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二十年,西安要抓住什么?| 智库报告

2020年09月22日 11:29  

本文14384字,约21分钟

出 品:《财经》杂志西部中心区域经济研究组

统 筹:方彬蔚 | 《财经》杂志西部中心负责人

主 笔:马远之 | 《财经》杂志西部中心研究员

作为新一线城市的西安,在全国排名持续前进,从2017年的第8位,升到2019年的第5位。然而,在15个新一线城市里,西安是唯一人口突破千万,GDP未破万亿的城市。

事实上,城市之间的竞争,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就是退步。

曾经与西安处于同等水平的两座城市——郑州和杭州,历经二十年的发展,而今成绩斐然,硕果累累,多项经济指标都排在西安前面。

对于西安而言,郑州和杭州是如何取得跨越式发展的,它们有哪些优势和经验可以借鉴。未来二十年,西安又要抓住什么?

本文通过对比郑州和杭州的发展经验,结合重庆、成都的对比(参见《西安观察<上>——过往二十年,西安失去了什么?》),同步分析西安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需要把握住的八个要点。

郑州为何走在西安前面?

20世纪90年代,作为陇海铁路线上两座重要的兄弟城市,郑州与西安的经济实力基本在同一水准。在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城市综合实力方面,郑州还不及西安。但是,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郑州的多项经济指标,走在了西安前面。

从经济总量来看,统计数据显示:

2000年,西安GDP是688.51亿元,郑州是732亿元,差距是43.49亿元;

2019年,西安GDP是9321.19亿元,郑州GDP是11589.7亿元,差距是2268.51亿元。

所以,单从GDP硬指标来看,西安和郑州的差距确实越来越大。另外,从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进出口额等方面来看,西安与郑州也存在不小的差距。

过去的二十年,郑州为什么会超越西安?《财经》杂志西部中心区域经济研究组(以下简称“财经西部”)初步分析,郑州有五个方面的优势。

1)人口规模优势

郑州作为中部地区的中心城市,有着巨大的人口优势,它背靠将近一亿人口的河南省,甚至整个中原城市群的1.5亿人口都是郑州的“蓄水池”。

近年来,郑州的人口增长迅速,2019年突破千万,达到1035.2万人。

根据《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行动纲要(2017-2035年)》规划,到2035年,郑州人口规模将达到1350万人,城镇人口比例达到90%,劳动力人口比例不低于70%,GDP总量达到3万亿,人均GDP达到22万元,使郑州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

随着郑州周边的新乡、开封、焦作、许昌等城市,加速向郑州靠拢,郑州大都市圈正逐步成型,未来都市圈内人口规模有望超过3000万。

相比之下,西安虽然是西北地区的中心,2019年人口数量达到1020万人,但西安可以依托的人口“蓄水池”为关中平原的2000万人口,或者说陕西全省的3800万人口。

所以,在可以依托的人口“蓄水池”方面,西安只有郑州的五分之一。郑州拥有比西安更具发展后劲的人口优势,往后的二十年,郑州的人口红利作用会越来越凸显。因此,西安未来的发展,坚决要重视人口增长的问题。

(2)产业结构优势

从产业结构来看,郑州的产业结构比西安更合理。郑州和西安的“三产”比例差别不大,但西安的第一产业(农业)多于郑州,而郑州的第二产业(工业)要多于西安。

从两个城市的产业发展对比来看,西安的工业水平相对低于郑州,郑州的第二产业足以支持其大规模发展第三产业;而西安的第三产业尽管占GDP比重较高,但是服务业标准和水平并不高,主要集中在餐饮、批发、零售和交通运输等相对低端的行业,以信息、金融、科技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并不发达。

郑州的第三产业结构和水平则要优于西安,单就金融业来说,2018年郑州金融业增加值1145.8亿元,占GDP比重11.3%,当年西安金融业增加值874.91亿元,占GDP比重为10.5%。

(3)民营经济优势

过去二十年里,郑州的民营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跟郑州相比,无论是民营经济的绝对值,还是占GDP的相对值,西安还需要做较多提升。

