引导中概股回国发展。接下来,北京也将在坚持抗疫的同时促进发展,继续推动北京市优质科创企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境内外合适的资本市场融资。

受瑞幸事件、监管政策变动和美国大选等因素影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面临的不确定因素骤然增加,不排除被迫退市的风险。今年以来,已有网易、京东等大型中概股企业选择赴港二次上市。

有业内人士表示,2016年和2020年的两次中概股回归潮有本质上的不同。由于国内资本市场的愈发开放,日后中概股回国上市是必然趋势。着眼于目前的市场环境,中概股赴港二次上市仍是首选,回归A股上市则仍然面临诸多痛点问题。

中国监管机构支持中概股

有分析指出,瑞幸财务造假事件和同时期的外部环境,不过是中概股回归的催化剂,即便没有这样的现象级事件,回香港或内地上市也将是部分中概股的必然选择。

对此,一位熟悉中概股市场的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2010年是一个分水岭,之前赴美IPO的中概股或多或少可以在美国找到对标的对象,国外投资者也不难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而2010年后成长起来的互联网新秀,多半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产物,在商业模式上已经有很大程度的中国特色,但他们的产品又没有进入到海外市场,外国投资者对他们的商业模式可能不那么理解,再加上很多做空中概股的动作,赴美IPO在市值上往往不那么理想,诸如趣头条、优信之类的。而同时期在香港上市的中概股,市值上反而出现了大增的现象,典型的就是美团。如果港股和A股的门槛越来越低,比如对盈利性、规模的一些硬性门槛的限制降低,注定会有越来越多中概股回国上市。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指出,股权过于集中且平时交易量较低、营收增长过快但经营性现金流质量一般等因素,是中概股容易遭受做空的原因。在拼多多、爱奇艺等五家企业的案例中,光大证券进一步分析称,中概股本身良莠不齐,容易因信息不对称而遭受估值歧视,进而面临更大的做空压力。

对比2016年和2020年的两次中概股回归潮,前述熟悉中概股市场的人士认为,两者有本质的不同。2016年回归的中概股,主要是在美股被低估的企业,选择在美股退市,然后在A股重新上市,不排除一些投机的心理,当然也确实有不少企业的市值增长了不少。

而2020年中概股回归,更像是一种避险的选择,网易、京东等符合港交所条件的,可能会选择在香港二次上市;一些被港股拒之门外又需要规避中美不确定风险的,大概率会选择科创板上市。

赴港上市是中概股回归首选

目前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有赴港和回A股市场二次上市两种选择,由于监管政策限制,赴港上市仍是中概股企业的优先选择,回归A股的道路则较为艰难。

5月20日,美国参议院审议通过《外国公司控股责任法案》。该法案规定,如果外国公司没有遵守美国上市公司监管委员会(PCAOB)连续三年的审计,将被禁止在美交易,这也意味着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企业存在被迫退市的可能性,于是这些中概股企业开始考虑赴港或回A股市场上市以规避监管风险。

港交所此前对新经济公司并不欢迎。受制于同股不同权等多重因素制约,在港交所上市的科技公司长期只有腾讯一家。港交所行政总裁李小加曾公开对媒体表示,当年阿里巴巴因为香港不接受双层股权结构而转赴纽约上市,促使港交所开始审视自己的上市规则。

2018年4月,港交所发布新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证券上市规则》,开始接受同股不同权的公司赴港IPO、允许未盈利或无收入的生物医药公司在港上市,并接纳主营业务在大中华区的公司在港股二次上市。此后小米、美团等同股不同权的新经济公司纷纷赶赴港交所上市。

目前,港交所仍然是中概股优先考虑的上市地点。光大证券在研报中称,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美国相关政策持续向中概股施压,增加了在美上市的中概股上市难度和摘牌风险。中概股大概率减少赴美上市,转而向港股或A股上市。而由于港交所对二次上市的中概股要求更低,规则的确定性更强以及大部分海外中概股主要股东带有外资背景,大市值中概股回归港股二次上市的几率更高。

