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支持科技创新、产业升级 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过程

本刊特约 黄树东  

2020年08月29日 19:00  

本文2585字,约4分钟

随着美国大选的临近,近期中美关系走向再度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在笔者看来,随着中国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之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成为我国经济迈入高收入阶段的关键问题,美国近年来对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打压其目的也正在于此。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而言,一个有效且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非常重要。例如,科创板的推出就是个明智之举,为很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融资平台。但笔者想提醒的是,在推动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并认识到,直接融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是一个漫长且细水长流的过程。

有效且健康的金融市场体系
对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

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中美经济迅速缩小的差距和可能扩大的差距。首先,中美经济总量的差距在缩小。今年中国经济大约要增长2%-3%,而美国大约要萎缩5.9%。世界最大两个经济体的总量差别今年要缩小大约8%-9%。但中美经济人均收入的差距可能在扩大。例如,截至2019年年底,中国人口约14亿,GDP总量14.1万亿美元,人均约1万美元。同期,美国人口大约3.282亿,GDP总量是21.43万亿美元,人均大约6.53万美元。如果用购买力平价(PPP)来衡量,中国经济的总量则已经稳居世界第一,人均GDP同美国的差异也要小许多。
不过,人均GDP基数的差异,却给中国经济带来现实的挑战。例如,不考虑人口增长因素,假设中国GDP总量每年增长6%,那每年人均GDP增长约600美元;如果美国经济每年增长速度贴近趋势线,即2%,那每年人均GDP增长约1300美元。按这个预测推算下去,即使以美元计算的中国经济总量,会很快就会超过美国;但是,以美元计算的人均GDP的差异却可能越来越大。这个问题不能忽视。否则几十年以后,我们会面临非常难以理解的数据。
而无论是国民收入总量的增长,还是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从经济变量的角度看,都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就业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用通俗的比喻来说:一个家庭要增加总收入和人均收入的方法有两个。其一,就是让能工作的家庭成员都工作(增加就业);其二就是从事高收入的工作(提高劳动效率)。这是经济运行的两个最基本的原则。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则是我们经济发展阶段的关键问题。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大规模的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经完成,这时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就成了国民收入可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从有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教训来看,在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能否实现持续的大面积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是制约下一步国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如果不能持续地大幅度的提高劳动生产率,人均国民收入增长就会出现漫长的停滞。我们要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中美两个经济体在科技和产业方面的争执。它关乎中国经济能否走出中等收入阶段。打击中国的产业升级,就是要把中国压制在中等收入阶段。
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提升人民币在世界范围内的购买力。如果我们不能掌握关键产业关键技术,不能推动持续的大面积的创新和产业升级,我们就在总体上处于世界产业链的下部,它带来的种种风险是不言而喻的。而这种风险也会反映到人民币的汇率上面来。但如果我们掌控了关键技术和产业,那么一方面我们经济在有机的增长;另一方面人民币的购买力(汇率)在逐步自然的相应的增长。此时,我们以美元衡量的国民收入总量和人均量的增长就会以比人民币衡量的GDP的增长要快的速度增加。
无论是增加就业还是科技产业创新,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我们想创造大量的高收入岗位就需要巨大数量的直接或间接投资,而金融市场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推出科创板是明智之举
直接融资发展需要细水长流
所以,我们如何迅速形成大规模的资本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笔者认为,在这方面,中国是非常有远见的。西方投资界目前普遍认为,中国去年推出科创板是非常卓越的战略举措,为中国目前面对的某些外部难题提供了一个可以谋求自己解决问题的平台,是中国的科技和产业创新升级的及时雨。
当然,推动金融市场发展的目的,是为了服务和推动实体经济的发展,而不是金融市场本身。衡量它的标准是它是否能起到了推动科技和产业创新的目的。而任何金融市场要想持续推动大规模资本的形成,以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就必须要保护好投资者的利益和股东的利益。第一,它需要首先成为一个投资的平台,然后才能成为一个持续的融资平台。如果把它首先变成了融资的平台,那就是不可持续的了。因为金融不是别的,就是风险。
虽然说融资方式没有优劣之分,而是历史形成的。例如,德国等欧洲大陆以及日本等后起经济,为了实现经济赶超,迅速推动大规模资本的形成。它们采取了通过银行来推动资本形成的间接融资方式,而“盎格鲁-美国人”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是在漫长岁月中走出来了。间接融资的特点就是银行等中介承担了融资风险,而直接投资的特点是投资者个人承担做金融风险。从金融体系来讲,直接融资通常更加有活力,但也更有风险。这大约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大萧条和大衰退都起源于美国。如何权衡这个活力和风险,哪一个对我们更加重要,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和权衡的。
第二,扩大直接融资,其实就是把投资者个人的存款转化为金融资产。千万不要推高股市,然后让投资者高位入场,在市场泡沫的时候把存款变成股票。因为当泡沫刺破的时候,投资者的金融资产将大幅贬值,存款也将消失。
  第三,在推动直接融资的过程中,不能让投资者的存款被集中起来变成了极少数人的个人财富。这种财富再分配的方式,一定要避免。
第四,在推动向直接融资转化的过程中,必须保护银行体系的健康和安全、国家财富的安全。防止投资者存款储蓄因“投资”而跟随开放的资本项目留出国外,从而导致经济体的银行出现大规模的危机,最后导致金融危机。
  第五,在推动向直接融资转化的同时,要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笔者认为,推动直接融资必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们知道,金融资产的价格是由最后一分钱的交易决定的。如果我们在短期内推动大规模的直接融资,大量的存款涌入股市,这种大规模的流动性必然导致巨大的资产泡沫。但是,一旦这个过程完成,股市就短缺了这个大量的流动性,如果没有规模相当的新的流动性来替代它,资产泡沫会马上破裂。其带来的金融经济社会震荡将是巨大的。所以,推动直接融资需要成为一个细水长流的过程。总之,希望中国的金融市场的发展能回答中国经济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为中国走向高收入社会做出巨大贡献。

您看的此篇文章是收费文章
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