特别是近年来,郑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力促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18年,郑州出台的《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以2023年为时间点,要实现以下明确目标——

民间投资规模达到8000亿元;

民营经济产业规模迈上10000亿元台阶;

民营经济对全市税收贡献率提高10个百分点;

民营经济市场主体200万户以上,中小企业30万家,中国民企500强10家;

事实上,郑州的城市奋斗史是非常励志的,在中部崛起战略没有提出来之前,郑州几乎享受不到任何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优惠,郑州只能用最简单、最朴实的办法持续发力,一步步获得发展,赢得尊重。

从现阶段民营经济发展水平来看,郑州已经远远超过西安。可以说郑州的民营企业发展氛围,在整个北方地区都是一流的,先后培养出宇通客车、辅仁药业、双汇食品、三全食品、思念食品等民营企业品牌。

还有几个重要的指标数据,更值得重视——

① 郑州市的“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和“河南省著名品牌”中,85%以上为民营企业所创造;

② 郑州市高新技术企业80%以上为民营企业,各行业“专、精、特、新”型中小企业数量不断增加,涌现出汉威电子、新天科技、三晖电气等一批高科技中小企业。

截至目前,民营经济已经成为郑州产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而西安近年来民营经济实力却在不断萎缩,像金花、银桥、民生这些老牌民营企业在走向衰落,而新生代民营企业成长乏力,形成了明显“断层”。

对西安而言,如何做大、做强民营经济,培育一些民营品牌,是未来城市发展的一道重大命题。

(4)交通枢纽优势

从区位交通来看,郑州是全国陆路交通运输中心,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素有“中国铁路心脏”之称,优势非常明显。

根据《郑州铁路枢纽总图规划(2016-2030年)》所示,郑州铁路枢纽在规划年度将形成环形放射状大型铁路枢纽,这个铁路枢纽衔接石家庄、济南、徐州、阜阳(合肥)、武汉、重庆、西安、太原等8个方向的铁路干线,也引入郑州至开封、机场、洛阳的城际铁路。

据“知城·交通联系度指数”测算,目前郑州在国内具有强联系城市的数量达到50个,仅次于上海(61个)、北京(60个),位居全国第三,而西安的强联系城市数量为44个。

强联系城市数量是衡量城市交通枢纽实力的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分析它们之间的公路距离,高铁、普铁和航班运行状况,综合计算两个城市之间的交通联系度,并在此基础上找到联系度相对较高的城市。

总体来看,郑州是中国铁路、公路、航空兼具的综合性交通枢纽,尽管西安也有很好的区位交通优势,地处中国版图中心位置,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地位,但跟郑州的枢纽重要性比起来,还是处于相对劣势。

5)经济首位度潜力

从“经济首位度”(城市GDP总量与全省GDP总量的比值)来看,目前,西安在陕西省的经济首位度为36%,郑州在河南省的经济首位度为21%。这意味着郑州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2017年,郑州市GDP占河南省GDP的比例为20.3%,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省的1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的20.6%。(2017年西安市GDP占陕西省GDP的比例为34.1%。)

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郑州在自身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对周边地区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在大幅增强。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都在提高省会城市的经济首位度。河南省也在改变省内城市齐头并进的思路,越来越向郑州倾斜发展,一旦郑州占河南省GDP超过30%,郑州的各项经济指标会有大幅提升。

杭州狂飙20年的启示

在新一线城市中,近年来杭州表现非常抢眼。二十年前,它还是一个贴着旅游、休闲标签的二线城市。如今的杭州,已经成为中国的互联网之都、会展之都、赛事之都、文创之都……

杭州发展到今天,人们很难用一个固定的标签去衡量它。2019年杭州GDP突破1.5万亿,人均GDP达15.2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59261元,位居中国城市第六。

西安和杭州同样为旅游名城,也都是新一线城市,但无论是GDP总量还是人均GDP,杭州比西安都要高出一个档次。(2019年西安GDP为9321.19亿元,人均GDP为92256元。)