网易、京东两家公司均于今年赴港二次上市。在此之前,中概股中市值最大的阿里巴巴,于2019年11月26日在港交所二次上市。据了解,百度、携程等中概股企业也有意赴港二次上市。高盛在研报中表示,按照港交所提出的二次上市标准,在美上市的240余只中概股公司中,共有42家符合标准,除阿里巴巴、网易、京东三家公司外,仍有39家中概股公司存在赴港二次上市的可能。

中概股回A要过几道关?

除赴香港二次上市外,在美上市的中概股还可以选择直接回归A股上市,但这条道路较为艰难。

2018年3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开展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试点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允许试点红筹企业按程序在境内资本市场发行存托凭证上市;具备股票发行上市条件的试点红筹企业可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上市。

目前,中概股回归A股共有三种可选路径。第一种是先在美私有化退市,拆除VIE架构,然后在中国股市二次上市。第二种是通过发行中国存托凭证(Chinese Depository Receipt, CDR)谋求上市。第三种则是保留红筹架构直接在科创板上市。

其中,若中概股企业采用先私有化再上市的方法,不仅耗时长,成本高,而且还要受到A股壳资源缺乏的制约,目前只有360等极少数企业选择使用这种方法回国上市。但是,也不排除日后有中概股企业选择这种方法回归国内资本市场。

光大证券在研报中表示,私有化退市的中概股或将回归科创板或创业板。原因是在港股,小市值的股票交易量小,流动性偏低,但无论是退市后回归内地市场或是直接在内地二次上市,中概股的PE都将大幅高于其在美股或港股的估值水平。

若中概股企业采用发行CDR回国上市的方法,也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首先,CDR属于市场创新产品,中国境内资本市场尚无先例,其未来的交易活跃程度、价格决定机制、投资者关注度等均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CDR的交易框架中涉及发行人、存托机构、托管机构等多个法律主体,其交易结构及原理与股票相比更为复杂。6月12日,上交所上市委同意九号机器人有限公司CDR科创板首发上市。若上市成功,九号机器人也将开创红筹VIE架构登陆A股的先河。

而中概股企业保留红筹架构,直接在科创板上市的方法目前仍不成熟。首先,同股不同权问题需要进一步突破,目前科创板仅有的同股不同权上市企业为优刻得(688158.SH),但优刻得为内资架构,并非中概股普遍采用的VIE架构。其次,中概股企业如何在上市后给外资股东分红的问题也仍需要多个监管部门协商出台政策解决。

2020年4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调整了红筹上市企业境内上市门槛,将"2000亿市值"的标准降为"200亿市值",但同时要求此类企业"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这一调整为中芯国际登陆A股扫清了障碍。此后中芯国际火速过会,以最快速度上市科创板,目前的市值高达5000多亿元。

但是,中芯国际的例子有些特殊,对于其他中概股企业并不具备太大的借鉴意义。前述熟悉中概股市场的人士认为,中芯国际作为一家芯片制造企业,属于中美科技战的核心战场。中芯国际从美国退市、香港上市再到A股上市的路径值得一些企业参考。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中芯国际在A股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没有借鉴的价值,本身和市场情绪、行业热点有很大的关联,并不能直接证明A股的资本活跃度。

他认为,如果中美关系进一步恶化,美方拿中国上市企业开刀的话,势必有越来越多中概股回归。北京金融监管局对赴美中概股的梳理,大概也做了最坏的打算。如果中美关系没那么糟糕,在美国大选后逐步恢复的话,像《外国公司控股责任法案》之类的问题肯定有解决方案。"可能大部分中概股不会选择回归,毕竟最近贝壳找房等还在计划赴美IPO,美股作为国际化的资本市场,融资能力依然强于A股。但像阿里、网易、京东这样二次上市的手法,可能被不少巨头级的企业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