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携手网易继续领跑游戏阵营 5G云游戏或为估值续命

本刊特稿 叶文辉  

2020年08月15日 19:00  

本文2722字,约4分钟

战“疫”时代,游戏类上市公司普遍取得“超神”的业绩,游族网络、三七互娱、吉比特等一季度均实现40%左右的营收增长,昆仑万维、电魂网络等中报预告增幅更是突破了100%;同时,近日行业龙头腾讯、网易披露的第二季度财报也都有着不俗的表现:像腾讯游戏便实现了40%的营收增长,网易游戏也有20%的增长。
而在5G云游戏的概念加持下,年初以来游戏股纷纷迎来“戴维斯双击”时刻,包括完美世界、巨人网络、三七互娱、游族网络、吉比特等都涨到了大约40倍的PE。这引来很多投资者的担忧:40倍的游戏股还有多大的投资价值?5G云游戏时代的到来,又会在多大程度上颠覆游戏行业的生态呢?

40倍PE引发估值焦虑
战“疫”时代业绩加持难以常态化
游戏公司是笔者研究时间最长的一个行业,从开始跟踪至今已有4年多时间,见证了行业2017年涨至40多倍PE,到2018年跌至10多倍PE,再到如今重回40多倍PE的起伏轮回。或许跟踪游戏的新朋友不太了解,其实现在市场对这些游戏公司的评价,与过去几年相比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变的通常只是“侧重点”。
比如三七互娱, 2015年借壳上市后,市场逐步认识到这种依靠“换皮买量”打法的数值型选手的威力。通过将传奇和奇迹类游戏的底层包装成不同的游戏APP,然后以大量投放广告的方式,精准捕获“氪金”值最高的传奇及奇迹类玩家。这么做的好处在于中短期流水比较稳定,业绩不仅仅依赖于爆款,这也是一直以来市场看好它的逻辑;但相对来说公司精品游戏也会少些,因此2018年低谷时市场也曾一度仅给予10倍的估值。
再例如吉比特,作为当前市场公认“小而美”的游戏公司,贴上“精品化”标签让吉比特享受了将近50倍的估值。但公司成立至今一直保持此种风格,2017年推出的《不思议迷宫》也曾像现在的《最强蜗牛》那般风靡游戏圈,但这类公司始终难以解决如何能够“叫好又叫座”的问题。放眼望去,精品化游戏往往很难像MMORPG那样“氪金”;若没有爆款支撑,上市公司会有很大的业绩压力,2017年、2018年公司的营收增长就只有10%的水平,公司估值也一度下降到10倍的水平。
因此,对于当下游戏股普遍在40倍的估值水平,笔者对后市整体走势比较担忧。尽管上半年游戏公司普遍斩获不错的业绩,但在相当大程度上是拜疫情下的“宅”经济所赐,就像前几天刚公布最新财报的日本知名游戏厂商任天堂,营收同比大涨108%,净利润同比更是暴涨541%,我们不能把这种特殊情况进行常态化处理。
我们不妨来看另一组数据,根据《中国游戏产业报告》,2016年、2017年、2018年、2019年国内游戏产业销售收入增速分别是17.6%、23.0%、5.3%、7.6%,也即是说2017年后游戏行业就接近饱和状态,增速回落到个位数,2018年市场普遍给予游戏股10倍的定价,也并非全无道理。因此,40倍的游戏股,或许是4G手游尾声的时代能拿到的最好估值,无论付费率、ARPU等,未来一段时间难有较大提升。唯一可能带来估值中枢切换的就是5G云游戏,若剔除这一因素,目前缺乏增长前景的游戏股一定是高估的。

云游戏尚存BUG有待解决
游戏公司布局“左右为难”

即便有5G云的助力,40倍一线的游戏股就确保高枕无忧了吗?恐怕也不尽然。说到底,游戏股并非只有纯粹的消费属性,技术特征同样明显;否则其在过去15年复合增速超过30%的高速成长中,龙头宝座就不至于多次易主。15年前,游戏行业领军者以盛大、网易、金山、九城等为代表,现如今也就勉强网易还能与“一哥”腾讯一战,盛大游戏卖身于世纪华通,九城苦苦挣扎在退市边缘。每一次技术跃迁,都意味着行业的重新洗牌,5G云时代的到来同样如此。
撇开5G党和券商分析师的鼓吹,目前云游戏仍面临着诸多发展的不确定。诚然,目前大厂都拿出了自己的云端游戏平台解决方案,像海外的谷歌Stadia、微软Project XCloud、苹果Arcade、NVIDIA GeForce Now,以及国内的腾讯Start、网易云游戏等,但总的来说普遍还是“雷声大雨点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云游戏还无法彻底解决画质、时延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成本问题,恐怕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云游戏的运行成本都远高于现行游戏的体验方式。除了技术以外,商业模式更是无从谈起。
在这条“前途光明、现实黑暗”的道路上,游戏厂商其实是无法独立于硬件环境发展的,因此在5G云化的布局上,行业内的公司不能提前抢跑,也不能明显落后,众多厂商如何把握好发展的节奏也是难点。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