过往的二十年里,可以说是杭州城市高速发展的时期。杭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经验和启示是什么?财经西部梳理分析,主要以下有四个方面。

(1)人口优质高效增长

近年来,全国各大城市密集上演“抢人大战”,杭州也不例外。

2019年杭州推出八项人才举措,对本科及以上应届大学生,在发放最低1万元的生活补助基础上,再给予每年1万元租房补贴,最多可享受6年。同时,杭州还提升了高层次人才购房补贴,给予A类顶尖人才“一人一议”最高800万元购房款,以真金白银来换人才。

据统计,过去三年,杭州常住人口连年递增。2017年杭州常住人口增长28万,2018年增长33.8万,2019年增长55.4万。2019年杭州常住人口总量突破千万,达到1036万人。

根据猎聘发布的《2018年杭州中高端人才及杭漂大数据报告》,杭州人才净流入率为13.6%,位列全国第一。在杭州的流入人才中,海归人才流入的相对量逆袭北上广深,排名全国第一。

杭州不仅能引进人才,还能留住人才。杭州在“引人”与“留人”方面,已经颇有心得。优越的政策、宜人的环境、良好的创业氛围、极具竞争力的收入/生活性价比,让这座闻名的“旅游天堂”,成为青年才俊向往的“创业天堂”。

跟杭州相比,西安虽然是西北重镇,但毕竟有着区域局限性,人口竞争力在经历了2018年的急速上升后,于2019年增速开始放缓。另外杭州有吸纳全国人口、人才的优势,而对西安感兴趣的人多数来自西北地区。换言之,西部的人更愿意去东部发展,而东部的人则很少往西部迁徙。

(2)经济成功转型升级

作为一座旅游型城市,旅游业曾是杭州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经济的崛起,拉动了杭州市新一轮发展,成为杭州跻身新一线城市的关键因素。

过去二十年,杭州经济实现了成功转型,以信息经济为主导的新经济成为杭州的新增长点,也成为杭州经济的主导力量。

21世纪以来,杭州赶上了电子商务、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浪潮,成为全国重要的互联网创业、创新中心,在阿里巴巴、网易杭州总部研发中心等互联网巨头带领下,杭州新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

2014年杭州提出以发展信息经济、推动智慧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一号工程”,深入推进信息经济“六大中心”(物联网产业中心、电子商务中心、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中心、互联网金融创新中心、智慧物流中心、数字内容产业中心)建设,加快人工智能、虚拟现实、量子通信等应用发展。

信息经济成为杭州经济转型升级的最强引擎。统计显示,2019年杭州信息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3795亿元,增长15.1%,高于GDP增速8.3个百分点,占GDP的24.7%;数字内容增长16.3%,软件和信息服务增长15.7%,电子商务增长14.6%。近年来,数字经济对杭州市GDP增长贡献率保持在50%以上。

伴随互联网的发展,杭州完成了过去二十年来最重要的身份跨越——从旅游城市晋级为中国“数字经济第一城”。杭州经济发展从依赖要素投入,转向依靠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快速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经济社会成功实现了转型升级。

目前,杭州正逐步构筑以信息经济为引领、高端服务业为主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现代农业为基础的新型产业体系,这座活力之城正不断注入着新的生机。

3)民营企业领跑全国

浙江是中国民营经济的大本营,杭州作为浙江的省会,民营经济更为发达。

杭州是全国闻名的民营经济强市,无论是传统制造业,还是互联网高科技企业,都能在杭州扎根。从20世纪80年代的鲁冠球、宗庆后,到90年代的李书福,再到21世纪互联网时代的马云和丁磊,一代代民营企业家和数以万计的创业型企业,在西子湖畔书写着民营经济的“杭州故事”。

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18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中,浙江省有93家企业入围,位列全国省份第一;浙江省会杭州市有36家企业入围,连续16次蝉联全国城市第一。

据统计,2017年,杭州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7561亿元,占GDP的60.2%,当年民间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56.4%,比2016年提高4.6个百分点。

2019年,杭州民营经济增加值9378亿元,占GDP的6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到2019年底,杭州民营企业数量达到63.2万户,增长14%,个体工商户61万户,增长19.6%。

可以说,民营经济是杭州经济的“铁柱钢梁”,杭州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有千万条,但归根到底只有一条:“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

近年来,杭州市各级部门出台多项措施,优化营商环境。审批服务“企业最多跑一次、办结最多一个工作日、现场等候最多一小时”,这就是杭州对民营企业的态度。政府部门像“店小二”一样服务企业,俯下身子,降低姿态,从“管理者”变成了“服务者”。

因此,杭州的创业环境好,创业氛围浓,五湖四海的创业者都来到杭州追逐梦想。据《2018杭州创新创业指数》显示,2017年,杭州创业增长率达到12.23%,创业项目增长率4.09%。

过去二十年,杭州系统地改善了投资环境,打造了全国一流的营商环境,为经济持续繁荣提供了制度保障。全国政务系统大力推广的“最多跑一次改革”,正是发源于杭州。

(4)主政者专业、勤政、务实、高效

过去二十年杭州能快速发展,与多位城市主政者密不可分,他们除了具有过硬的政治素质外,还具有专业的城市治理素养,以及开放、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

如杭州市前市委书记王国平,这位在杭州主政十年的市委书记(2000-2010年),可以说奠定了杭州20年快速发展的基础。

王国平对城市治理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和经验,他不仅著有《城市论》、《城市怎么办》、《城市决策论》等著作,还具有专业基础知识和扎实的理论功底。尤其是在城市治理实践中,具有高效、甚至“铁腕”般的手段和作风。

王国平上任杭州市委书记之初,杭州的处境可以说非常艰难。当时,杭州市区人口为179.18万人,市区面积683平方公里,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分别位列倒数第三和倒数第一。对于当时的主政者来说,杭州必须尽快提升城市格局、品质和面貌。

王国平上任后,立即把目光投向西湖这个“超级IP”。2000年西湖改进扩建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在王国平强推之下,西湖成为全国第一个免门票的5A级景区。

王国平任期中,不论是西湖扩建、西溪疏浚,还是钱江新城建设,都大大提升了杭州的城市体量和质量。

在杭州官员看来,王国平主政10年,其个人最大风格就是“强势”而又“细微”。从城市建设到公共服务,可以说事无巨细,王国平都做到亲力亲为。

期间,王国平还提拔了大批“实干型”官员,在城市建设等领域建树颇多。可以说,王国平主政的十年,正是杭州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

当然,围绕王国平的争议也不少。赞之者称其为“千年一遇、可与苏轼媲美”的地方官,不同意见者认为其催生了杭州的高房价。

虽然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王国平是一位“想干事、能干事、也干成了事的书记”。学者评论认为,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王国平是现行政权体系中效率相对较高的一位官员。

后来杭州市新的主政者们,再度推动了杭州的跨越式发展。包括凭借G20峰会的契机,先后实施“四边三化”、“三改一拆”、“五水共治”、“两路两侧”等措施,把峰会筹备与改善城市环境有机结合,实施了600多项城市环境改造,70多个电力改造项目,率先成为全国无钢铁生产基地、无燃煤火电机组、基本无黄标车的“三无”城市。

截至2019年,杭州的GDP达到15373亿。这得益于历届主政者专业、务实、高效的治理方式。杭州连续多年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和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城市、最佳商业城市、最佳旅游城市、东方休闲之都、天堂硅谷、爱情之都、创意之都……

基本上,一个城市能拥有的荣耀,几乎都被杭州揽入怀中。

西安未来二十年的选择

综合对比重庆、成都(参见《西安观察系列》<上>)、郑州、杭州这四个城市过去二十年的发展历史和经验,西安未来二十年的发展,要把握八个方面的工作事项,要以此为抓手,加快西安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建设的进程。

(1)引进优质人口,完善城市基础设施

人口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诸多生产要素中,人是最关键的,人口集聚程度越高,劳动力供应越充足,城市的发展就越具有广阔的前景。

未来中国将进入人口红利下行期,不少城市将面临人口萎缩、快速老化问题。在此背景下,如何吸引更多人口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也正是这个原因,越来越多的城市意识到“抢人”的重要性。

对西安来说,在未来10-20年里,还要持续增加人口数量,每年基本要保持在20-30万的人口增长水平,到2040年前后,人口总量至少要突破1500万,这样在中国的城市竞争中,才具有一定的底气和后劲。

需要注意的是,未来西安在引进人口方面,要从数量向质量转变,要更注重高端人才的引进。

因此,未来西安还要继续“抢人”,出台引进人才的优惠政策,包括落户、补贴,甚至购房优惠等方式。

当然,政策引人只是权宜之计,从长远来看,还得从城市产业布局、居住环境、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发展潜力下功夫,只有把这几个方面做足、做好,才能吸引到人才,留得住人才。

归根到底,城市“抢人大战”不在于门槛有多低、补贴有多高、政策有多好,而在于完善的基础设施、健全的产业结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未来城市人口的竞争是多方面的,包括制度环境、就业环境、宜居程度等等。如果一个地方就业质量差,民生资源不足,社会环境不佳,那么这个地方不仅很难吸引到人,即使吸引来了人才也很难留住。

因此,西安在引进人口的同时,要持续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弥补上学难、就业难、就医难、交通拥堵等城市公共服务短板,为人口增长提供足够的基础保障。

(2)实施再工业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

从产业经济来看,第二产业(工业)的发展,是一个城市发展经济的基础性保证。未来城市经济发展一定要有实体经济支撑,只有第二产业有了足够的发展,第三产业(服务业)才能有了依托,也才能吸引更多人口。

过去二十年,西安作为一个工业化城市,工业化任务没有完成,就过早地“去工业化”,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产业空心化,这也是一个重大经验教训。

未来二十年,西安城市经济总量的扩张,依靠过去的传统产业结构是难以支撑的,尤其是离不开新兴产业的推动,特别是第二产业中的先进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中的现代服务业。

由于原来支撑经济发展的旧动能丧失,而新动能又没有培育起来,新旧动能的转换成为制约西安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因此,未来10-20年,西安需要“再工业化”,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升级”,打造立体产业链,形成系统完备的现代产业体系。

西安“再工业化”过程中,一方面要改造传统产业,完善产业链,向高质量方向转型升级;另一方面要发展新兴产业,如信息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移动通信、材料学、机器人、航空航天等先进制造业。

西安“再工业化”和新旧动能转换升级要发挥两大优势,首先是科教资源优势。西安高校和科研院所数量多、层次高,每年都培养出大批科技人才。在当今创新引领发展的时代,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资源。重新认识西安的科教资源优势,优化高校资源配置,对未来西安的发展至关重要。

其次要发挥西安的军工产业优势,西安军工企业聚集程度高,力量雄厚,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西安的“再工业化”要立足这一优势,加强“军民融合”的应用。

(3)优化营商环境,发展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现今中国城市竞争格局中,哪座城市能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赢得民营企业的信任,哪座城市就更有竞争力,就有光明的前途。

尽管近年来西安民营经济取得一定发展,2019年西安民营经济创造54.4%的GDP份额,但是西安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仍然不够理想,市场化程度低,企业活力不足,缺乏知名企业和产品。

西安民营经济发展不足,难以真正做大做强,根本原因还在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政府及企业都不习惯以竞争思维来促进发展。尽管很多人都明白要发挥市场作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工作中却往往用非市场思维和手段处理问题。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西安要切切实实大力扶持民营经,政府的财政金融税收政策,要从偏重国有企业,转向全面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倾力打造公平、普惠性营商环境。

西安在发展民营经济过程中,需要借鉴杭州的经验模式,清晰定位政府和企业的关系。杭州发展民营经济的方式,既不同于温州自下而上的“政府无为”模式,也不同于苏南地区的“政府推动”模式,杭州走的是“政府服务”模式,政府从“管理者”变为“服务者”,切切实实为企业做服务。

前几年,西安在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正是走的杭州“服务模式”,对于杭州发展民营经济的模式,西安要坚定地走下去,毫不松懈,扎扎实实地发展民营经济,这才是西安经济的未来出路。

(4)向东联手郑州,打造双核经济圈

长期以来,西安的发展眼光一直在向西看,谋求和咸阳、宝鸡以及甘肃天水的合作。“西安向西”固然没有错,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况且咸阳、宝鸡和天水等城市,都只是普通的地级市,经济实力一般,协作效应发挥得也很差强人意。

未来二十年,西安要改变过往偏居西北的眼光和格局,做好两个方面的事情。对内(西北)而言,要增强自身实力,带动西北城市的发展。对外(中西部)而言,要加强与成都、重庆等西部前沿城市的合作,同时还要携手中部地区的重点城市,比如郑州。

可以重点考虑郑州与西安的联合、协作,实施“郑西一体化”战略,打造“郑西双城”经济圈,建立中西部区域的“双核”城市驱动系统。如此提法,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① 双核城市群发展的需要

未来区域竞争的关键,就是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的比拼,重点发挥特大城市辐射作用,带动跨区域城市群发展。

从目前中国主要城市群来看,“双核”城市群一般比“单核”城市群发展得更好。如长三角城市群(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珠三角城市群(广州、深圳)、京津冀城市群(北京、天津)、成渝城市群(成都、重庆)等,基本上都是“双核”或是“多核”驱动,只有中原城市群(郑州)和关中城市群(西安)是“单核”驱动的,这恰恰也是发展靠后的城市群。

因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携手联合,组成“双核”城市群,强化西安与郑州在经济、产业方面的联动,打造郑西双城经济圈。

② 文化、地理上更有亲近感

事实上,西安与郑州联合起来,实施“一体化”战略,要比西安跟成都或重庆的联合更具有基础性和现实性。

首先从文化属性来看,西安和郑州在地域文化上同属于中原文化,而成都、重庆则属于巴蜀文化。所以,西安和郑州之间的交流、融合,要比西安和成、渝之间的交流更容易,更有亲近感。

其次从地理距离上看,西安与成、渝之间的距离,比郑州更远一些,且中间隔着秦岭和大巴山,这是中国最贫困地区之一;而西安与郑州之间可以说互为近邻,西安向东一马平川,没有山脉阻隔,郑西高铁开通后,西安与郑州的通达时间基本在两小时内。

再次从带动效应来看,西安和郑州这两座城市串联起来的小城市,要比成、渝之间串联起来的小城市多得多,几乎囊括了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可以带动沿线的宝鸡、咸阳、渭南、三门峡、洛阳、开封、许昌等数十个城市的发展,从而加速陕西省和河南省的经济进步。

③ 产业资源具有互补性

西安和成渝之间的产业基本上是趋同的,趋同就意味着竞争大于合作。

而西安和郑州之间在产业资源方面是互补的,西安的优势是科教资源和第三产业,劣势是第二产业薄弱,人口蓄能不足;而郑州的优势是第二产业发展雄厚,制造业实力强,腹地广、人口多,劣势则在于科教文卫资源薄弱,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因此,西安和郑州之间具有很强的互补性,这两座国家中心城市如果能加强合作,联合起来,将起到1+1>2的效果。

西安与郑州的未来在于携手合作,西安向东,郑州向西,两个国家中心城市联合发展,组成“中原双城经济圈”,形成“大中原城市群”,打造陇海线最强城市带,是两座城市在激烈竞争中的最好出路。

(5)实现西咸一体化,全力推进大西安

就陕西全省经济而言,西安强则陕西强,西安弱则陕西衰。

近年来,不少城市都开启了新一轮行政区划大调整,如合肥合并巢湖、成都合并简阳、济南合并莱芜等等。然而,对于西安、咸阳、西咸新区的行政规划问题却始终进展迟缓。从2000年提出西咸一体化思路,如今已经20年了,进展缓慢。

推进西咸一体化、加快大西安建设是陕西发展的必然选择,是实现追赶超越的有力抓手。西咸一体化务必要有根本性的突破,西安、咸阳以及陕西省都要从大局出发,尤其是需要陕西省更有魄力,组建真正的大西安。

对于西咸一体化战略,其实从学界到政府再到民间,已经形成多方共识,实质性推进的时机早已具备,再不取得实质性进展,恐怕就会失去良机。

当然,对于西咸一体化,包括西咸新区的调整,陕西省正在调研,初步方案已在制定、修改中,不久之后应该会有明确结果出来。从各方的信源显示,西咸新区的行政化改革应该是大方向,有利于解决财政、执法等方面的痼疾。

关于推进西咸一体化的具体方案,目前政界和学界主要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原西咸新区党工委书记王军提出来的“整合重组”思路,另外一种则是学者张宝通提出来的“三分咸阳”思路。

王军认为将咸阳市整体或咸阳市区划入西安的时机尚不成熟,可以采取整合重组现有咸阳市秦都区、渭城区的方式,来组建大西安,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一是将不在西咸新区规划范围内的秦都区人民路、西兰路、吴家堡、渭阳西路、古渡、马泉、渭滨、马庄8个街道(镇)和渭城区渭阳、中山街、文汇路、新兴路4个街道整合组成新的秦都区,保证咸阳市市区主体不作大的调整;

二是将西咸新区规划范围内的秦都区钓台、沣东、陈阳寨、双照4个街道和渭城区北杜、底张、周陵、渭城、窑店、正阳6个街道(镇),加上沣东新城托管西安市未央区的建章路、三桥2个街道和长安区的王寺、斗门、高桥3个街道,整合成新的渭城区,作为西安市新的城区,整体划入西安市管理;

三是泾河新城除乐华城板块和工业园区外的区域,反托管给泾阳县管理。

学者张宝通提出来的“三分咸阳”思路认为:

一是把适合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咸阳主城区、泾阳、三原、兴平、礼泉划给西安,把西安建成亚欧合作交流的国际化大都市;

二是把干旱半干旱的乾县、永寿、武功、扶风、周至、眉县划给杨凌,把杨凌打造成中国唯一的农科型中心城市,为关中城市群增加亮点;

三是把煤炭能源和建材资源丰富的旬邑、淳化、彬州、长武、富平划给铜川,把铜川建设成渭北的中心城市,打造关中能源建材化工基地;

另外,张宝通认为,应把陕西省政府驻地从西安古城区迁到西咸新区,加速推进西咸行政一体化。

(6)开发区板块过多,亟需进行整合提升

从目前西安市内部板块经济来看,开发区板块比较多,大家熟知的就是“五区一港两基地”。(五区指高新区、经开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两基地指航天基地、航空基地。一港指国际港务区。)另外还有各个行政区下属的开发区,如大兴新区、常宁新区、未央工业园、蓝田工业园等等。

应该说,在城市大规模开发建设早期,多个开发区主体的设立,为开发建设初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区域板块之间的竞争和因地制宜的产业布局,给西安带来了发展活力。

但是随着城市发展的推进,其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开发区的主业为经济建设,社会事务管理多在行政区,以致社会矛盾突出,最常见的就是教育问题,责任主体不够明晰。

此外,多个开发区之间存在产业定位重合的问题,相互之间争夺招商项目、竞相压低政策优惠底线,不利于招商引资的统一管理。

比如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西咸新区都曾提出大力发展文旅产业,国际港务区与空港新城都提出发展物流经济,在产业、行业定位上都有重复之处。

因此,对产业门类相近或是产业链存在关联的开发区,有必要进行整合。未来几年,西安要进一步厘清开发区与行政区的管理权责,推动开发区优化整合,促进错位发展,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增强城市整体竞争力。

(7)加快国际化建设,向世界城市看齐

目前跟西安同处于新一线的城市,如杭州、成都等,都提出了建设世界城市的计划。而在历史上,汉唐盛世时期的长安,就是一座世界城市。在未来20年,西安要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目标、愿景。

西安在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世界城市过程中,要从自身优势出发,选择合适的目标定位和发展路径。要把西安打造成类似纽约、伦敦、香港等这样的综合型世界城市,难度极大,西安建设世界城市要根据西安的基础和优势,进行差异化选择。

众所周知,陕西及西安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从西安的优势来看,仍然是历史文化资源,这是西安建设世界城市最具竞争力、最有影响力、最不可复制的资源。

在2009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中,西安之所以能在国家层面,成为继北京、上海之后,第三个被国务院列为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城市,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西安拥有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当时在国家定位的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北京定位的是“政治型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是“经济型国际化大都市”,西安要建设的无疑就是“文化型国际化大都市”。

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沉淀,堪称是中华文化符号最集中、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因此其定位应该就是世界城市中的“东方文化故都”。

西安能引发人们感兴趣的事物很多,最具独特性和感染力的就是华夏文化。所以,西安要以“历史文化”作为建设世界城市的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加快建设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在这一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进入世界城市体系后,以此带动其他领域国际化。

值得欣慰的是,这两年西安在全力加快国际化建设步伐,弥补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根据“全球化和世界城市”研究网络公布的世界城市体系排名,西安从2018年的第三档三线城市,升级为2020年的第二档三线城市。

另外根据《2020中国百强城市海外传播影响力指数报告》显示,西安的城市海外传播影响力指数,仅次于北京、武汉、上海,位列全国第4名。这些都说明,西安的国际化程度在不断提升。

(8)抓住“双循环”契机,优化城市经济结构

针对今年以来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高层提出“双循环”战略,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经济发展格局”,这意味着“双循环”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引擎。

因此,西安也要顺势而为,积极参与、利用、抓住“双循环”战略机遇,夯实发展基础,扩大发展空间。

其中,在“内循环”中,西安要大力“提振内需”,以提高消费增长率为核心,强化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这是“双循环”战略中“内循环”的核心内涵。

同时,在内循环中,西安要提升产业结构水平、技术水平,推动行政区划整合,扩大区域合作,串联、利用全国资本、人力、技术等资源,加强人流、物流、现金流循环,优化营商环境,提升经济运行效率。

在外循环中,西安要充分利用好中欧班列长安号和自贸区,扩大进出口贸易,打造国际化开放平台。长安号和自贸区能够提升西安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适配能力,要以此为抓手和载体,打造面向欧亚的国际门户和国内外双循环的重要支点。

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常态化运行15条干线,覆盖欧洲、中亚、西亚、南亚地区主要货源地。来自“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地区和国内29个省份的货物,都可以在西安港集散分拨。中欧班列长安号已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国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特色产品进入中国的重要载体。

同时,西安要利用好自贸试验区,从创新管理方式,扩大改革开放力度,促进贸易转型升级,增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

对于西安长远发展来说,经济增长的潜力仍然在于结构调整,而结构调整的出路在于跨地区、多空间配置生产要素,西安要在“双循环”战略下,使城市人口、资源、资本和产业等得到优化升级,实现可持续的、高质量的发展。

当然,西安要抓住的不仅仅是“双循环”战略,其实西安是国家若干重大战略布局的多极融合区,如西部大开发战略、“一带一路”战略、“国家中心城市”战略,等等,未来西安要切实抓住、利用好这些国家战略带来的优惠政策和机遇。

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今年5月国家颁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对陕西、西安提出的新定位,即: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通道、节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与毗邻地区建立健全协同开放发展机制。

根据此《指导意见》规划时间表:到2035年,西部地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通达程度、人民生活水平与东部地区大体相当。因此,接下来的这些年,陕西以及西安的发展一步都不能慢。

总之,在未来二十年里,引用一句老话就是,西安需要“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办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